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六次重大会师的第一次。它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一历史过程可这样定位: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导引点;木黄会师后展开湘西攻势是直接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而两军团反"围剿"及战略转移,牵制了敌人,极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为长征历史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包括其前身红四军)的经济供给工作异常的艰难和复杂,它的解决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中央红军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灵活地解决了经济供给问题,最终使这支红军的主力得以不断地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3.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完成战略转移,在不同阶段对部队编制以及指挥体制进行了多次改编,大大增强了指挥的灵活性和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央红军夺取长征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遵义会议既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以遵义会议为标志,中央红军长征可分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不断失利到不断胜利的前后两个不同的斗争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史实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不难得出军事路线、军事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对中央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六军团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之前的重大军事行动。围绕策应和为中央红军即将进行的战略转移探出一条通道这一任务,红六军团从实际出发,勇于抵制"左"倾中央的错误指挥,甩开"包袱",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军事原则的实践,周旋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之间而到达黔东地区,完成了西征任务,为后来的中央红军长征在无根据地的情况下进行战略转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最后抛弃"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奠定了基础,对处于危急时刻革命困局的扭转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在川滇黔地区谱写的"长征史上最光辉的神奇的历史篇章";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在合江五通石顶山的武装起义,是川滇黔地下党有组织、有计划地策应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略行动的成功之举,是红军长征路上谱写的红色悲壮高亢的音符。  相似文献   

7.
1935年2月5日至10日,中共中央在云南威信境内召开"扎西会议",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回兵黔北,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对中央红军进行精简缩编,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等,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贯彻,落实了遵义会议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从此中国革命一步步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扎西会议是中共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8.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先后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呜三省会议、苟坝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部署,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说进行重新审视有特殊意义。基于抽丝剥茧的逻辑,应客观认识到:"二万五千里"仅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程来说的,不是指所有参加长征红军走过的里程;"二万五千里"仅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中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的长征行程,不包括红一方面军中的其它军团;"二万五千里"应该只是对红一方面军中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中的作战部队而言的,不是对随行的中央机关和其它非作战部队来讲的。  相似文献   

10.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党在长江南岸建立的唯一一块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英勇奋战所蕴育的担当、务实、团结和忠诚精神光耀千秋,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1.
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后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木黄会师奠定了条件。当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历尽艰险、遭受重大挫折后于1934年10月24日与红三军在胜利木黄会师。此次会师在红二方面军征战史乃至整个红军征战史上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黔东特区是80年前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云贵地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短短八个月,根据地就纵横200多里,人口10多万,点亮了中央红军西进的第一盏明灯。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铁的群众纪律。当地还流传着许多这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苏维埃革命亟需复兴之时,它发挥了"细而健"的战略贡献、"分到合"的建制创举、"舍与取"的行动支持等重要作用,历史地承接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北上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重大使命,并共同孕育了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重要著作,此文全面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智慧结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沉重的打击了敌人的反动统治,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国的革命战争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过云南,传播了革命火种,对云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影响下,龙云的思想也开始了转变的历程。 一、红军长征过云南、龙云商议对付红军的策略 1934年10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的两大主力——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以百折不屈的精神,于1934年前后开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后来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新起点。这块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成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其重要原因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树立了具有陕甘地方革命特色的南梁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长征过程路途遥远,军事斗争残酷,自然环境恶劣,民族情况复杂。为了取得长征的最终胜利,中央红军充分采用报纸、标语、戏剧、歌曲等宣传形式针对红军战士、沿途群众及白军官兵开展了大量的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取得了鼓舞红军战士、争取沿途群众、瓦解白军官兵的良好效果。长征时期宣传工作的经验对如今我们党开展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2月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在贵州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解决了当时党和红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这一系列会议以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为标志,形成了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逻辑起点,探索遵义会议精神对弘扬长征精神、红军精神、民族精神具有的独特价值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形成的,但这个策略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长征前至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主要是反蒋其次是抗日、抗日与反蒋并举、抗日为主反蒋为次到最终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在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过程中,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担当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以为,“风水文化”在官场有一定的市场,源于当前部分官员价值观的缺失。一缺信仰。凡真正的共产党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信仰,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看那些迷信者所为,全是“私”字当头。二缺自信。当年中央红军在江西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