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以新制度主义为研究视角,首先分析武义县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变迁过程,认为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变迁的诱因在于后陈村面临的治理难题,政府精英和乡村精英的互动为其提供了制度动力,而在此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次考察其制度安排,探讨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两委的相互关系,并进行该项制度安排的成本收益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激励不足、经济因素制约以及法律依据不足三个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9,(6)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个体或群体基于内生动力回应制度不均衡时提供的获利机会,自发倡导和组织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塘约村的公共危机事件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诱发了村庄的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摒弃精英俘获,采取选择性激励、重复性博弈、参与式治理、政治性吸纳和组织性嵌入的方式,构建新的村庄治理结构。然而,这样的制度创新也可能存在"搭便车""激励不足"等潜在风险,从而导致村庄集体行动陷入困境。因此,为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而在时机成熟时促使部分诱致性制度变迁成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进行指导、扶持与激励,形成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艾国  王雪梅 《唯实》2004,2(2):13-17
精英与大众观念的演变虽然最终会有大致相同的结果,但却常常展示出不同的进程.制度的变迁往往以精英观念的转变为前提,而制度的运行却有赖于大众观念的更新.观念演变有其自身的逻辑,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无法彻底背离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鉴于脱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制度创新往往难以为继,因此,制度设计者们应着重在传统中寻找创新的基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众规则意识是降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变迁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在克服路径依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我国社会公众的规则意识相对淡化,增加了制度变迁交易费用,影响着社会转型所需的制度变迁进程,甚至陷入制度变迁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扩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实践等手段强化公众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运动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探究主要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某些"边缘因素"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始终是困扰人类制度安排的"逻辑难题"。苏联解体前夕部分苏共高层人员和社会精英基于既有"特殊利益"的承袭化诉求以及行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哲学层面思考社会阶层变迁、特权阶层和社会精英的利益诉求对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为多维视角解读苏联体制终极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系。  相似文献   

6.
从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角度来说.警示训诫防线符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的要求,是具体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从源头上根除腐败的一种制度创新。本文将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制度结构、制度功能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对警示训诫防线与社会经济制度建构与变迁的机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制定的总纲领和总方略,对浙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从制度变迁视角看,“八八战略”是对社会内生之制度变迁需求的主动回应,“八八战略”在之前制度变迁成功经验基础上开启了浙江区域共同体制度变迁的新征程。它是浙江区域共同体制度变迁史上的里程碑,是制度变迁的经典案例,为制度变迁理论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宁夏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我区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在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互动不断深化,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蒙古族在现代化潮流中加强了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但是因现代经济因素、文化变迁以及社会转型等而引发的矛盾也在增加,成为影响民族互动良性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强化竞争意识、整合传统文化和完善制度规范应成为蒙古族实现民族互动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曹龙虎 《唯实》2010,(4):82-86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度变迁过程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制度变迁的机理:落实宪法赋予的公民的同等权利和创新既往的管理模式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内容;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对现存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挑战是促进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动力;制度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政府,其过程表现为体制内的上下互动。由于制度供给主体的功能局限性导致我国的制度文本和制度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只有突破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中的单一动力作用,建立公民、社会、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和均衡。  相似文献   

11.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宝成 《新视野》2001,(3):37-39
意识形态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制度经济学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阐述主要是由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诺思来完成的。本文将以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背景,在对制度、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进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剖析意识形态产生的内在逻辑,探讨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概念的辨析:制度、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离不开市场秩序的支持,市场秩序的生成和维护则与制度和规则密不可分。“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  相似文献   

12.
杜姣 《探索》2022,(3):154-165
合理的村治主体精英结构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形成了乡土精英与行政精英共治的村治主体精英结构,实现了从单一的乡土精英治理向二元精英共治的转型。村级事务从以关系嵌入型事务为主向关系嵌入型事务与关系脱嵌型事务并重的变迁是村治主体精英结构发生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村干部选任制度的适当调整为村治主体精英结构的转型奠定了制度基础。实践中,受村干部选任重视年龄和学历的影响,村治主体中的乡土精英逐步为行政精英替代,由乡土精英与行政精英共治的村治主体精英结构趋于瓦解。这直接造成村庄中关系嵌入型事务处理主体的缺失,弱化了村级组织的综合治理能力。针对这一困境,存在两种应对思路:一是制定多元化的村治主体选任标准,同时为乡土精英和具有行政精英特质的年轻高学历人群提供进入村干部队伍的通道,确保二元精英共治结构的持续;二是提升乡村社会以及村干部职位对行政精英的持久吸引力,让行政精英产生对乡村社会以及村干部工作的深度价值认同,以更好地习得乡土治理经验与乡土精英特质,推动行政精英向同时具备二元精英特质的综合性精英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层面来看,以突破性文明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体系,注重技术、贸易程序,且政权始终处于分散和相互竞争的状态,无法形成超强干预,追逐利益自然成为制度变迁的基点.与之相应,构建有效的激励结构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社会开放度、人口增长、宗教改革、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度一统,权力是文明体系的核心和制度变迁的基点,政权理性化程度相应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国家意愿、国家能力、文化惯性与惰性、强有力的外部挑战及生存压力等因素制约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对后一种制度变迁而言,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三者间必须合理配置,协同演进,才能充分实现制度创设的初始目的.  相似文献   

14.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初始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首先是利益因素。一种制度形成之后,会形成某种与现存体制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5.
试论制度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集体主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制度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集体主义因素樊锐于艳制度经济学是以产权理论为基础,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分析手段,目的是为制度变迁寻求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分支。这里讨论的方法论是指其基本方法论,包括哲学意义上的人格假设和思维方式。我们将注重事实上是怎么样,而不管制度经...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地方政府角色经历了深刻变迁。地方政府角色与行政审批制度相关联,并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变迁而变迁。本文在回顾行政审批制度70年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地方政府角色的变迁过程,分析总结其变迁特征与趋势,剖析地方政府角色变迁背后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地方政府改革和角色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诺思模型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西方经济发展进行的描述 ,其偏重于效率的考虑 ,没有重点阐释制度框架下规则的实施与贯彻。而制度变迁与规则实施的交互作用共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阐述 ,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变迁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动力是制度变迁的原动力,外动力是制度变迁的条件。在对制度变迁动力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者与新制度经济学派存在较大差异。从经济学视角对马克思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马克思从内外动力两个层面揭示了制度变迁,解释力是充分的;诺斯从外动力方面对制度变迁进行分析,仅仅局限在制度变迁的微观方面,而对宏观方面的制度变迁的解释力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李骥 《实事求是》2014,(2):23-26
同属新制度主义学派的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主义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上,不仅在制度观、制度变迁是均衡博弈的转移还是冲突的结果、制度演进的方式、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同时也在一些研究核心、分析框架和前提假设、多样性的制度变迁动力因素等方面有重合和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于政治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变革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认为,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的转变为道德变迁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想条件和经济基础;2、政治体制的转变为道德变迁创造了社会环境条件、新的制度伦理;3、治国方略的转变为道德变迁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由此而认为,政治变革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