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愿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旺盛的生命力 ,需要我们在国际关系和重大国际安全问题上坚持运用 ,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新安全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新安全观是在后冷战时期形成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原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型安全观理论.这种新安全模式的形成以及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必然对地区安全和世界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祝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向与会各国政治家和学者表示敬意,并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五项原则的生命力。50年前,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世界宣示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国家致力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友好合作的愿望,确立了彼此间发展或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当时,整个世界被“冷战”阴霾所笼罩,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制约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冲破这种制约的果敢尝试。尽管初期遇到各种阻  相似文献   

4.
从国际法看“一国两制”构想吉林大学法学院王庆海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和基础,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相似文献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历史岁月,仍焕发着强大吸引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特别强调互不干涉内政,体现了国际规范发展的现代性特征,适用于处理各种相同或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外交需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本质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外交任务和战略布局的转型,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国际关系,重视共同协商治理全球性问题,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共同体,谨慎处理功能性主权让渡的问题。中国需要不断充实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与外延,解决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制约困境,增强其规范国际关系的普适性。为此,中国需要增强大局意识与战略文化,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并始终坚持战略创新,积极稳妥地参与解决涉及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等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根本指导原则。在“五项原则”的指引下,新时期中国外交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事实证明,中国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倡者,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忠实实践者。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坚定力量。  相似文献   

7.
破碎地带仍然是深入认识当前国际武装冲突乃至全球安全局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武装冲突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所谓破碎地带的地理空间,历史积怨造成"冲突-破碎化"的恶性循环,经济贫困和国内政权衰弱为冲突滋生蔓延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政治的深层矛盾则成为冷战后破碎地带冲突加剧的驱动力量。国际政治内在逻辑的发展作用于破碎地带,并使主要集中于破碎地区的武装冲突充分反映出时代条件的特定变化;而破碎地带安全局势的演变,反过来也推动着国际政治尤其是地缘政治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 争取永久和平” 的奋斗目标, 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某些内容;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推广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主张采取步骤使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实现;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  相似文献   

9.
"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霸权国家存在,且霸权国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稳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美国作为霸权国,应该为国际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所谓"单极稳定论",是霸权稳定论、机制稳定论的逻辑发展和新现实主义的时代回归,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衰落之中的霸权时代,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需要相关国家合理分担,美国需要合作者,而中美合力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将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1990,(1)
今年是中泰建交15周年。中泰建交的历程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国家关系的根本原则。只要真诚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友好相处。  相似文献   

11.
冷战前期,泰国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及国内政权巩固的需要,实行对美"一边倒"外交政策。但"尼克松主义"的出台改变了泰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导致泰国外交政策转向以"大国平衡"为核心的"等距离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2.
遏制战略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冷战起源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一书试图打破上述两大学科门类之间的藩篱,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提出遏制战略的基本理论假设,归纳出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框架,并通过解读"长电"和NSC-68号文件等档案文献,对遏制战略理论假设加以检验.该书发展了当代冷战史研究的四大学派--"传统派"、"修正派"、"调和派"和"国际派",成为哲学和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经半个世纪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经久不衰,在国际社会深入人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其多方面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理论上  相似文献   

14.
1954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缅甸期间,中缅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庄严宣布,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缅关系的原则。50年来,中缅关系除在"文革"期间一度遭受挫折,总的来说实现了长期、全面、稳定的发展,树立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光辉范例。中缅两国在贯彻和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方面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探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具有结构性矛盾。俄罗斯希望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平等基础上发展关系,但却得不到积极回应,这就使俄罗斯与美西方关系处于不断产生矛盾和分歧的状态。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依然不会将俄罗斯视为平等伙伴,而将其视为"异质国家"。俄美关系的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是由冷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局造成的。西方国家认定俄罗斯是冷战的输家,通过各种方式挤压俄罗斯,迫使俄罗斯进行战略反制和抗争。防止俄罗斯在独联体空间重建苏联式的超级大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底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独联体空间的博弈将来会越来越激烈。尽管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不会重回冷战高度对抗状态。俄罗斯在捍卫自身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会尽可能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西方国家也需要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俄罗斯倡导的世界多极化思想明显带有反对美国单极世界的意图。俄罗斯今后会更加主动地发展与新兴国家的关系。作为新型大国关系典范的中俄关系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特征,为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处理大国关系的恰当模式。  相似文献   

16.
浅析当今美国的冷战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美国以冷战的“胜利者”自诩,不仅没有改变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形势,反而更加强调要用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制来改造世界。那么,后冷战时期,美国坚持冷战思维到底要在国际上扮演什么角色、给国际社会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一、美国冷战思维的特征及表现所谓美国的“冷战思维”是指在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国政界、学界及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美国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冷战思维是冷战的思想基础并延续于整个冷战时期。冷战结束…  相似文献   

17.
陈拯 《国际观察》2015,(2):139-157
冷战结束至今的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有关冷战的历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结合新近出版的《牛津冷战手册》一书梳理冷战国际史研究路径的拓展,着重讨论正在兴起的"全球史视角下的冷战国际史研究"议程,以期进一步丰富国内学界对国际冷战史研究前沿的了解。文章梳理了这一新范式兴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展示了其强调全球性互动、关注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全球史视角拓展了冷战史研究的问题领域与史料来源,通过更新研究视角与分析路径,描摹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冷战历史图景。虽然其学术价值还有待后续研究检验,但确实代表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方向。文章最后就冷战史研究的学术创新以及青年学者在中国冷战史研究发展中的角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产生、发展的演进历程,是我们把握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演变的关键主线,也是了解同期地区主义与区域安全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安全复合体的出现为开展地区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也是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起点。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在构建过程中遵循了安全连续统一体的演进规律,地区安全结构经历了从冲突竞争为基调到对话合作为主旋律的显著变化。东盟国家一方面借此调解和缓和地区国家间的矛盾冲突,达到团结和整合地区安全力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推动"地区中立化"的安全机制,实现冷战两极体系下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平衡和稳定。从寻求"共同安全"到地区"合作安全"的最终建构,东盟把一个分裂对抗的东南亚逐步发展过渡成为一个团结互助、相互依存,愿意为了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而共同奋斗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合作典范。同时,冷战时期培育"合作型"安全复合体的实践培养了东盟国家间的政治安全互信,增强了对地区的认同,这为冷战后东盟地区安全结构向更高一级的"安全共同体"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于美俄两国目前是否陷入新的冷战,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作为国际政治中的两个大国,美俄的矛盾将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在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中,美俄两国关系中的冷战思维十分明显,这不仅伤害了两国之间的合作,也阻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并在东欧地区形成了近似"新冷战"的格局。如果认可这种新冷战格局的出现,那么对于其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美苏冷战的历史中找到参考,但是俄罗斯不会步苏联走向解体的覆辙。当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为俄罗斯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而乌克兰作为被新冷战所争夺的对象,它将很难摆脱领土被撕裂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欧盟的东南欧战略与东南欧的“欧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 ,东南欧成为了欧洲最不稳定的地区 ,“巴尔干化”的幽灵再次在欧洲徘徊。科索沃战争后 ,欧洲对于东南欧的战略日渐明晰。巴尔干欧洲化的可能性已经开启 ,欧洲已将巴尔干的欧洲化作为其长期战略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冷战后欧盟与东南欧国家关系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欧盟对东南欧战略的背景及其内容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在东南欧与欧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制度鸿沟 ,制度趋同看来是弥合制度鸿沟的惟一出路 ,而要实现制度趋同 ,必须借助于欧洲化的力量。只是因为欧盟提出了稳定与联系进程 ,才使巴尔干国家在黑暗隧道中看到了欧洲化的一线光明。文章最后从欧盟的角度和东南欧的角度对于“欧洲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