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劳动争议采取"一调一裁两审"的单轨制解决途径,在内部调解机构调解之后和国家公权力介入进行强制裁决之前,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因其独有的模式、独特的成员构成、高效的运作方式以及相对经济的仲裁成本在解决众多劳动争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因为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本身存有的问题引起了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我国仲裁法律制度是从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人事争议仲裁就是继劳动争议仲裁之后出现的解决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现行人事争议仲裁政策具有一定的行政特征的弊端,由此改进完善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措施对更好地解决人事争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龙 《中国工运》2008,(5):27-29
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关键环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基本维持“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仲裁程序,特别规定对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力图将多数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予以解决。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仲裁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的地位。三方原则是劳动争议仲裁的一项重要原则。认真推动落实这一原则,对于工会依法参与仲裁,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三方原则就是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由国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三方代表组成,共同完成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三方原则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具有正义、民主和效率等价值。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三方原则的应用上尚存诸多缺陷。依据三方原则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宜改为社会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仍需完善,劳动争议诉讼也应引入三方原则,以满足劳动争议案件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半叶,作为预防和处理罢工等集体争议的重要机制,仲裁首先被应用于美国的铁路行业。后经多次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变迁,至1926年《铁路劳工法》,美国铁路业逐渐形成了自愿仲裁、常设仲裁委员会、由争议双方选任仲裁员、灵活的仲裁员数量、以仲裁制度处理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仲裁终局等成熟的仲裁规则,奠定了当前美国各行业劳动仲裁制度的基础。在长期、连续和复杂的劳动关系中,相对于调解、调停、诉讼等争议处理方式,仲裁具有专业性、广泛性、权威性和修复性等特点和优势。从源头处研究美国仲裁制度确立的背景、规则和经验,对于当前中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完善和集体争议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无论在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权利义务方面,还是权利缺失时权利救济的程序保障方面,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尽快确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公平、公正及经济性价值取向;同时,应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仲裁及诉讼程序,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劳动争议中的“一裁终局”制度,是我国的《劳动争议阔解仲裁法》在基本维持传统“一裁两审· 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具有原创性的制度设计。但该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并未完全达到立法者的预期。司法实践中适用 “一裁终局”存在诉权受限面临法理质疑、劳动仲裁公信力不足,一裁终局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亟待解决。因 此,统一对一裁终局适用范固的理解、扩大劳动争改一我终局的适用范固、完善我国劳动仲裁监督机制等成为解决此 间题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效率体系是影响其运用机会与效果的重要方面,其效率价值的关键又在 于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与司法确认、劳动仲裁审查的衔接。基于现行的规范体系,由于司法确认与仲裁审查两 套机制的差异性表现以及司法确认中并行规则的安排,导致程序法理混乱、程序正当性不足、审查标准不一, 进而在客观上减损了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效率价值,这些问题与立法分散、程序价值定位不清晰密切相关。 解决以上问题,应当将程序同质化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导向,改革立法分散且位阶低的现状,推动司法确认程 序“二元化”格局向“一元化”转变,推动司法确认与劳动仲裁审查标准的一致性以及修正程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之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强制性的多轨制,这一机制尚存在诸多弊端:费时耗力,有悖于程序正义和效益的原则;缺乏对仲裁裁决的监督,仲裁程序的职能弱化;仲裁和审判之间缺乏协调,重复审理,浪费审判资源。因此,应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工会的作用,突出调解职能,使劳动争议仲裁与民事仲裁衔接,并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根据1993年<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建立起来的,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颁布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合法性遭到质疑.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法律予以明确,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呼唤新的立法.  相似文献   

1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所构建的一般案件"一裁两审"、特殊案件"一裁终局"的裁审体制是对我国原有制度的重大修改,该法确立的分类处理机制以及对仲裁机构资源的整合必将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如何在受案范围以及程序衔接上理顺劳动监察与裁审体制的关系,也是在理论及制度上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价值取向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对解决劳动争议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对我国整个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制度进行改革之际,应确立其价值取向,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从而促使劳动争议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仲裁属于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话语体系下的法定仲裁,与以民间合意自治为基础的商事仲裁无制度生成上的关联性.研究认为: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予执行是基于协议仲裁的一裁终局属性所生成的救济途径,不应适用于作为诉讼前置程序的劳动争议仲裁,并易造成重复救济,对效率和保护弱势劳动者的价值追求目标造成损害;相关司法解释为追求社会...  相似文献   

14.
谢克伟 《工友》2007,(2):46-46
一方面是劳动争议案件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一方面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针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尴尬处境,1月19日在京召开的“中英劳动保障合作成果发布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借鉴英国劳资关系调整机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劳动咨询调解仲裁委员会(英文简称ACAS)的经验,对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研究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直接关系到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能否得到法律有效救济的制度.<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针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在实践中产生的时效期间过短等诸多弊端,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同时,这些规定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宗晓虹  谭立独 《工友》2014,(5):8-14
正社保争议是否该受理,仲裁与法院掐架【阅读提示】:同一案件,劳动仲裁机构认为属于劳动争议,而法院则相反,于是出现了仲裁机构与法院掐架的情况。以湖北为例,早些年,对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的争议,劳动仲裁机构及人民法院都倾向于属于劳动争议,予以受理。而近两年来,法院的态度发生变化,认为这类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不予处理。目前,湖北的主要做法是,如果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涉及比如工资争议及补办社会保险的争议,仲裁机构则要求当事人作为两个案子分别立案。对于补办社会保险的案子,仲裁机构则作出终局裁决,避免了一方不服起诉至法院,而法院却不予处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协调好劳动关系对发展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我国处理劳动争议有三个程序: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地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人民法院审理。企业调解是处理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它适应我国劳动关系变化了的新形势,符合劳动争议的性质、特点,在协调劳动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使劳动关系变得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缺乏对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清晰了解,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总体上是相当盲目的,制度设计缺乏针对性的统筹安排.现行的处理机制仅能处理现实中发生的劳动争议的一小部分,基层调解组织众多但缺乏吸引力,仲裁机构虽然已成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主力,但机构建设严重滞后,法院卷入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日深,但专门化建设却跟不上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若干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根据1993年《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建立起来的,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颁布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合法性遭到质疑。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法律予以明确,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呼唤新的立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动争议中的"一裁终局"制度,是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基本维持传统"一裁两审"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具有原创性的制度设计。但该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并未完全达到立法者的预期。司法实践中适用"一裁终局"存在诉权受限面临法理质疑、劳动仲裁公信力不足,一裁终局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统一对一裁终局适用范围的理解、扩大劳动争议一裁终局的适用范围、完善我国劳动仲裁监督机制等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