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迁徙自由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迁徙自由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应当加以恢复和保障。对迁徙自由的含义的理解应当与有关国际公约一致 ,迁徙自由既是人身自由 ,同时也是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对迁徙自由的限制不能违背人权保护的宗旨。本文对有关迁徙自由的宪法修改也作出一些较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迁徙自由是公民人身自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项基本人权。1954年宪法规定了迁徙自由,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1975年宪法取消了该规定。1978年宪法和现行宪法都没有恢复迁徙自由的规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迁徙自由回归宪法不仅是一种必然要求,而且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论迁徙自由和居住自由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徙自由和居住自由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保护。我国宪法对此尚无规定,但是基于对人权的尊重和国际形势,我国也应当将迁徙自由和居住自由纳入宪法保障范围。本文提出居住自由与迁徙自由不同,并论证两者应当被作为基本人权纳入宪法。  相似文献   

4.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而我国事实上还并没有从法律上认可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究其原因,传统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实现。本文对此试做简要的分析,以期为相关立法实践的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辉 《河北法学》2004,22(9):85-88
关于迁徙自由 ,需要从权利的层面入手 ,对迁徙自由究竟是不是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机组成和应有之义、究竟宪法上要不要明确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迁徙自由入宪的时机和利益冲突 ,以及如何为其提供司法上的保护即宪法司法化问题 ,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迁徙自由并未作为一项基本权利规定在美国宪法的文本中。美国早期对迁徙自由的保护主要是利用贸易条款来排除地方政府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此后,最高法院一方面通过对正当程序条款的解释正面确立了迁徙自由,另一方面又利用平等保护条款禁止选举和福利等领域对迁徙自由的间接限制。本文主要通过宪法判例来了解迁徙自由在美国宪政史上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迁徙自由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和国际公约都对迁徙自由权做出了规定。我国现行宪法未对迁徙自由作出规定,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权利的要求日益迫切,要求迁徙自由入宪的呼声越来越高,恢复迁徙自由已势在必行。本文从理论上剖析了对迁徙自由进行宪法保护的理论基础,以期为迁徙自由立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论迁徙自由在我国的实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宪法实践的经历,但在建国后不久,因为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而取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权利的要求日益迫切,同时,出于建立我国市民社会需要,恢复迁徙自由已经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事实以及政府和社会公众承受改革能力的增强为迁徙自由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建构迁徙自由制度应该坚持自由与秩序并重,尊重市场规律和坚持法治的原则,通过宪法规定迁徙自由,改革户籍制度以及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应该把迁徒自由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制度安排纳入宪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迁徒自由,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需要迁徒自由,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更需要迁徒自由。在迁徒自由方面存在的这样那样的思想顾虑是不必要的。现在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恢复迁徒自由以宪法地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户籍制度的存在障碍了这一权利的实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户籍制度的取消和迁徙自由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户籍制度的研究,指出了其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革这一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条文的实例,宪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对援引《宪法》的性质和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我国人民法院在判决中援引《宪法》,虽然不是适用宪法解决案件,但援引《宪法》条文仍然对法律适用产生积极影响。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援引《宪法》条文,表明公民的某种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权利;或者表明人民法院选择法律适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宪法的三个逻辑起点与其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权利、民主和偏私分别是美国宪法的价值起点、制度起点和人性起点。这三个逻辑起点决定了美国宪法的制度选择和设计:在纯粹的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之间选择了共和政体;在小共和国(邦联中的州)和大共和国(联邦)之间选择了大共和国;在集权政府和分权政府之间选择了分权政府。美国宪法之父们的这种思考给后人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宪政法权运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论营业权入宪--比较宪法视野下的营业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海军 《法律科学》2005,23(2):9-19
营业权是主体基于平等市场主体资格自由地、独立地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营业活动的权利。纵观各国宪法 ,在营业权的表达方式上 ,有自由权吸收方式、经济与财产自由包含方式、职业选择自由概括方式和营业自由表达方式等不同模式 ,在具体的立法体例上有宪法序言或总则宣示式、经济政策性原则条款式、公民基本权利条款列举式、总则宣示与公民权利列举相结合的模式等不同范式。因此 ,尽快把“营业权”(或“营业自由”)或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或视为一项基本国策 ,或作为一项基本的经济原则 ,载入我国宪法 ,是今后宪法修改和人权保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谢军安  谢雯 《河北法学》2005,23(3):53-57
试图以宪法学上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有关人权保障的理论为基础,尝试探讨与厘清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首先从宪法释义学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其次尝试阐明"环境基本权"的意义与可能内涵,为环境与人权的连结提供思考的方向.再者,从国际人权的发展,论述国际人权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连性.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对公民环境权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海波  赵越 《行政与法》2005,(10):93-95
公民环境权应是一项独立的、基本的人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的这一权利在世界各国逐步得以确认,出现了公民环境权宪法化的趋势。国外宪法对公民环境权的设计通常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公民的环境权利义务对称,二是公民的权利与国家的义务对应,三是公民的环境权利义务和国家的环境义务相结合。我国宪法应借鉴上述第三种方式,明确使用公民环境权这一法律术语,将环境权界定和设计为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此对应,宪法还须规定国家对公民只有首位的环境义务。  相似文献   

16.
张卫彬 《时代法学》2009,7(1):105-111
长期以来,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问题在国际法理论上颇有争议。而且,由于它涉及国际法的法律性质、效力等重大方面,因而成为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实质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各国的宪法问题,而不是国际法问题。目前,国际习惯法入完或通过判例确定其在国内法的效力成为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宪法应根据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特点,以及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原则,通过混合模式,科学合理地确定国际习惯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相应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纳税人对免费公共产品的权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继光 《时代法学》2006,4(1):32-36
免费公共产品,是纳税人可以不支付任何费用而享受的公共产品。免费公共产品的获得是免费的,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必须通过税收和预算来提供。纳税人相互之间对免费公共产品享有免费使用权、先占使用权、平等使用权和重大利益优先权。纳税人相对于政府对免费公共产品享有免费享用、足量享用和损害赔偿权。我国相关制度比较缺乏,应当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论宪法能力     
江国华 《法律科学》2010,28(2):55-64
宪法能力意指作为一种规范的宪法在统摄政治资源、调控政治过程、规约政府行为以及导引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资质及其影响力。宪法的涵摄力、规约力和导向力构成了宪法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超验、经验和理念构成了宪法能力的三个基本渊源;制度正义导向力、法治政府型塑力和社会团结凝聚力分别构成了宪法本源性能力、本能性能力和本质性能力。面对其日益紧迫的时代使命,中国宪法的能力障碍也日益凸现,宪法能力建设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完善宪法程序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目前亟需完善的宪法程序为 :各级人民代表选举程序 ;修改宪法程序 ;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宪政立法程序 ;执政党执政程序 ;违宪审查程序 ;其他国家机关对本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的程序 ;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本级其他国家机关的程序。  相似文献   

20.
由执政党提出修宪建议启动宪法修改,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传统,在促进我国宪法与法治发展及社会和经济进步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执政党提出的修宪建议反映了执政党的理论创新、路线方针的变化及新的经济政策。修宪建议的产生程序越来越规范,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修宪建议的提出方式也渐趋固定。但目前提出修宪建议仅限于执政党,其提出的程序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