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思想家的睿智和犀利的洞察力,针砭时弊,提出了颇为震撼人心的主张——用道德原则来矫正混乱的社会秩序和颠倒的人伦关系。他们在继承西周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新的时代主题,逐步形成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孝道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赵宇 《学理论》2013,(22):76-77
孝道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及人。在现代社会里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春燕  张文婧 《学理论》2010,(1):142-143
作为岭南大地女神信仰之一的"龙母传说",自南朝刘宋年间被沈怀远的《南越志》所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于"龙母传说"的起源,更是可以上溯到秦始皇时期。"龙母传说"在其产生和发展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日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广受封敕,使得"龙母"的地位得到了一步步强化。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龙母传说"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最核心的伦理思想——"孝道观"。"孝"自古就被历代儒学之士所推崇备至,历朝统治者更是将"以孝治天下"看作是其统治思想的根本,这种"孝道观"虽具有极大的两面性,但却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杨娜 《学理论》2012,(20):67-6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孝道出现了严重的失范现象。让现代新孝道合理建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断强化孝道意识,开展孝道教育,鼓励孝道实践。争取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现代孝道得以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学习"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学习型政党",构建"学习型社会"仍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依据《论语》,从学习目的、态度、内容、方法及检验标准五个方面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侯辉 《学理论》2012,(33):274-275
《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通俗易行,对后世影响深远,当今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逐利成风,孝道罕提,致使一些大学生孝道缺失问题严重,而《孝经》中的孝道思想精华,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孝道教育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范启标 《学理论》2013,(3):142-144
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孝道是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也是诸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孝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通过对孝道概念的分析和孝道的发展的研究,从而探讨了新型孝道的核心内涵,旨在为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7)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行。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孝道缺失表现,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作仁 《民主》2011,(8):53-5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即食物变色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10.
孔子"知耻观"内涵丰富,包括"以何为耻,不以何为耻",以及表面为"荣"实质为耻的社会现象辨析。孔子的"知耻观"奠定了耻感文化的基础,深化了知耻观教育的内涵,提高了知耻的自律性。当代社会需要深入挖掘孔子知耻观的内涵,借鉴其教育的方式,增强知耻观教育效果,以应对社会变化之际耻感观念淡化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孝道是中国伦理规范的核心内容,孝养、敬养等是其中的精华.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儒家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传统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而且在现实中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它对解决中国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5)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国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国人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片面否定的态度,在学界和普通民众中间国学的热潮兴起了,人们把目光聚焦于这些传统的文献典籍及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上,寻觅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就是一部很有学术研究价值,更具有现实实践指导价值的代表性文献。笔者在本文中,从孝道的重要意义、孝道的内容以及《孝经》之孝思想的当代审视三个方面对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讲述的孝道智慧进行了学习型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张晨 《学理论》2012,(30):156-157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近来有较多争议的话是理解孔子女性观的关键。孔子的女性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有其基本内容、形成原因和时代特色。为此,有必要立足《论语》,并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和孔子个人因素寻找证源,在全面把握中更客观、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缺位现象,亟需结合现代价值观念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转化。传统孝道结合自由平等等观念形成的现代孝道,对当前社会中的道德失范、人口危机、生命价值缺失等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个人层面,孝道能够涵养个体精神,延续生存发展;在家庭层面,孝道能够和睦亲人关系,淳化家风乡俗;在社会层面,孝道能够缓解交往焦虑,助力道德建设;在终极追求层面,孝道能够彰显生命意义,提升生命层级。  相似文献   

15.
彭杨智 《学理论》2010,(14):45-46,90
孔子民族观产生在春秋四夷交侵中国的时代,华夏族遭受空前的威胁,这使华夷之辨成为孔子民族观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礼乐教化、服饰、发型等方面。孔子在区分华夷时表现出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区分的特点。孔子的这些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喜珍 《理论导刊》2012,(5):104-105,112
传统孝道起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建立在灵魂不灭与鬼神敬畏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丧祭活动来实现的。至西周,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随着祖先崇拜观念的强化、祭祖制度的完善与宗法等级制度的建立而最终形成。祖先崇拜的孝道伦理功能在于别人伦差等、感恩、尊老孝亲。二者的有机统一成为维护宗法关系的重要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人们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该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认识与态度,逐步推进大学生传统孝道教育,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更好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孔子及其儒家从其“仁政”思想观念出发,创建出一个科学完整的廉吏思想体系,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廉吏制度建构,全方位防止政权机构腐败,强化政权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思想理论的精华。其所具有的社会科学义理,特别是在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制度规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深入思考,对我们今天推进政权思想理论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主义政权长治久安,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邹小丽  郑大远  侯春 《学理论》2013,(22):174-175
所谓孝道,就是以孝为本的礼法规范,是尽心奉养父母的德行。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孝道文化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变革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汶蓉 《青年研究》2012,(2):22-32,94
本文从外在社区压力和内在价值观驱动的两种形式制约行动的假设出发,考察了成年子女对孝观念四个层次的认同状况。研究结果发现,孝文化的社区压力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而内在价值驱动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情感支持上。当前城乡代际失衡的现象并不能简单归因为"孝道衰落",而更多的是社会结构性压力在家庭中的呈现和青年人普遍面临的社会压力向父母的转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