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22年中国共产党的二大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至今,统一战线已经走过了82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从这一理论发展链条看,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正好处于中间环节;而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看,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正好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端,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由此,可以把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在我们党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本归结为三句话:邓小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光辉继承者,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开拓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1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10年,也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10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深入分析和研究统一战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继承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统一战线80年发展史的一个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原理在中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在理论上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两大成果,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主题经历了由革命到建设的两大发展阶段。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贯穿于统一战线工作全过程,将在21世纪得到全面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经典文献,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奠基之作。它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创立的基石;对统一战线主题从革命到爱国的转换,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标志;对民主党派的定性,是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发展的前提;对人民政协的定位,是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创新的关键。它通篇体现了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实现了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飞跃。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鲜明回答了一系列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时代命题,是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辉煌成就的70年,也是云南统一战线拼搏奋进的70年。云南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工作要聚焦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为破解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统一战线工作”为主题词,检索到21世纪20年来统一战线工作理论研究正式发表的期刊文献12772篇,以此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相关理论研究科学计量分析的数据源。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围绕“统战工作”“高校统战工作”“统战部”“新形势”等高频关键词,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研究体系虽已逐渐成形,但呈现松散的状态,也不够稳定和成熟。为此,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拓展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研究新领域,不断夯实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研究基础,持续创新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3年12月24日。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举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统一战线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市统战理论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海市统战理论研究会是市委统战部和市社联领导下的一个学术性团体,是上海统一战线工作重要的思想理论阵地。20年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影响主要包括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正确的策略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等几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列宁统一战线思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影响,对于进一步认识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渊源和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总结—年来我省的统战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为指导,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根本保证。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统一战线工作胜利前进的科学指南,是凝聚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精神支柱。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掌握和运用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推动爱国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开创统战工作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不断发展,邓小平奠定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江泽民丰富了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胡锦涛使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21世纪中国焕发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推动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工作,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和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统一战线学原理》专家咨询论证会于2015年7月5日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召开。会议由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房剑森主持。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俭建出席会议并发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金河教授、沈桂萍教授、徐锋教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权理论的内涵.着重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权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权理论是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政权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必将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80年的成长发展历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把统一战线当作法宝代代相传,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辽宁统战工作实际,取得了一批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了统战理论研究社会影响的进一步提高,使统一战线理论建设在统一战线建设中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并随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确立而不断发展完善。随着民主联合战线与国共合作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理论和主张。大革命失败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调整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尤其是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统一战线理论走向成熟。中共早期统一战线理论是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奠定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邓小平发展了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江泽民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胡锦涛使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21世纪中国焕发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学习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方面的理论,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头一时期,即民主革命和建国后17年,邓小平有关统战理论建树,属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组成部分,但有自己的特色。后一时期,主要指1977年他第三次复出以后,提出了一套适应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将工人阶级政党的统一战线策略发展为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统一战线实现了从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的转型,经历了从政策、策略到制度的演进。爱国统一战线为民族复兴统一战线奠定了制度基础。必须拓展统一战线的社会空间,进一步壮大统一战线;必须树立统一战线制度理念,推进统一战线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诞生以来,至今已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统一战线始终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思考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统一战线的时代使命,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是统一战线的精髓所在,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是统一战线的行动指南,照顾同盟者利益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F0002-F0002,F0003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回顾总结江苏统一战线各个领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基本经验,更好地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由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苏省政协学习委员会、群众杂志社、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联合发直起的“见证辉煌&#183;统一战线与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12月10日在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