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培康 《团结》2006,(6):7-9
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提到延安,亲切感和敬意油然而生。参观延安革命旧址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年9月中旬,我率调研组来到陕西省进行工作调研,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有幸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我的心目中延安似乎总是和黄土高坡、乡间土路、窑洞、小米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当我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座繁华的现代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宽敞整洁的大道、草木葱茏的公园,以及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延安古城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登临宝塔山,纵览圣地风貌;漫步杨家岭、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感受延安精神,领略以毛泽东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再回延安     
延安,一个伟大的地方,只要知道中国革命的历程,都知道延安。延安窑洞的灯光,延安东郊高高的宝塔山,延河水琼琼流淌中的倒影,延安人的信天游调儿,乃至延安的山山峁峁,都圣灵一般有着它的光芒,它的吸引力。在中国,人们一提起革命老区,就一定会想到延安、井岗山……可是,当革命的车轮碾碎了侵敌的尸骨,碾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迈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时期后,人们一度陷人仿徨,陷入贫困。这时候的革命老区,更是蒙上了苦难的黑影。生产凋敝,地里少产五谷,年年吃不饱肚子;政府部门的干部苦于找不到致富的路子,许多人不愿…  相似文献   

3.
陕北的深秋,树黄叶落,寒气逼人。但在革命圣地延安,却洋溢着另外一股热气和活力。今年10月26日,陕北人民迎来了第一个“延安精神纪念日”。许多七八十岁的“老延安”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宝塔山下,重又响起抗大校歌;杨家岭上,重又闪现秧歌舞姿……延安精神,值得纪念。凭借着这一种精神,蒋介石虽拥有800万军队,却不能阻挡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延安出发,一步步走向北京城。奇迹之中,必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深秋时节,几位老人在延河岸边向我们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4.
丁雪松  王和平 《各界》2013,(2):89-92
我是1938年在延河边认识郑律成的。当时奔赴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大约有六万人,知识女性名媛云集。相当一批女性后来都成为党政军高级干部的夫人。  相似文献   

5.
宝塔山,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 从1936年到1948年13年间,这里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总后方。人民共和国的大厦在这里奠基,毛泽东思想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这里形成,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这里孕育、诞生…… 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就致电延安人民,勉励他们发扬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他还亲自派人为延安送去了车床和医疗设备,用无限深情回报用乳汁养育了中国革命的延安人民;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号召全党“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江泽民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来到延安考察,并由此在全国上下兴起新的一轮学习延安精神、关心延安发展的热潮……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6,(29)
《宝塔山连着中南海》是本期的一篇重点文章,它 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延安的关怀、支持,记录了延 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 延安的历程。 提起延安,人们很容易想起依山凿砌的陕北窑洞, 想起大生产运动中的纺车、镢头与小米、南瓜,想起气 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想起毛泽东同志等在这里写出的 一篇篇博大精深的宏论……透过这一切,我们看到的 是伟大的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 有人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当年特定环境 和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以当时的历史形式表现出来 的优良精神和作风,对于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贞勤 《侨园》2014,(6):64-65
"忙里偷闲"逛泰山廖容标1912年出生于江西赣县,1929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8月进入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举办的"白区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赴山东。1938年6月,廖容标任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员,在泰安、莱芜、淄博、章丘一带发展革命武装,成为泰山附近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8.
延安赋     
红色都城,革命老区,千嶂之间,圣土一方。水会三川,流淌延安精神;宝塔冲霄,指引前进方向。大河以西,关中以北,黄土高原以东,毛乌素沙漠以南,三秦之额眉,陕北之腹脐,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是也。  相似文献   

9.
寻开心     
人生的经历会碰到不同滋味的喜怒哀乐,有得意也会有失意。因此,我们要学会各种方式的“寻开心”。大约在1938年底,当时中国普遍很艰苦,陕北更是苦中之苦,虽然苦,但身处延安,大家庭的人们精神很愉快。比如到了冬天,延河结了冰,我们就想去溜冰。老演员于蓝的哥哥于亚伦,一天带了我们几个小年轻,从离延安还有  相似文献   

10.
延安赋     
红色都城,革命老区,千嶂之间,圣土一方。水会三川,流淌延安精神;宝塔冲霄,指引前进方向。大河以西,关中以北,黄土高原以东,毛乌素沙漠以南,三秦之额眉,陕北之腹脐,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是也。  相似文献   

11.
70年前,红色圣地延安的延河之滨,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党的第一所高级干部学校:陕北公学。此后的几年,陕北公学培养了1.3万名抗日干部。毛泽东在此留下豪言壮语:"因为有陕公,中国不会亡!"创业之初:自力更生开荒种菜1937年"七七事变"后,面临着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潮,为了加快培养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代的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就象普通老百姓一样,毫无例外地参加耕田、种菜、浇水、上肥。一位美国朋友在延河边散步,碰到了从田野挑马草回来的林伯渠,发愣似地喊道:“主席先生!我在这块土地上,从你们的行动里,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当时在延安访问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亦因此发出了肺腑之言:“余到重庆所见,各处办事员多达百余人,少则数十人,月费以万计,酒楼菜馆林立,一席百余元”,“迨至延安,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忠公耐苦”,“由此断定国民党政权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  相似文献   

13.
<正>1941年春至1944年秋,贺炳炎赴延安军事学院及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学习期间与姜平结婚。姜平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在婚后的日子里,贺炳炎与姜平相互扶持,留下一段伉俪情深的革命爱情故事。这是姜平写给贺炳炎的一封信:我记得你经常教育我说:"一个共产党员,时时刻刻考虑的是党的工作,不应该考虑自己。"我记得在1947年你刚调到一纵队工作,我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红色圣地延安的延河之滨,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党的第一所高级干部学校:陕北公学。此后的几年,陕北公学培养了1.3万名抗日干部。毛泽东在此留下豪言壮语:“因为有陕公,中国不会亡!”  相似文献   

15.
建立制度,科学管理 红军从一建立,天天行军打仗,就需要医务人员治病疗伤.长征途中,环境险恶,疾病和战火夺取很多年轻战士的生命,医务人员寥寥无几,面对垂死的生命,无能为力.到了陕北,集中成立了休养连、卫生所,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对待各种疾病也只有休养生息的办法.一直到了延安,傅连唪在宝塔山上挖出百十来口窑洞,才办起了边区医院.  相似文献   

16.
今日延安人     
六十年前,当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延安人用小米饭、南瓜汤和自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 如今的延安人,不管是当年留下的老红军,还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无论是外地来的知识分子,还是在特殊年代插队的北京知青,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耕耘着。虽然时代已经发生巨变,但在他们身上却依然保持着当年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的新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播洒延安精神的使者 老红军张清义在延安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出名,不是由于他的特殊地位,而是因为多年来,他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似地向人们播洒着延安精神。记者采访他的那  相似文献   

17.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环境中用血汗凝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解放思想、加快改革的大潮中,发扬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对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延安精神的轨迹有两条;第一条是精神财富积累的轨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升华;二是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造社会中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第二条是产生、形成中的行进轨迹.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即:井冈山一长征一延安两点一线的轨迹.井冈山和延安,是中国人民革命传统精神的宝塔,长征路是连接两座精神宝塔的桥梁,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用血汗铸成的革命精神的钢铁长城.这条精神钢铁长城,是在偏辟的农村、人烟罕见的高山大川、泥泞坎坷的革命征途、时刻与死神搏斗的艰苦跋涉中铸成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原理,在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奇迹——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18.
薛鑫良 《民主》2008,(12):5-8
中南海连着宝塔山,万水千山隔不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老百姓喜吃“定心丸”。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笔者想起了当年延安儿女歌颂农村改革的陕北信天游。“一穷二白”不是社会主义延安地区(今延安市)志丹县原名保安县,是陕甘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刘志丹的故乡。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毛泽东题词)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决定将其改名为志丹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张浩同志,原名林育英,湖北黄冈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央白区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援西军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延安工人学校校长等领导职务。他忠心为党工作,功勋显赫,党和人民曾给予他“工人先进”、“战士楷模”的崇高赞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后,总结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的实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缺乏执政经验,也由于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以及历史背景,致使在延安时期的执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困境。本文通过三个大方面,一是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二是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现实启示来全面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日后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