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一失衡一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体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2.
袁力  七十三 《前沿》2009,(8):149-151
心理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人才发展首先要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达到心理的和谐与统一,本文从人才育成的内在素质条件和客观环境条件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心理和谐与人才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姜祖 《现代领导》2007,(6):16-17
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曾一直纠缠于这样的担心:一方面,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另一方面.人们所居住的环境遭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但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却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控刳污染源头、重建修复生态环境等手段.还百万市民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好环境,让百万市民在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中尽享幸福。在去年建成全国生态市的基础上,江阴市今年正加快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蔡旅律 《今日海南》2007,(10):42-42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物质财富(包括税收等)的主要创造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企业相辅相成,而和谐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发展思想鲜明的特点,其要义是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创新前人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集中表现为八个创新上。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视野中和谐旅游发展环境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岩 《前沿》2009,(1):103-105
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谐旅游发展环境构建策略的核心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使旅游业发展与社会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发展绿色旅游,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发展合作旅游,构建和谐的市场环境;发展诚信旅游,构建和谐的经营环境;发展文明旅游,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发展满意旅游,构建和谐的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后,开始反思环境观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和经营与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商业保险环境基础上,探讨了湖南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面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湖南保险业策略,即大力发展财产保险业务,着力开拓"三农"保险,进一步发展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积极推动养老险、医疗险、健康险和年金险,不断完善民生保险,开办应对大型自然灾害保险等。  相似文献   

9.
史少博 《岭南学刊》2008,(5):117-119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福音,但是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冲击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故而科技发展要坚持以和谐思想为导向的科学发展观,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抑制科技发展对人类伦理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包毅 《淮海论坛》2010,(1):8-10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是相互契合的。在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解决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在良好的自然基础上持续发展为宗旨。都将人类和自然视为一个共存共荣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发展。在处理当前与未来、今人与后人利益关系要求公正、公平的原则。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与利益加以整合.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一社会一经济”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中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政治稳定,是任何一个致力于现代化发展的国家都必须竭力维护的基本社会环境。现代政治稳定作为一种发展中的动态平衡和理想的治国安邦目标,其合理价值就在于其相对性、动态性、开放性与和谐性,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有序、动态和谐的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坚决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联合发起倡议:共同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创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和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现提出倡议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周国富 《今日浙江》2010,(16):10-1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旋律。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民营经济又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浙江民营经济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率先推进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浴火重生、凤凰涅檗的坚强决心,打造顽强拼搏、奋力有为的内生环境,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等文件精神,为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稳定,护航发展:和谐,孕育幸福。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稳定与和谐交织的一篇篇华彩乐章,悄然汇入共和国的历史长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生生不息的基本保障。金融危机背景下的2009年,更需要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合理的环境代价是必要的。云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环境代价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降低环境代价从而达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就成为云南省实现跨越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了解云南省的环保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通过积极探索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模式,来寻求云南省自身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和谐路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既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测量社会公平指数与社会和谐发展指数的重要维度之一。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和谐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教育整体环境亟待优化、部分进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合促能力较为欠缺、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有效社会融入障碍是现阶段影响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发展和谐化的主要问题。科学推进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和谐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坚持流入地负责、全面受教育的原则,推进学校与家庭的良性和谐互动,大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一院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力创优质品牌,建设和谐育才”的办院思想,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并获得了各级荣誉数百项。他们在办园中注意抓住发展的“三个关键”,即打造和谐的团队,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并进;建设和谐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探索和谐的教育,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推进幼儿园的和谐建设,为机关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和平与发展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时代主题,这是对国际环境与形势变化的清晰判断。这一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为新世纪的腾飞奠定了良好开端。尽管和平发展面临各种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依然坚持走和平之路,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合作共赢,扩大利益交汇点,并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实现包容性发展,更好地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使21世纪成为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世纪。  相似文献   

19.
一、建设和谐铁路要以加快铁路发展为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和谐铁路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和谐铁路最重要的标志是人便其行,货畅其流,铁路运输能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但由于历史上铁路投资欠账过多,铁路运输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关系、发展、实践活动的统一,即人们通过建立教育关系和教与学的活动而实现人的发展。以人为中心,追求、促进、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潜能与发展、内在需要发展与环境要求发展、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认知发展与体验发展、人格发展与自我建构等五大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