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兔病毒性血症是兔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1984年2月江苏无锡地区首次爆发流行以来,目前已波及到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份,给养兔业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刘胜江等首次报道并确认本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兔出血症病毒(RHV)只引起兔只发病,主要造成青年和成年兔的发病和死亡。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本病利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主要依靠紧急预防接种以控制疫情。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理形态学及其发病机理,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组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实验感染兔瘟病毒不同病期内病兔的心,肝、脾、肺、肾、肠系膜淋巴结、胸腺、胃、肠、脑垂体、睾丸等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兔瘟病毒具有组织泛嗜性;接种病毒后10小时肝、淋巴器官等就出现细胞学变化,特别是肝脏病变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兔出血症(RHD)病毒 难于适应组织细胞培养,因此 对该病毒需经兔体传代,取死 亡兔的肝脏或脾脏组织保存病毒。近年来发现,兔出血症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较长时间。但对于该病毒的确切的保存时间还未见报道。本人对本课题组分离保存的及向有关单位索取保存的不同来源、不同保存时间的毒株,进行血凝抑制价的测定、免疫电镜观察及动物接种试验,掌握兔出血症病毒在保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该病毒的保存与传代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兔瘟又名兔病毒性出血症,1985年在青海东部农区流行,致死家兔15360只。为控制本病流行,进行了疫苗研制工作;经试验证实,所制疫苗免疫持续期达1年之久,保存期为16个月。该苗已在本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一种新的病毒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和猝死为主要特征。该病于1984年1月首先在江苏省无锡市发生,目前呈蔓延趋势,上海、河南、安徽、河北、四川、浙江、贵州、福建、湖北、湖南、山东、宁夏及北京均有本病流行。1986年1月该病在云南爆发,为控制其流行,我们对昆明、嵩明、富民和陆良等市县的患兔采集了病料,并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微生物学等项调查与诊断,明确了病原,采取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防制措施,迅速地扑灭了本病。  相似文献   

6.
波氏杆菌属中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在家兔主要引起仔兔和幼龄兔发生支气管肺炎,而成年兔感染后多表现为慢性鼻炎,对养兔业危害较大。为了有效地诊断与防治本病,我们对所分离的30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培养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对发病兔群中的临床健康兔做了 血清学抽样检验。 (一)材料和方法 1.细菌的分离培养:从不同日龄的发病死亡兔分别采取肺、肝、脾、肾、心血等病料划线接种于10%绵羊脱纤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需氧培养48小时后,选取典型菌落做成纯培养以供鉴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家兔不断发生一种以内脏和淋巴结出血为特征的病毒性出血症。青、壮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长毛兔最敏感,其次是青紫蓝兔。乳兔有一定抵抗力。为了探索本病新的诊断方法,在解放军兽医大学朱维正副教授指导下,用特异性荧光抗体对人工感染兔进行试验诊断,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观察结果:本病主侵肝脏,病死雏鸡呈现急性变质性肝炎和肝出血性变化,在高度变性的肝细胞内出现嗜酸性和嗜碱性核内包涵体为本病的特征性变化,具有证病意义。此外,可见脾脏、法氏囊和胸腺等淋巴器官内淋巴组织坏死,网状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活化增生;肾曲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临床上贫血病例可见骨髓组织中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包涵体内可见腺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金银法(IGSS)对兔出血症病毒(RHDV)在淋巴-网状器官及其靶细胞中的动态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兔出血症(RHD)病兔各淋巴-网状器官均有不同量的胶体金颗粒沉着。肝、脾、骨髓阳性反应较强,淋巴-网状组织阳性反应较弱。在淋巴-网状组织中,髓质阳性反应比皮质强,皮质以淋巳滤泡周围为主;淋巴滤泡内仅有个别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同时发现病毒主要定位在胞浆中,后期进入细胞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临床上能快速检出兔脑炎原虫,尽快诊断兔脑炎原虫病,对病兔进行了尿沉渣涂片的特殊染色、尿沉渣透射电镜的负染色、肾触片的特殊染色和肾病理组织学切片的比较观察。就尿沉渣涂片和肾触片的特殊染色而言,经光学显微镜检查,可从涂片和触片上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检出兔脑炎原虫及其假囊,据此可对兔脑炎原虫病做出快速诊断。而对尿沉渣透射电镜的负染色和肾病理组织切片的检查,可与尿沉渣涂片检查结果相互印证,使临床诊断更加准确。结果表明,尿沉渣涂片和肾触片的特殊染色是临床上用于诊断兔脑炎原虫病的一种快速、准确和简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2~ 4月 ,四川省雅安市某兔场饲养的獭兔出现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食欲下降 ,随后发生零星死亡。发病后采取了一些治疗措施 ,但未能控制病情。笔者通过对病兔和死亡兔病料的细菌学检查 ,分离培养出 1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Borde tellabronchiseptica) ,并结合发病兔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确诊为獭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以鼻炎、支气管炎和脓疱性肺炎为特征的传染病 ,近年来在四川省大中型养兔场时有发生。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流行病学、病原、病理变化及病毒形态都已有详细报道,但对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见论述。为了进一步对病毒进行精确的定位和探讨其发病机制,本试验特地采用了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胶体金作为探针是由Geoyheman(1981)在光镜水平上开始应用,到1982年Roth等作了广泛的应用,在1983年,Moerenans首先应用免疫金银法作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46例实验感染急性兔瘟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动态观察,同时进行了部分脏器的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现先将有关肝功能的病理变化报道于后。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购自非疫区经常规观察健康的成年或青年短毛兔。 2.感染用病料:用本系传染病教研室提供的Y_(8504)、F_(11)和F_(14)兔瘟病毒纯毒株感染家兔,发病死亡后,立即采其肝组织制成10%肝悬液,作为病料,每只供试兔股部肌肉内注射1毫升。  相似文献   

14.
1989年6月,兰州市北山绿化区某兔场发生传染性疾病,根据发病情况,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尸体剖检变化,现场初步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并立即采取了紧急接种等项措施,制止了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一)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脏弥漫性脂肪浸润、肾脏脂变、脂血症,全身静脉充血和脾脏等实质器官充血、出血等。(二)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饲料品质不良所致的营养失调,加之运动不充分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它在临床和病理变化上与人或绵羊的妊娠毒血症有许多不同处。(三)根据临床表现和血尿生化检验,进一步总结确诊本病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供参考的建议。治疗应中西结合,以疏肝、滋肾、降血脂为主。妊畜需注意营养,增加含蛋白质高的豆科饲料,加强护理,早期治疗以防本病。  相似文献   

16.
鉴于目前对兔病毒性出血症(RVH)患兔的淋巴器官进行系统动态观察的资料尚不多见,本文就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的家兔,于体温升高1℃迫杀病例和发病濒死期病例进行剖检,对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的连续动态观察和比较分析,并对T淋巴细胞的消长规律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对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RHV)后体温升高1℃和濒死期患兔进行剖检,取各主要脏器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且对患兔同步进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室诊断检查,以探求DIC在患兔体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兔病毒性出血症(RVHD)患兔急性死亡的原因。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86年春,在陕西省的宝鸡、咸阳、渭南和汉中地区爆发和流行兔病毒性出血症(以下简称兔瘟),给当地养兔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加强兔瘟病的防治工作,1987年10月至1988年1月我们开展本项试验,比较了不同的试验条件对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选择出较适宜的试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兔脑炎原虫病(Enceph──alitozoon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据报道,脑炎原虫侵害的靶器官是肾脏和大脑,但在脑炎原虫的作用下,肾、脑组织发病的特点、病原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和致病特点以及这些病变与临床的关系等,均未见详细报道。作者对无症状病免的肾脏(97个)和大脑(20个)及13例送检的具有典型脑炎原虫病症状病兔的肾脏和大脑,以及心、肝、脾、肺等实质器官进行了详细的病理形态学研究,并对病变发生机理与临床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予以报道。(一)材料和方法检查兔为某皮革厂屠宰的獭兔,宰…  相似文献   

20.
动物病毒性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血液白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减少及淋巴器官损害。我们曾对急性兔瘟病例进行观察,发现多数病例出现淋巴-网状器官细胞核碎裂现象。本项研究旨在查明,家兔实验感染急性兔瘟时,血液白细胞计数值和分类计数值的变化,及其与淋巴器官病理组织学损害的关系,为本病的临床血液学诊断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从非疫区购得的成年健康家兔37只,体重均在1.5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