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肖干 《重庆行政》2010,12(4):108-110
1引言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在实践中,个人接受他人、社会馈赠、援助、支持等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一、道德行为选择要依据行为的精神价值。从伦理学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不管其如何复杂多样、千变万化,都可以根据它们对他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而区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二是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三是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的行为,如自己做饭自己吃,自己洗衣自己穿,与他人和社会不发生利害关系。很明显,道德行为必然是“利他”的行为,它是以行为的精神价值即对他人和社会的某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价值内涵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价值只有在人与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只要这个人、这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就表现出有价值。所以,价值的本质是能够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对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对人和社会在导向、动力、保证等问题上的满足。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价值和拓展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但决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它是在人们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协调发展中实现的,这其中就…  相似文献   

4.
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人是需要的主体,是需要的目的,而物则是用以满足需要的对象或手段。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交往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需要便成为人的价值。人如果没有需要,也就失去了价值。但就人与自身、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人的价值又显示出双重性。一方面,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或需要的目的,只要一个人存在着,就得有种种需要来满足他。这种需要是主体人向自然界和社会或他人的索取,或者自然界和社会或他人对主体人的回报。另一方面,人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的价值”问题逐渐为哲学界所关注。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拓展,理论界对于人的价值的探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分歧与争论依然存在。现将近20年来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人的价值的含义人的价值是价值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价值理论中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学术界对价值这个概念有多种界定,由此给人的价值的界定也带来了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人作为客体对主体(社会、群体、他人、自我)的效应,主要在于促进主体(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体)的发展、完善。第二种观点从“需要说”出发,认为人…  相似文献   

6.
先进性小议     
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是在充分认识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欣赏式态度。尊重,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是对他人人格和自我人格,他人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任何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从来不会忘记努力去尊重别人。时下,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吃着农民生产的粮食,却瞧不起农民;住着工人建造的房子,却看不起工人;环卫工人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却不把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4,(11):61-61
良心,即人对是非发自内心的正确认识,是社会意识的道德现象之一,是个人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对自己所负道德责任的自我自制力的灵魂,是持久地闪现在人们思想深处真善美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一、人的生存离不开互相帮助人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生活的。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其存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他人。不仅要和他人发生关系,而且需要他人的帮助。帮助别人,作为一种美德被人们所接受、确认,其内在依据就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  相似文献   

9.
诚信缺失导致了失信者对受害者的否定、受害者对失信者的怨恨、第三者对社会的怀疑,后果是社会关系的日渐消解;试图避免他人知晓自我利益、阻碍他人获取合理利益、方便自我实现不当利益等错误的主体价值依据,决定了诚信缺失的主体自利任性本质;矫正诚信缺失,内因上需要培育认同他人的价值个体、外因上需要形成人人都是目的的文化氛围、保障上需要健全社会诚信的制度机制,实现人我利益的共同关切。  相似文献   

10.
杨慧敏  刘运合 《前沿》2007,(10):213-214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我们帮助他人的主要表现和获得他人帮助的主要渠道。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人为什么会有亲社会行为有不同的解释。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笔者认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观和一些负面"榜样"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需要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整个社会日益重视教育,各级学校日益关注教学改革的状况下,人们发现如今的大中学生普遍缺少人文素养,这已经引起上层的警觉。追根溯源,如果抓住师范教育的综合课程建设,那就会产生良好效果。师范院校人文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一、从人文教育的现状看对师范生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历来密不可分,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人文素质所涉及的是人们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品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观而…  相似文献   

12.
陈友放 《前沿》2008,(8):132-134
伴随人的一生有四对基本矛盾:一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二是人与他人的矛盾,三是人与社会的矛盾,四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创造和谐的人生环境,就是要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冯彦志:换届选举呼唤公民意识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冯彦志撰文说,公民是一种法律概念。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一方面将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的人,具有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包含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主要包括爱国意识、守法护宪意识、自由平等的信念、权利与义务的意识等。  相似文献   

14.
王茹芹 《传承》2012,(3):53-53
商业文明的价值就是从事商业实践活动的人所创造的商业文明对社会进步的价值。在皇城京都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京商文明,对人的生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不仅是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也符合党确定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特征要求。  相似文献   

15.
石平洋 《群众》2011,(7):84-84
常怀感恩之心,勤奋努力工作,这是当今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基本人生观和生活工作态度。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人缺失感恩心态,漠视对家人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党对祖国,有的为富不仁,有的麻木不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人性自私、人情冷漠,不想也不愿回报社会回报组织回报他人。缺少感恩,是道德的滑坡,是文明的失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大力弘扬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产权的负价值功能日益突显及其为公众所普通认识,知识产权危机出现迫使人们对知识产权权正当性问题进行反思。从知识产权的起源入手,基于哲学理论追溯其正当性。不难发现,知识产权需要权衡私权与公权并确立其人权价值基础,才能具有实质正当性。这就必须有一定的法律限制,即在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进行一种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一、“人生价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为什么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问题,提高他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目的,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生的价值并不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他人、集体、社会而生存;一个人只有努力满足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才能显示出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8.
事业心责任感是一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所承担责任和使命的反映,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意志品质,是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代军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淡漠责任义务之风悄然滋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军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政治工作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使命,事业心责任感作为人的核心素质,它的强弱直接反映人的素质高低,培养和强化官兵的事业心责任感,已成为一个既现实又紧迫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台湾所云"志工",就是大陆所说的"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活跃于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爱心和劳动,为他人提供无偿的服务,也唤醒他人的爱心、公德心和责任心,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更融洽,社会环境更和谐。  相似文献   

20.
人生境界就是指主体以内在本性为根据,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下,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意义领域和心意状态以及人性所能达到的层次和高度。它标志着人的生活所达到的意义视域以及人的精神升华的不同层面。人生境界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方面,内在价值表现为内化的人性价值,外在价值表现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分析和实现对人生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划分,一方面有利于对人生境界价值作出合理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契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