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绑架案件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而且愈演愈烈.本文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绑架罪的认定、法律适用及容易与之相混淆的犯罪进行阐述,旨在对于司法实践中涉及绑架案件的定罪量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司法解释的机能转换首先在于淡化其历时已久的权力光环 ,还司法解释作为一种司法手段的本来面目。审判权与检察权在司法性质上确有差异 ,基于案件裁判的客观要求 ,我国司法解释应定位在一级多元的层次上 ;应更多地关注法官裁判案件时的“职权解释”以及最高法院公报的案例 ,并将司法解释的内容界定在立足于法律文本的解释 ,合理地运用其拾遗补缺的功能完善现行法律。  相似文献   

3.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争议内容和案件事实错综复杂,涉及法律适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较多,审判实践中因司法理念和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差异,往往造成审判中的司法标准不统一,案件处理各异,影响了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这一世纪主题的实现和良好的形象.文章通过对全区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分析了目前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情况、特点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审判实践并结合最高法院最近司法解释,对影响今后审判实践的法律问题和司法实务提出了自已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作为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已为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所接受。我国立法中也采用了这一原则,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立法实践及国际公约相比,条文简略,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7月23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7〕14号)。该司法解释的出台为我国法院审理涉外民商事合同案件如何正确确定准据法提供了更具有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从而对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该司法解释还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是我国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第一个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对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侵权民事责任法律制度乃至整个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从法律适用角度,该司法解释既有创新,也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6.
司法解释作为法律有权解释的一种,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司法解释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具体说明;而狭义的司法解释是指经国家权力机关授权的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具体说明。二者的区别在于,对“司法”、“司法机关”、“司法工作”的概念的外延大小理解的不同,前者较后者广泛。我们通常所说的司法解释是专指狭义的司法解释而言的,其特点在于:①司法解释权的享有者是经国家立法机关授权的司法机关;②司法解释的对象是现行法律;③司法解释的狭义仅限于司法机关内部;④司法解释产生于司法适用过程中;⑤司法解释以一定文字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涉外侵权责任与合同责任竞合是国际民商事实践中的一个实务问题。关于侵权责任与合同责任的竞合,虽然我国法律已有规定,但是对于具有涉外因素的这类案件,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结合我国正在讨论制定的《涉外民商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草案)》的内容,以及我国相关的司法实践,本文着重探讨了有关这类案件的识别、管辖权冲突、法律适用等问题,并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司法解释对于法律适用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个别司法解释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甚至各地高级人民法院也对法律适用以“意见”、“会议纪要”等形式作出规定,导致我国司法解释出现了若干问题。笔者通过对上述问题及其消极后果的分析,提出我国解决司法解释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期望我国能够尽快明确司法解释的法律地位,按照“依法办事”的原则,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保持法律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法律无具体明确规范规定的案件,即存在法律漏洞的案件。当案件出现法律漏洞时,法官应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自由裁量权予以补充。当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时,应该优先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法官在裁量案件时,应该依据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规范及公平正义之观念进行衡量。  相似文献   

10.
司法活动中,涉及具体案件法律适用的法官作为法律解释主体,其解释行为直接关系法律的确定性。法官解释行为并非纯主观或者任意的,相反,要在法律规范性的规制下,兼顾历史与现实。法律解释的这些特质,都没有脱离法官、当事人以及普通民众对于法律规范性的认同;而如若从客观上讲,这表达了整个社会对于司法的普遍态度。  相似文献   

11.
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法律无具体明确规范规定的案件,即存在法律漏洞的案件.当案件出现法律漏洞时,法官应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自由裁量权予以补充.当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时,应该优先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法官在裁量案件时,应该依据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规范及公平正义之观念进行衡量.  相似文献   

12.
把法律规定的逻辑结构当作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进行研究是逻辑思维的错位。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定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法律规范是一个整备的体系,其逻辑结构具有立法体系化表达的方法论意义,但并不直接适用于案件裁判。法律规定是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其逻辑结构兼具立法表达和司法运行双重意义,且可直接适用于案件裁判。法律规定的逻辑结构由预设条件、行为指向和法律效果三要素构成,一般通过几个法条结合进行表达。法律规定的逻辑结构表现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态。静态的逻辑结构是法律规定在立法层面的存在形态,发挥着法律规定的指引功能;动态的逻辑结构是法律规定在司法层面的运行形态,发挥着法律规定的调整功能。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必须整合执法衔接的法律依据,完善法律、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及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明确案件的移送标准。此外,还必须统一证据转化标准及案件移送的时间节点和所需要的具体材料、手续。  相似文献   

14.
判例不是我国法官裁决时可以援用的法律渊源,但先前案例对待审案件有切实影响。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增进司法一致性的作用,我国司法解释应当判例化。我国判例制度的创制构思包括明确判例的创制主体和规范判例的创制程序,对于其未来适用则需要构思其适用的原则、条件、过程及规避。  相似文献   

15.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 ,明文规定在法律文本中的法律原则在个案审判中具有可诉性。第一 ,法律文本中的法律原则规定对整个法律体系具有的统帅作用也应该体现在个案审判时对具体规则适用的检验上。第二 ,法律原则能更好体现法律的精神从而弥补具体条款的不足。第三 ,明文规定在法律文本中的法律原则不是法律文本中多余的内容 ,仅规定在条文上而不适用在案件中无异于使法律原则的规定成为虚设。第四 ,在个案中 ,法律原则具体化为特定的法律规范后 ,具有明确的内容 ,操作性问题并不成为其适用的阻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案件事实的变化莫测与规范文本的模糊、冲突或漏洞等情况,事实与规范并非一一对应,法律究竟是立法者制定的既定规范还是司法者续造的个案规范?通过分析司法裁判的形成过程,推导出法律是一个从既定规范到个案规范的体系化概念.既定规范只是对未来行为的预设,并不必然适用于当下的个案,个案规范潜藏于既定规范和案件事实之中,是一个有待于通过解释规则发现、选择甚至续造的具体规则,是直接适用的个案裁量基准.既定规范是指由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公共政策等组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体系,个案规范源于既定规范的转换和特定化以及解释者的漏洞填补,解释规则是勾连既定规范与个案规范的通道.个案规范不仅保障了法律的个案适用性和灵活性,而且对法律概念具有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著作权的司法保护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近年来随着侵犯著作权案件的不断变化,对该类犯罪的法律适用出现了一定的冲突和问题。为此,文章以一个具体案件的审查批捕为出发点,对当前办理侵犯著作权案件的基本做法、实践问题进行了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相关规定。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是本次修法的一大亮点。然而,法典条文过于抽象、概括,需要司法解释予以补充和细化。细察司法解释的相关条文,发现有关“技术侦查”的适用案件范围、批准条件与程序、种类等问题的解释要么照搬法律条文,要么逾越立法自行创设制度,而置立法宗旨与立法原意于不顾。即使成为当下司法实践中办案机关的操作规范,但其“合法性”困境始终成为其正当性、科学性的掣肘。技术层面的分析虽可以直观、便捷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但一日不具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之心,司法解释的“合法性”困境便不得消解。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技术问题都需要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诉讼模式,有利于全面把握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标准与范围,从而提升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质量和水平。但因三类案件有各自不同的审判思路和处理模式,案件审理在司法实践中面临诸多法律问题。为统一司法尺度,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是司法解释为渎职罪设置的追诉标准之一,但由于其概念相对抽象,以及司法人员对其理解上的偏差,适用中出现了自由裁量较为随意、适用范围泛化、轻刑化严重等问题,影响了司法的权威和公正。应从纠正理解和认识偏差入手,理清其与非物质损失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恶劣社会影响”的涵义,综合判断、完善方法、谨慎适用;总结既判案件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具体表现形式,提炼升华、细化渎职罪相关司法解释;运用好案例指导制度,编撰参考案例,以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