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构主义时期的罗兰·巴尔特,尽管并没有对"文学性"问题进行专门探究,但在其"文学科学"理论中表明,文学符号是一种含蓄意指符号,"文学性"与变"直接意指"为"含蓄意指"的"新颖性"有关,"象征性符号系统的结构"正接近于他对当代西方文学的认识以及心中所构想的新颖的"文学性"。作为试图建立批评科学的"批评家",他认为"文学性"问题只能在符号学领域才可能被提出和解决,而要理解文学就必须"走出文学"。通过互文、延宕和读者漫游,"文本"概念逐渐取代"作品"概念,文本变成了泛化的、平面的、没有结构、没有中心的文本,"文学性"问题被更加开放的"文本性"问题所取代。"走出文学"是超越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它使我们对"文学"和"文学性"的理解更为开放,但同时也潜藏着消解文学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对于语言现象中许多众所周知的规则(包括语音、语调、构词、词法、句法等),我们早在论及这类范畴的著作中学到过;同时作为研究语言现象及语言规律的社会科学之一的语言学,国内也有不少专著。近年来相继出版介绍了许多现代语言学论著,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还与自然科学(如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心理学等),与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逻辑学、文学、社会学等)密切相关。本文试图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法语语言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法语强调用法,也可说是对这种语言现象从新的语言理论中找到依据。当然。这是一种尝试,自己并无多大把据。更何况我对语言理论还是个门外汉。  相似文献   

3.
钱翰 《法国研究》2008,(2):42-45
二战以后,法语的文学批评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无疑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近二十年,中国的理论界一般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巴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从八十年代到如今,它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焦点。然而,法语文学批评中还有另外一个重镇,日内瓦学派,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文本发生学,突破了结构主义的横向“定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书写痕迹——手稿,革新了“作品”等一系列文学概念,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本文从理论诞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该学派,并尝试探讨其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5.
S/Z(节译)     
《S/Z》是罗兰·巴尔特最主要著作之一,是作者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标志。他在此书中创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批评方法,把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西娜》分解成五百六十一个随意的阅读单位,用五种代码(阐释代码、意素代码、象征代码、行动代码、文化代码)进行了大胆的“毁灭性”的分析。此书通过文评实例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在现代文本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广泛影响。这里翻释的是前九章(全书共九十三章),即开始具体分析作品之前的理论准备部分。  相似文献   

6.
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溫漫主义文学,泛指从古到今带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一切文学,它与作为创作基本方法的浪漫主义是联系在一起的;狭义的浪漫主义文学,特指具有明确的理论纲领的、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7.
作品和文本在文学话语中,曾经是普通的术语,文本指的文学的语言现象,而作品则体现了美学和创造价值。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中,文本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而作品的概念则受到冲击,尤其是先锋文艺理论中,文本与作品水火不容,文本概念取代了过去的作品概念。文本概念从一个指示现象的概念到成为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并且占据一个核心的位置。本章节定义了对象文本(texte-objet)和实践文本(texte-pratique),分析了结构主义文本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概念的使用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清楚地指出后者在文本这个概念上的继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法国文坛,流派繁多,文论迭出:精神分析、新批评、语义学派、结构主义批评等。这些文论或着重心理分析,或封闭在作品的“本文”中,不一而足。然而近来,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法国评论界对文学和社会、文学家与历史环境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发现,甚至本来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及这个问题。本期选登了一些论文,以期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钱翰 《法国研究》2006,(4):43-48
作品和文本在文学话语中,曾经是普通的术语,文本指的文学的语言现象,而作品则体现了美学和创造价值.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中,文本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而作品的概念则受到冲击,尤其是先锋文艺理论中,文本与作品水火不容,文本概念取代了过去的作品概念.文本概念从一个指示现象的概念到成为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并且占据一个核心的位置.本章节定义了对象文本(texte-objet)和实践文本(texte-pratique),分析了结构主义文本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概念的使用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清楚地指出后者在文本这个概念上的继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10.
雅克·德里达将"自传"称之为"自传书写",轻视以自我为中心从生到死的传统自传叙事。他主张:自传并不是客观的自我书写而是主观地书写自我与他者的联系;自传并不是叙述自我思想概况而是详细介绍自传作家本人的作品概况;自传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纪实书写而主要是虚构书写。我们认为,雅克·德里达所论述的自传话语,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自传理论的同时,又是对既有理论的重新建构,从而形成了其全新的"自传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哲学渊源入手,界定解构的概念及其实质并详细阐释文学本质、文学与哲学关系,同时,通过对其文学理论文本焦点的关注探讨了结构主义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延异。  相似文献   

12.
在研读《基督教真谛》的过程中发现夏多布里昂在宗教与文学主张上有着某些与卢梭以及帕斯卡尔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旨在通过整理与总结这些共性,来达到加深解读《基督教真谛》作品的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来,在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反叛性运动的冲击下,修辞学在法国逐渐名声扫地,于1885年被逐出法国中学的人文课程。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涉及语言理论与诗学的俄国、捷克形式主义理论推动下,修辞学在法国重获生机。发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运动在法国以结构主义的名号得以进一步发展,它教给人们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视角,有力地推动了以雄辩术为核心的文体修辞学的发展。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修辞学永远是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因为他的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属于文体修辞学研究的范畴。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一个要紧之处就是阐明佩雷克的"新形式主义"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罗马修辞学的传统论题源以及作为亚里士多德修辞五艺之一的"记忆术"的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米歇尔·福柯1983年发表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一文为解读对象,试图说明对福柯而言“形式主义”的觉醒是20世纪知识界非常重要的具有翻转意义的事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而可以理解福柯为何要将法国结构主义以及20世纪的音乐、文学、建筑、政治、历史甚至革命都纳入到形式主义的潮流中来思考。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以来,在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反叛性运动的冲击下,修辞学在法国逐渐名声扫地,于1885年被逐出法国中学的人文课程。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涉及语言理论与诗学的俄国、捷克形式主义理论推动下,修辞学在法国重获生机。发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运动在法国以结构主义的名号得以进一步发展,它教给人们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视角,有力地推动了以雄辩术为核心的文体修辞学的发展。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修辞学永远是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因为他的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属于文体修辞学研究的范畴。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一个要紧之处就是阐明佩雷克的“新形式主义”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罗马修辞学的传统论题源以及作为亚里士多德修辞五艺之一的“记忆术”的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16.
雅布各森和列维—施特劳斯合作的《论波德莱尔的〈猫〉(原题《〈Les chats〉de CharlesBaudelarire》)一文,首次发表于1962年第2期《人类》杂志上,1973年被收入雅各布森著《诗学问题》一书。1977年托多罗夫从《诗学问题》中节选八篇文章,以《诗学的八个问题》为题出版,其中也包括了这篇文章,本文即据此译出。这是一篇较早出现的运用语言学理论对一篇诗的本文进行结构分析的典型文章。自它发表以来,西方文学研究界出现一系列类似的文章,如吕韦的《对一首法文诗:L.拉贝的十四行诗的结构分析》(1964),J.-C.舍瓦里郁的《对吉约姆·阿波里奈诗歌〈酒·罗丝梦达〉的分析》(1970)等等,其中都可以看到它的一些启发和影响。这篇文章还被西方一些大学语言文学系科选为学习文学作品结构分析的范文。文学本文的结构分析,简单地说,就是从本文分解出一些小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按类别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寻找这些音素之间、层次之间的关系(如雅各布森所说的对等、平行等关系),也就是说,把分解开的这些因素重新进行“装配”。这种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那些关系,寻找本文的内在规律,探求文学本文的文学性,以便最终解决一篇文学信息或语言符号如何变成艺术品这个问题。正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说,分析是为了指出:“几个不同的层次是如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或相互结合,而赋予诗歌一种绝对物的性质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从语法(句法、词法)、语义、音素和韵等层次对诗歌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比如,对音素和韵的分析,显示出了诗的韵律特征及韵对于诗歌的前后连贯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语法、语义、音素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分析显露出诗中的一系列等同关系:学者和情人间的等同(通过猫这个中介),主人公描和情人、学者间的等同(因为他(它)们一样地伯冷和深居简出),猫和斯芬克斯间的等同(这个等同由于两个动词的分词形式发音的近似而得以实现,并且由于一系列近音词的连用而加强),同时也使人看到后面诗句对开头“情人和学者主题”的一种呼应(通过对猫的特征的描述);分析的结果还发现了各诗节对主人公猫的描述方式:前两节是对它作客观描绘,后两节是描写它的变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参照了同一诗人另外两首题为《猫》的诗和其他诗人的一些诗句,指出波德莱尔诗中“猫的形象是同女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说明雅各布森的文学本文的结构分析并不排除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阐释,但很显然这种阐释在这篇文章中很不充分,而且与前面的分析有些脱节。这篇文章中的一系列分析,大体上是以雅各布森的语言学诗学理论为基础的。他的诗学理论中有一个基本观点,即“诗的功能是把选择轴的对策原则投到结合轴上”,就是说,诗的功能通过声音、形式和意思系列性的重复来实现,一般说来,这些因素只能结为体系。(见穆南G.Mounin)著《二十世纪语言学》第150页,法国Presses Universitaire 1972年版)雅各布森的选择轴和结合轴的区别相当于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关联关系与组合关系的区别,即语言中未出现成分与出现成分关系的区别。这篇分析文章所说的“‘情人,和‘学者,各自集中了一些关系项……男的情人是同女人有关联的,……学者同世界万物相关联……”,即基于这种观点。对于这种文学本文结构分析的意义和作用,雅各布森本人作了很好的说明:“对一首诗中的众多的词态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不带偏见的,细心的,彻底的和全面的分析,分析者就会对自己的意外发现十分惊讶:鲜明的对称与反对称,平行结构,对等形式和强烈对应的巧妙的积累,最后还有对诗中的词法与句法成分的类别的严格限制。正是这种限制才使我们看到各构成部分之间巧妙的相互作用。”(转引自〈英〉杰弗森和罗比等人著《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第46页,湖南文艺出版社)雅各布森的分析方法尽管有不少缺陷和牵强之处,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为理解诗歌,尤其是富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性的现代诗歌,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简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小妍 《法国研究》2003,(1):198-203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所有涉及这个问题的著作都赞同它们之间有莫大的关联。最明显的表现是 ,它们有着一部分相同的学术渊源、研究方法和术语。因此 ,可以把它们作为同一类分析方法。但是 ,符号学的眼界是历史的 ,采取更为相对论的立场 ,而结构主义倾向于普遍主义 ,坚持共时的系统观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较为明确 ,方法上则兼具前二者的特点。叙事学是对文学文本尤其是叙述文本进行结构 -语法分析的研究模式。叙事学成功地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叙事结构 ,它告诉我们故事的形成机制 ;二是叙事主体 ,它告…  相似文献   

18.
自二十世纪末 ,任何一个文学理论在研究文本文学性时都遇到了一个难题 ,那就是文学性在那里 ,怎么科学地对它进行衡量。无论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是阐释学理论 ,还是接受主义…… ,每个学派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个问题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 ,但文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科学性 ,还有待于新世纪的学者们在融会各种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力于解读雨果艺术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成功的艺术作品是永恒的,艺术的美在于它无从更臻完美。文章首先揭示了雨果艺术观的柏拉图主义倾向,并以此阐发雨果的“艺术是永恒不变的”观点。为了消除仍然存在的解读疑难,本文又在语言学的视角下为雨果的艺术观提供了—个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辩护。  相似文献   

20.
主体意识是东亚意识的核心内容。主体意识崇尚自立和自强,它充分展现在自我、独立和自由意识之中。东亚社会“主体意识”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性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这种“主体意识”主张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自强。所以,具有东亚特点的这种主体意识,其核心是在强调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在韩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