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洁  薄文泽 《人民论坛》2013,(10):20-23,256
作为泰国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庇护制在泰国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泰国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史就是一部以大家族为核心群的庇护制关系发展史,即以大家族为庇护者或庇护者集团的关系演变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泰国家族制度生成多元化的庇护关系体系并呈现出多样性的庇护关系特征。包括泰国在内的当代东南亚家族制度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即庇护势力扩大化、政治家族“王朝化”、家族势力政商合一化和外府家族权势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高奇琦 《前沿》2009,(8):10-13
庇护关系并非仅是前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在现代社会中,庇护关系以政党庇护主义的形式存在。庇护型政党是现代性和前现代性的复杂混合体,其现代性体现在庇护交易的组织性、隐蔽性和交易者人格的相对独立性上,其前现代性则体现在特殊主义、等级差别和工具性交易等特征上。现代性更多只是庇护型政党的外在面目,其庇护关系的根本仍然是前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主权是一国的固有权力,而外交庇护由于被认为是对驻在国主权特别是属地管辖权的侵犯,所以其性质通常被认为是非法的。但外交庇护合法性问题始终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同时在实践中又时常发生长期庇护的情况。本文试图从庇护及外交庇护同国家主权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外交庇护的性质,并讨论我国应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长期庇护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系具有"善""恶"两面。在中国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及关系实践中,具有各种目标的人会通过建构和维系关系网络来试图在公共事务中获得利益再分配的行动机会。在计划体制、转轨体制与市场化进程中,围绕着公权力行使的庇护关系导致了庇护式腐败的生成。庇护式腐败是根植于政治社会情境中的关系行动,既与资源要素再分配和公权力私化关联,更与政治生活中的关系网络建构与运用以及非正式政治的盛行密切相关,往往试图通过"自我道德化"策略将自身转化为能被社会习俗接受的社会行为。在当前反腐败治理的行动框架下,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官员责任关系及其行为边界、强化公共规则性交往生态,打破"关系困境",削弱庇护关系的作用空间。  相似文献   

5.
张军 《理论月刊》2002,(1):61-62
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腐败行为可能发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权力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腐败问题──需求性腐败和供给性腐败,并分别对其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各有侧重、综合治理的措施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昱妍  陈烁 《人民论坛》2010,(11):80-81
国际法上的外交庇护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直到现在,外交庇护仍不是国际法的一项原则。同时,外交庇护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不利于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良好发展。所以,各国还是应对外交庇护的运用持谨慎的态度,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为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7.
《湖湘论坛》2021,34(2)
派驻监督实质是通过实现"派"的权威性与"驻"的信息优势,以解决同级监督过软,上级监督太远的问题。因此如何基于派驻单位腐败特点更好地履行派驻监督工作成为完善派驻制的核心问题。作为条线管理的政府部门,驻在单位的组织腐败(非个人性腐败)可分为组织与外部的腐败与组织内的腐败。前者的发生更多是基于集体主义文化与道德机制;而后者的形成更多是因为庇护侍从关系的原因。派驻监督的独立性及其合法的监督权解决了"能监督"的问题,但要让派驻组"想"与"敢"监督,还得通过落实"两个责任"、完善"三为主"体制,以及从加强派驻监督的制度与政策供给、强化激励机制入手提升派驻履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这种机制,需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心理的产生,阻止腐败行为的实施。因此,需要以心理学为切入点,从精神分析理论、需要理论以及行为理论三个角度研究腐败心理的作用机制,对腐败犯罪动机形成和行为实施两个环节进行分析,利用心理评估遏制犯罪动机形成,加强教育化解犯罪动机,优化职业环境,防止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机制设计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机制建设,包括机制的设计与实施两部分。本文探讨机制设计的框架,即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使效用人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必腐败和不愿腐败四个方面的机制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0.
关于腐败心理,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研究腐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腐败产生的个体心理因素、腐败心理类型等。国外学者则更多从腐败心理活动、社会控制、腐败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部分研究没有直接指向腐败心理预防,但为进一步探析腐败心理及其预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