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鲁迅著作就被称为“研究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有人说:“要了解中国的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今天,在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借鉴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部“百科全书”中汲取营养,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为了把康有为的墨迹公诸于世,我受康有为的六女儿康同复女士及其丈夫潘叔玑先生之托,主编了多集《康有为先生墨迹》。编《墨迹》,使我有机会见到一大批十分珍贵的康氏手迹,大都是未刊诗文,是研究康有为思想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少年时代接受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汉学基础,1891年购得《瀛环志略》,开始接受西学启蒙教育,同年拜康有为为师,入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坚定的改良主义者。1894年与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要求光绪皇帝变法。后任上海《时务报》总撰述,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专门负责译书时务局。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更广泛深入地为维新改良实践进行启蒙宣传,被誉为“言…  相似文献   

4.
1884年,恩格斯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引用该书出自人民出版社1972年单行本。只注页码)一书,“这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它历史地考察了国家发生、发展和不可避免地要消亡的历史,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被列宁誉为“研究国家问题”的必读的教科书而广为推荐。(同上)在《起源》发表一百周年的时候,重温这部经典著作是十分必要的。《起源》最后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对阶级社会的评断作为结束语:“……自从文明时  相似文献   

5.
专精·涉猎     
宏图 《瞭望》1990,(11)
康有为氏《桂学答问》云:“读书当分专精、涉猎二事,惟专乃可致精,惟涉猎乃能致博,二者不可偏废。”言之有理,惟“不可偏废”,似非“二者并重”。 清人林昌彝(林则徐之族弟)《射鹰(谐“英”音)楼诗话》引桐城派中坚姚鼐(姬传)《惜抱轩填词》后记,识解颇深。时浙西词派为盛,标举“清空”之词风,姚氏亦仿而效之。王凤喈即语戴震曰:  相似文献   

6.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思想诠释和态度最为相似,无论对荀子的抨击还是聚焦《荀子》的政治思想都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从宏观透视、主题归类和篇章取舍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异同参半使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比较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人思想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荀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出版社正陆续出版陈平原和夏晓虹编的《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我以为是件可喜的事情。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小说和中国诗、文一样源远流长,是古代史官记言记事的发展。但它一直为封建士大夫所鄙视,处于卑下的地位,不列九流,不入四库。小说由明至清乾隆时期是繁荣的,道光以后趋向衰落,而至晚清又特别兴盛起来,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代。这个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文化的改良运动走向高潮。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都重视小说。康有为诗:“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又说:“方今大地此学盛,欲争六艺为七岑。”可见当时小说之盛,康有为直以为小说可与《六经》比高。梁启超更具体地论述了小说的社会教育作用,推尊小说“文学之最上乘”。特别是梁启超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剧作、翻译、  相似文献   

8.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深谙康有为的哲学。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对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予以介绍和诠释。问题的关键是,梁启超不仅是康有为的学生,而且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哲学家。这决定了梁启超在介绍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偏离。透视其间的出入,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与梁启超哲学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陈凡 《学理论》2010,(5):117-119
肯·凯西的小说《飞跃杜鹃巢》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经典之作。该小说建构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悖论,聚焦于实行“规范化”的“疯人院”这一边缘化群体,针对个体在“规训社会”中受迫害的事实,巧妙表达了对“规训社会”的据斥,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的著述不无相似之处。本文从身体的政治和他者的反抗两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的后现代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马勇 《各界》2012,(11)
康有为手里的“衣带诏”虽说不是原件,但也绝对不是毫无来历的谎言,更不是康有为的捏造。清廷尽管一再斥责康有为在海外招摇撞骗,但从未明确认定这份“衣带诏”为伪造,是赝品。  相似文献   

11.
杨宗 《党政论坛》2011,(20):54-54
提起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当年参加这部史诗创作和演出的文艺工作者们都知道:周总理是《东方红》的总导演!今天,当我们打开历史案卷,重新审视这部史诗诞生的那段历程时发现,周恩来为《东方红》所耗费的心血,及其包含的意义,是远非一般纯粹艺术上的“总导演”这个职衔所能容纳得了的。  相似文献   

12.
《少林寺》与少林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节前夕,香港中原影业公司摄制的彩色宽银幕功夫片《少林寺》在港公映,出现了万人空巷争看《少林寺》的盛况。不长的时间,《少林寺》创造了功夫片卖座率的最高纪录。一月下旬,《少林寺》在马尼拉首届影展上,又一次引起轰动,连场爆满。美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片商争相订购《少林寺》。 《少林寺》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天下第一古刹”少林寺的风貌和富有神秘色彩的历史传奇:介绍了抚育过无  相似文献   

13.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笔记小说.书中略记了作者一生中的六件事,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卷,但原来流传的只有前四卷.这四卷本的作者手稿是杨引传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苏州护龙街旧书摊上发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姑苏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曾作幕府多年,到过台湾,约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之后.作者虽无文名,但他的这部《浮生六记》以其天然无雕饰的幽雅文笔,描写哀怨愁苦,赢得了读者的赏爱.它“乐而不淫”、“怨而不怒”,虽香艳而不狎邪,一往情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上下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势下,在思想理论战线面临着抵制和反对,清除精神污染的任长期务的情况下,重温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这部光辉著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正处》中,精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特点、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这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对待各个领域的社会矛盾,积极主动地搞好各方面的改革,在理论上进一步同“社会主义异化论”划清界限,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2月初,在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的首届年会上,我拿到了刘吉同志的《从困惑中走出》一书,这部洋洋60万言的大部头著作,仅书名就一下吸引了我。一年多来我作报告的专题之一就是《困惑与选择》,由此深切体察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困惑的存在,原因的复杂和选择的艰难,而刘吉同志已“从困惑中走出”,这不能不促使我通读全书。通读的结果使我从中再一次认识到一些新的东西。一、《走出》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即“思想观点的双向交流——对话实录”,“时代要求变革思维方式——报告演讲”,“寻求理想的社会效应——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一部研究社会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力作江流山东大学赵明义教授主持编写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是赵明义教授承担的国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最终成果,也是集体合作的结晶。这部著作是近年来研究社...  相似文献   

17.
《哥达纲领批判》是伟大导师马克思于一八七五年所写的一部光辉著作,是继《共产党党宣言》之后的又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在这部光辉著作中,马克思彻底清算了拉萨尔机会主义,捍卫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和巴黎公社的革命原则,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理论和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著名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真学习这部光辉著作,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社会发  相似文献   

18.
儿子、孺子牛、公仆、“父母官”———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有感白曙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性电视片中邓小平同志洋溢赤子情怀的话语。邓小平同志光辉的革命历程,百折不挠、奋斗探索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斯大林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吴征年斯大林于1938年9月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是他的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唯物辩证法表述为“四个有机联系的基本特征”,即:一、说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二、必须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不...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