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江的旅游业。起步于1994年。这年11月,云南省政府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并确定了保护丽江古城的“54321”工程。从此,丽江旅游业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发建设阶段。经过12年的发展,丽江的旅游业不断做大、做强、做新,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6年2月,云南省政府再次召开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丽江旅游业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回顾与总结丽江旅游业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同时,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开拓视野,注入新的思路和理念,要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把丽江打造成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2.
云南丽江是最主要的纳西族核心聚居区,纳西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是丽江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说,纳西文化在丽江的发展,事关纳西族的兴衰。从纳西文化的现状看,随着丽江旅游业的突飞猛进,外来文化也随着世界各地游客的到来,越来越多地对纳西文化形成了冲击、同化、消解,传承纳西文化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丽江的发展得益于旅游业的开发 1994年和200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两次召开滇西北旅游现场会,分别提出开发丽江和要做大丽江旅游业;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则提出旅游先导、文化立市和打造文化旅游名市;这些举措,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1994年至2008年,游客量从21.7万增到625.5万,翻了28.8倍;旅游收入从8141万元增到69.5亿元,翻了85.4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占生产总值的49.3%."十五"期间,丽江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分别为11%、33%、21.5%和0.4%,创历史5年计划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4.
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强、产业链长的产业.文化与旅游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大产业之间密不可分与相辅相成.推进旅游与文化,实现两者的互融共进,既是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所要求的,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外许多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云南丽江旅游特色就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这是丽江旅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12月4日,从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的丽江!以整体保护的形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以来!丽江古城连创下年接待游客二#三百万人次的业绩"+&&,年更是创下了"!)万人次的新高!旅游年综合收入已突破"&亿元"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民族文化和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丽江模式%的全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可持续性文化旅游发展丽江合作模式%!它将被制订为文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纲要"$丽江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框架体系!它由四个相…  相似文献   

6.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民族文化根基的稳固,关系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云南丽江自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发展双赢的“丽江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主要手段,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丽江模式”不仅为困惑许多地方的古城保护事业探索了新路,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它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历史文化遗产就可以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素。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云南省丽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民族宗教工作更是成绩斐然.美丽的丽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拥有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拥有各民族亲如兄妹的同胞情谊,拥有信教群众与社会各界的和谐共存,这一切为丽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8年,丽江作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从诸多地级市中脱颖而出,为更多的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8.
文化,赋予旅游以内涵,增添旅游的乐趣.这正是旅游的魅力所在。近年来.韩国正是利用本土的和外来文化资源以及时尚文化,与旅游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领跑助推旅游业,使旅游业因之做大做强。这对正致力于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建设的云南来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是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空间上高度重叠的地域。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为贵州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和条件。然而,贵州省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存在产业间发展阶段不同步、居民参与程度低、企业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促使贵州省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贵州正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良好的山地生态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要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发挥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从投资模式、农村"三变"模式、生态保护模式、旅游营销模式等方面探索旅游发展的创新机制,促进贵州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后发赶超。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使其集聚了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与古朴的民族文化要素,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基于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驱动旅游产业的动态发展,破解“资源诅咒”,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探索一条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的新型道路,进而加强区际间合作与交流,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县域旅游发展的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新是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拉动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县域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发展速度缓慢、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品位不高、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更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前提。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丽江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的主要做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同旅游业结合起来,实现双赢;大打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领导,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当然,文章也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发展民族旅游业 ,必须考虑游客的审美情趣 ,要针对客源的不同审美情趣 ,开发旅游项目。同时 ,要挖掘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审美情趣 ,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1994年,云南省政府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会,丽江旅游业从此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发阶段。2006年2月,省政府又召开了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做大丽江旅游业”。经过12年的精心打造,丽江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小城市之首、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和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等殊荣;继1997年古城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后,三江并流和东巴古籍文献也申报成功,分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古城举世罕见,中国独有,声播海外,名震寰宇,已集诸多美称和三项世界级桂冠于一身。2005年与1994年相比,游客量翻了19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加入WTO,为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怎样把握这一契机,做大做强乐山旅游业,促进乐山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发展,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目前乐山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乐山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乐山地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铜仁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文化理念先行,把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建设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始终,促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精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建立专门机构与组织进行研究,抓好典型载体的建设、民族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服务等。  相似文献   

20.
笔者所指的丽江专区,是指1950年4月成立的丽江专员公署辖区,辖丽江、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德钦、维西、碧江、福贡、贡山、兰坪、泸水、鹤庆、剑川等14个县。丽江专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地貌类型丰富,世居纳西、藏、彝、傈僳、白、独龙、怒等民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共和国建立初期至1965年前后,党和政府开始在专区各县摸索筹建民族贸易机构,公平从事民族贸易,部分物资价格由政府补贴,竭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此举,既活跃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也为发展经济、消除民族隔阂、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