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往今来,人们普遍认为范仲淹不是湖南人,也没有到过洞庭湖,他和他的《岳阳楼记》与湖湘文化没什么联系。其实,范仲淹不但到过湖南,而且在洞庭湖滨的安乡县读书四年,受过湖湘文化的熏陶。他的诗文体现了湖湘文化忧国忧民思想的特征,也对湖湘人士产生过影响。如今,《岳阳楼记》与岳阳楼相融为湖湘文化的一绝。作为湖南人,我们要把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为振兴湖南,振兴中华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般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表现,确切地说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政治价值取向,共同信守的政治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政治态度、作风等等。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有六大根本性特征:一是民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民主性特征;二是礼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旋律";三是中庸——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减震器";四是大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经典理念;五是德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六是人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顽疾"。正是这些根本性特征型塑了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治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近代以来: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改造;改革开放新时期:适应经济、政治变革要求的发展与创新。但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较大缺陷,表现为:不能始终用批判继承的科学方法发展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发展创造性的政治文化, 认识不够全面;在发展过程中,对大众的引导与教育不够。传统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归纳如下:一、正确处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西方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二、发展、变革与创新相结合; 三、进一步推进政治社会化。以实现先进的政治文化之于民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两种重要的政治文化。两种政治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通过两种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得出的启示有:一是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树立自己的政治话语系统,与西方的"文化霸权"相抗衡;二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彰显开放、包容精神;三是在对两种政治文化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取舍时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楚文化是其源头。从秦汉到魏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隋唐五代,是湖湘文化的酝酿期。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开始在全国形成自己的特色,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学派。元代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低迷期,到明代才走向复兴,其时移民增长,农业经济获得发展。清代是湖湘文化空前发展的新阶段。造成其空前发展的原因首先是湖南的单独建省,这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这是发展的基本动力;再次是教育的兴盛与两湖乡试的"南北分闱",这是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体现湖湘文化在清代空前发展的还不仅仅是湖南在清代产生了一批重量级的科举政治人才,而且是在思想学术上也有非凡的人物及其建树。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90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是政治上的意义,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二是文化上的意义.它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特邀本院部分教师笔谈"五·四",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以此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相似文献   

7.
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批判继承和有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民族精神的血液,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二是对传统"文武不偏颇"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三是合理吸收传统教育中的行之有效方法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8.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有三: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同人类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三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永恒主题。"95后"作为互联网的一代,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而全球化的深入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95后"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诸多现实矛盾:网络社会和现实世界的叠加、全球化视野与民族国家意识并存、朴素的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的失据等,而要增强"95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则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要"接地气",规范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第二,打通古今,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第三,转变思维方式,注重讲好"祖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有人对"以德治国"提法不理解,一是与我国于19世纪末开始的思想界为救亡图存而进行文化反思所形成的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思潮有关,二是与我们在如何评价和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有关,三是与我们前些年在关于法治和德治关系方面的一些不适当研究和宣传有关.正确理解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这个重要论断,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跳出传统政治文化"无用论"或"糟粕论"的误区;必须正确理解西方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涵,跳出西方文化标准论的误区;必须正确总结我国20年来依法治国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摆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跳出法治"最高"论和"法治崇拜"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现实的民意基础,即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有着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向往与需求,这份向往与需求厚植于参与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是关联、整体的宇宙观,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参,"参与"是中国文化基因;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这一精神的确立是对人民参与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的总结,是对人民参与作用的尊重与认同,"参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人生观;以"参与"为主要实践特征的责任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首位的价值观念,是出世与入世两种处世态度的灵魂汇合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进程正横扫世界各地 ,冲击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国加入 WTO以后 ,进一步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与世界接轨 ,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已经由远距离缩短到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全球化中渗透着的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与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摩擦的同时 ,也对这种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 ,我们要保持我国的民族特色 ,培育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意识 ,把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进程结合起来。同时 ,应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深刻认识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用好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一、以文化资源凝筑文明丰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本国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使得公民愿意积极为国家效力,并且在它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为之奉献和效忠的心理和行为。国家认同包括历史文化认同、经济福利认同和政治制度认同三个层面。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都是人类归属感的本能需要,在历史文化上存在着有机契合,表现为政治理性诉求,以忠诚与奉献的具体行为为最终归宿。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内核。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苏商"爱国尚德、稳健务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睿智敏行,诚信经营、祟文惠民"的文化精神。指出苏商文化精神是苏商之魂,苏商文化精神是推动江苏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精神力量,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商文化精神有着传承传统的历史沿续性,以张謇、荣德生、范旭东等为代表的近代苏商,他们"实业救国、实业报国"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苏商的核心价值,主导着苏商文化精神发展的全过程。苏商文化精神体现了优秀文化精神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崭新品质。  相似文献   

16.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宝库,而儒家文化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思想政治教育应汲其精粹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君子人格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存养四心",修炼善良之性;二是"由仁义行",恪守道德之则;三是"重义轻利",立正价值取向;四是"与人为善",一展鸿鹄之志。将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中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人文化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荣辱观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价值取向扭曲,道德水准降低;二是自我主义膨胀,协作愿望匮乏;三是勤俭意识丧失,享乐欲望高涨;四是诚信理念缺位,公德观念薄弱;五是民族精神淡化,理想信念模糊;六是网络伦理失范,思想防线崩溃.导致大学生荣辱观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风险"、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位.高校应采取抓"主渠道"教育、抓"传统文化"教育、抓"理想信念"教育、抓"网络道德"教育、抓"实践环节"教育等对策来解决大学生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抗战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品格:爱国主义体现中国抗战精神的"本性"品格、自强不息体现中国抗战精神的"刚性"品格、厚德载物体现中国抗战精神的"柔性"品格、艰苦奋斗体现中国抗战精神的"韧性"品格。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厦,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当代中国,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青年党领袖左舜生是湖南长沙人,他早年一直生活在湖南,深受湖湘文化的浸染。他认为,近代湖湘大地之所以人才辈出,是继承了周敦颐、王船山等一代又一代湖湘先辈所开创的湖湘文化的结果;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内核成为湖湘人士的思想精髓。同时,在左舜生身上,湖湘文化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塑造了他的思想和个性,包括爱国主义的精神、坚忍不羁的情怀、冲动缺乏理性的个性等。  相似文献   

20.
湖湘文化,特别是作为其主干和实体的湖湘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是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底蕴和源泉,成为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顽强而鲜明的文化履印。湖湘学派对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宇宙观上,青年毛泽东对大本大源的探求秉承了湖湘学派崇尚哲理思维的旨趣;在辩证法上,青年毛泽东辩证法的萌芽浸润着湖湘学派“气化日新”的主变精神;在知行观上,青年毛泽东的知行观体现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在历史观上,青年毛泽东的圣贤观突显了湖湘学派对德业俱全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