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木 《党史博览》2010,(6):F0002-F0002,F0003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之前,中共中央曾多次在较大范围内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2.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不久.中共北平市委领导京郊农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场土地改革运动由于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政策措施得当。较顺利地完成了历史任务.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我国城市的分配政策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动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城市实行多元化的分配政策,经过改革逐渐统一为单一的工资制。新中国成立后的党的城市分配政策变动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分配政策,才能防止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扩大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的社会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三大改造是同步进行的。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社会事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党和政府重建社会事业体系、维护社会稳定确立了指导方针。考察分析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社会事业政策与实践,有利于完整解读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与趋势,同时也对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企业民主管理形式经历了协商、监督和接管的发展演变,这是党和政府的主导推进、工会的组织协调和大多数资本家的接受认同所产生的结果。私营企业管理制度的民主改革与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既有质的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管理制度的改革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为所有制的变革作了重要的酝酿和准备。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关于收入分配思想的核心内容。新中国建立后的1953年至1956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转变,中国的分配政策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平等平均的分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我国农村的分配政策经历了两次较大变动。从土地改革运动到社会主义改造.不同阶段由于生产资料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不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正>自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为适应政治、经济和外交重建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对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其在华最终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菲 《世纪桥》2011,(21):22-23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基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治动员,它极大地调动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特点和效应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执政后一次重要的"治党"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原有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建立新的基层组织和发展新党员等方面。这次"治党"活动是与当时全党大规模的整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次"治党"活动,不仅使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和富有活力,而且也为党的执政治国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即颁发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对文物进行保护的重要文件。浙江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文物丰富。浙江省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百废待兴"的非常时期,通过一系列文物保护政令条例的颁布落实及各类文物保护机构的建立运作,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旧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一个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模式在浙江省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众多的上海优抚工作繁重而紧迫。为了完成优抚工作,上海市政府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优抚工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导的高覆盖、全方位的优抚组织网络;长短期工作结合,优待、优抚并行;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群众普遍发动,三方协同开展工作;通过检查制度避免优抚工作流于形式。这一工作模式,使烈军工属的生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消除了军人的后顾之忧,取得了预期的政治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四川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西南局具体指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建党工作。这次建党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结合四川具体省情,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深入梳理这一历史脉络,认真回顾和总结当年这项工作的展开情况,对于当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无疑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尤其是作为中共中央分管统战工作的负责人,周恩来高度重视中国基督教问题。他紧抓中国基督教问题的实质,力主中国教会割断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搞反宗教运动;充分肯定中国基督教界进步分子的积极作用。更为可贵的是,他积极支持和引导了吴耀宗、刘良模等教会进步力量发起的中国基督教的反帝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运动,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已由一个局部执政的革命性政党转变为全国性执政党,其政治地位、形势任务、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面临着来自全面执政的新考验。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严重的贪污浪费及官僚主义问题被陆续暴露出来,这给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带来了不利影响,也给党的执政带来局部性危机。对此,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开展了反腐倡廉建设,党风政风社风为之一新,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党执政的潜在风险,这对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依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北京的首都地位且为较先解放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干部队伍建设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在北京市基层政权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中共北京市委充分地利用了自身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的特点与优势,组建了一支有一定规模且以党、团员为主体的干部队伍;通过组织的教育,克服了新、老干部之间的矛盾,使党的干部基本上适应了城市工作和执政党地位的需要;在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监察与监督上,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透过北京的个案研究,从干部建设的角度观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为适应自身的地位和中心任务而转变的实践与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18.
1950、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辈出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国内外的紧迫形势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二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三是社会结构的重整唤起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有效手段,劳模表彰也在客观上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不仅可以了解那一代人的时代风尚,更能看到国家和社会环境对民众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构筑卫生防疫体系、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组织群众性卫生运动、推进中西医结合并推行现代化的预防办法,多措并举有效推进了卫生防疫工作。这些措施减少了疾病传染,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粉碎了细菌战阴谋,构建了防疫网络,为我国的卫生防疫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是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的保证、坚持群防群治是卫生防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紧密结合生产是卫生防疫工作的不竭动力、坚持宣传教育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提高农业互助合作的形式,引导广大农民向农业集体化迈进,山西省率先在全国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并实行公积金制度。这项创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华北局和刘少奇同志对此持否定意见,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支持下,初级社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