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提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可以消除对峙,跨越隔膜,实现哲学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使然,这种对话存有一个个谜点:作为对话的主体,“我”与“你”究竟是谁?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产生的两大哲学系统,在不同的思维路径上走过一百多年后的当代,其对话的方式和对象是否具有共同点?进行哲学的对话,厘清对话的方法方是根本。由此,哲学对话,要保持对话的“自我”主体性;要有对话的具体性;有自觉的语境意识。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研究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新形态研究,推动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跨世纪发展,从而成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五大热点。  相似文献   

3.
岑孝清 《桂海论丛》2008,24(6):50-52
近现代欧洲一些哲学流派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解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根据。它表现出的哲学特性及一些认识成果,对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百义  周奇志 《前沿》2007,(10):10-1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理论内容的彰显,更是当今时代的折射。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条件、实质内容、有效途径和价值等核心问题,认为科学解决这些问题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说服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1886年初,为了反击以复活德国古典哲学和贩卖过时的折衷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诬蔑和曲解,恩格斯写下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论述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其理论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究竟是什么——评《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来 《长白学刊》2001,(5):46-52
《本体论研究》一书对本体论的理论实质、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作了新的概括,通过对本体论的词源学、语用学和语言学的考察,对有关本体论的理论正本清源并提出了新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抛弃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赋予“本体论”以开放的姿态和崭新的内容,从而为本体论的现代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代表着本体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质,要以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总体发展演变的认知为基础。而这一点正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弱点。国内哲学界目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应被打破。  相似文献   

9.
方明  李光 《前沿》2010,(21):37-40
人通过"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镜像"得到的对世界的把握是否能够反映世界的本原?这一发问涉及哲学史上对本体论的探讨。马克思主义没有建构独立的本体论哲学,但对本体论哲学关注的问题给予了回答,通过翻转"镜像"本体论,在回答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上超越了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是运用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范畴体系,它伴随着哲学的产生而产生,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传统本体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本体论,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使哲学的研究回到人本身,从而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1.
闫顺利  闫连朵  杨松梅 《前沿》2010,(14):47-50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实质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12.
无论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物本论、实践本体论或者生存论本体论,总是不能把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由解放的内在关切突出出来。惟有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理解为“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13.
任何哲学研究都有其操作的本。合理的哲学操作本构成哲学之为“学”的本体基础,即知识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形上基础。哲学活动是哲学之为“学”即哲学之知的本体基础,哲学之为“学”是哲学活动的逻辑表达。哲学活动实即人的生存活动。因此,哲学之为“学”必须关注人的生存活动,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存活动,哲学才是可能的、合理的、可理解的,因而才是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4.
中西翻译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归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语言、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的区别中找到答案,其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译论的影响尤为重大.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进行特定的哲学研究所选择和具有的思维类型或思维模式,它是哲学观的来源.探讨哲学观对译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来揭示中西译论相异的根源.由此能够更好地回答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改革和神圣职责。为此,本刊围绕这一中心议题,邀请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发表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主持人:沈佩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关于宗教与哲学的科学认识。由此出发 ,从宗教与哲学的定义、产生及发展、研究对象、基本问题、表现形式、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在现实社会中保持清晰和准确的分辩。  相似文献   

17.
现有教科书对实践概念只是给出了抽象而笼统的诠释 ,模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原有之义。马克思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人的社会现实的生存状态紧密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人所进行的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哲学科学的实践概念应当是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法治作为现代世界各国社会治理的普遍形式,奠基其基础的是法律的客观性及其法律诠释的客观性追求。哲学诠释学从本体论的高度,用理解的创造性解构了法治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既是本体又是方法的法律诠释学,在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预设了诠释者的价值存在,同时也作为具有规范化意义的操作技术存在,对法治建设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它的建构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理解的创造性的制约和法律诠释对客观性的追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吴育林 《思想战线》2007,1(1):41-46
实践性与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主体哲学意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既坚持人类利益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强调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矛盾中的主体性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