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门类里,被冠为"泰斗"、"大师"、"宗师"者不胜数矣.姑且不论这一顶桂冠戴在受者头上合适与否,总觉不新鲜;然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却只有一人:陈寅恪. 陈寅恪1902年13岁,随兄陈衡恪(师曾)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l 92 1年又赴德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留学计达十多年却无意追求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研究院教授.  相似文献   

2.
3.
今年二月四日,除夕之夜,安徽省马鞍山市发生了一起强奸女青年的暴行。在我们的社会里,主犯张远根这样的败类,好比是阴暗角落里一只小老鼠。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这只小老鼠为什么竟能旁若无人地为所欲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二月四日晚八时许,未满十八周岁的街道临时工张远根伙同另一个“痞子”,到马鞍山市工人剧场“钓鱼”(即拦路污辱女性),在金泉路上,遇到两位女青年。张犯急步上前,冲撞其中  相似文献   

4.
述弢 《各界》2011,(1):74-76
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是斯大林发动新一轮政治大清洗的信号。后因斯大林猝然去世,案件中途夭折,许多人方侥幸逃过此劫。这一案件决非孤立的事件,今天重温这段旧事,或可从中依稀看到斯大林执政期间的一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5.
李兴濂 《各界》2014,(2):44-44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才高气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粱启超、赵元任成为四导师之一。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寅恪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  相似文献   

6.
当今文明世界都明文规定禁止生产、经销和吸食毒品。即使在世界某些不文明的角落还(?)集着、滋生着这种丑恶现象,那也是以一种非法的、黑社会的罪恶而存在、而蔓延的。然而,在越南,种植和经营鸦片,竟是用“国家计划”的方式,下  相似文献   

7.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8.
啸伯 《瞭望》1994,(30)
卞僧慧《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上)》(见《文史知识》1991年6期)有云:“先生拟撰的《中国历史的教训》惜未成书,论述颇散见于先生著作中”,举了陈氏文集(三)129—130页论西晋之乱亡一段为例: 西晋之统治阶级,虽以儒家大儒为其主体,然既杂有一小部分之寒族投机者于其中,则两种不同之集团混合,其优点难于摹仿,而劣点极易传染。斯固古今通例也。如礼法为儒家大儒之优点,奢侈为其劣点;节俭为法家寒族之优点,放荡为其劣点。(慧按:原有注,均略。)若西晋惠帝贾皇后南风者,法家寒族贾充之女也,与儒家大族司马家儿之惠帝相配偶,不但绝无礼法、节俭之美德,且更为放荡、奢侈之恶行,斯其明显之一例也。故西晋一朝之乱亡,乃综合儒家大族及法家寒族之劣点所造成者也。 这使人想起萧伯纳的那个笑  相似文献   

9.
师者陈寅恪     
唐小兵 《各界》2019,(17):79-82
  相似文献   

10.
刘克敌 《各界》2022,(1):22-26
  相似文献   

11.
1945秋至1946年春,父亲在伦敦经英国著名眼科专家Sir Steward Duke—Elder诊治并主刀,做了两次手术,视力略有改善,但未能复明。就医期间,父亲时常与Duke—Elder大夫交谈,相互十分投缘,后来主刀大夫主动提出不收手术费,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决定筹建国学院时,校长曹云祥听取了胡适的建议,实行宋、元导师制.并邀请胡适仟导师,但胡适推辞了,向曹云祥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以及章太炎。梁启超和王因维同意了,章太炎坚辞不就,只好作罢。这时,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从现有的资料看来,曹云祥当时没有立即答应。  相似文献   

13.
史飞翔 《各界》2013,(11):89-90
1902年,13岁的陈寅恪以自费生的身份留学日本。4年后,陈寅恪因脚气病发作回国。1909年,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带着复旦公学文凭(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张文凭)再次登上了游学的轮船。此后,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战”爆发后,  相似文献   

14.
薛凡 《学理论》2009,(20):129-130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学派之影响关系甚密。陈寅恪治史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广读博证的考据学风,善于疑古善于发现问题的史学思维和他的研究方向都是渊源与乾嘉学派。  相似文献   

15.
游宇明 《各界》2011,(9):1-1
咱们这个社会比较推崇“会来事”、“会做人”的人,“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许多人的人生哲学。看重原则、讲究坚守的“书生气”一向遭贬斥。然而,在我看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世故、圆滑,恰恰是“书生气”。  相似文献   

16.
史飞翔 《各界》2013,(8):83-85
陈寅恪被中国知识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一生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历时33年,弟子满天下,其中不乏季羡林、周一良这样的文史大家。在陈寅恪众多的弟子中,有几个人是颇值得一提的。  相似文献   

17.
舒婷 《各界》2022,(3):24-28
一 小时候起,就不断听厦门人说,鼓浪屿的女人越老越美丽. 盼来盼去,盼了半个多世纪,我都老成这个样子,却一点也没有要美丽起来的迹象.这才明白,鼓浪屿的女前辈们都是些性情女子,经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打造,那样的美人真正已经绝代!看当下女硕士、博士们比比皆是,鼻梁挂的眼镜再厚,嘴里洋文再流利,身上香水再昂贵,举手投足,仍...  相似文献   

18.
陈福季 《各界》2013,(4):2-2
1998年5月14日杨绛在《人民日报》及《文汇报》等许多家报刊同时刊出了《吴宓先生与钱钟书》一文,其中说:“钱钟书在《论交友》一文中曾说过:他在大学时代,五位最敬爱的老师都是以哲人、导师而更兼做朋友的。吴宓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9.
1904年,陈寅恪兄弟三人负笈东瀛。因为陈寅恪身体不好,在日本患上了脚气病,1906年寒假返家后,母亲俞明诗不忍让儿子再东渡,陈寅恪在国内转入上海复旦公学学习;1909年,陈寅恪赴德国著名大学柏林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