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人们将“科学认识”、“事实判断”、“真理”、“实证分析”与“事实”、“客观”作等价的思考,而把“价值评价”、“价值认识”、“价值判断”、“规范分析”、“善、美”、“主观”与“价值”给以并列的联想。这里,用语的准确性可以商榷,重要的是必须将事实与价值区分开来。由于过去我们在理论上一贯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强调从客观,从客体出发,以达到符合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属性、关系和规律的真理认识,追求彻底客观化,不掺杂主观成分的理想目标,这种区分人们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正由于这一  相似文献   

2.
论概念的价值定义方式周农建一、事实定义与价值定义定义有两种,一种是事实定义,一种是价值定义,传统理论只研究过前一种定义,而忽视了后一种定义方式。这里本文拟就后者作些探讨。什么叫“定义”?定义亦称“界说”,是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的方法。按形式...  相似文献   

3.
陈文华 《青年论坛》2010,(3):113-117
从本质上讲,民间规则是民间现实生活的规范性表达和浓缩,是民间社会据以判断是非的行为标准。依据民间规则的功能,可以把民间规则分为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以及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与此同时,案件的事实也可分为作为适用法律的前提的事实与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事实。在司法过程中,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对于案件事实认定才具有意义,而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却没有此一功能。  相似文献   

4.
2004年春使用的高二教材(第二版)第六课的课文有许多变化,师生在使用中对此提出一些理论问题。现就“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框题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问:该框题有这样的叙述:“‘今天下雨了’这是事实;‘今天下的这场雨很好(或不好)’,这是评价。”根据这一表述,能不能说“今天下雨了”叫做事实判断;“今天下的这场雨很好(或不好)”叫做价值判断。答:目前理论界已经较多地使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这两个概念(顺便说到,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这两个概念,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识别)。第二版教材虽然没有点出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5.
健全的市场经济离不开人文科学华东师大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卫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科学的现状和发展正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人们常常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提并论。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于意义问题,以价值判断为主;后者偏重于认知问题,以事实判断为...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同舟共进》,老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刊物越来越为思想文化界所看重?从编辑理念与编辑策略上讲,我以为该刊具有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与实践智慧。“求真”首先是要追求“事实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想起了孔子     
中国的大圣人孔子,站在世界文化名人评比第。名的领奖台上,叉千方寸之间保持着中庸的微笑,手握世界文化瑰宝的奖杯.接受数千年来历代“名迷”的欢声喝采,创下了思想价值的最高世界纪录。这“价值’咱9含意,不仅指他的思想对人世生存理念的烛照,还特别指中国社会自“天生仲尼”以来,对于一个思想家的特别隆厚的物质待遇和精神礼遇。试想与他差不多同时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德漠克里斯图等人哪有什么“大成至圣文宣王”的荣衔?哪有像孔庙、孔府、孔林这么回积月累.千秋增殖的基业?哪有世代繁衍、富贵尊荣达几千年之久的“圣商…  相似文献   

8.
漫画     
不认识GQ吧?那么认识 IQ、EQ吗?对,这里 的 GQ,叫“官商”,是摹仿 IQ智商、EQ情商而来的一个词,我“创造的一个缩写词,土洋结合的一个词,G,汉语拼音的缩写,Q,英文第一字母的缩写──援用IQ、EQ之惯例。以上算是解题。 最近读报,说,深圳公开选拔官员,出一题,让应考者考考对“坐怀不乱”之柳下惠的行为评价。读后喷饭。我们的官员的智力水平是不是都有问题了?这个题目还用去考?起码的道德准则还要去装模作样“测试”?就这样,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GQ”新词来…… 按此思路,突然发现这“官商”确实是个…  相似文献   

9.
杨铮铮 《求索》2008,(2):98-99
价值观念的构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方面,以“小我”为目的,可以构建一种价值判断系统,得出的是西方传统的、建立在主客二分基本哲学立场之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以“大我”为目的,也可以构建一种价值判断系统。从这一视角出发建立的价值观认为,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即“大我”,是一个具有自我目的性的价值“主体”,人和环境都因为是“大我”的一部份而具有同样的内在价值。这种“大我”的价值观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时,具有西方传统价值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目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而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国家”,并且举出了一些事例。这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鸣。如何看待这两个最基本的判断呢?这样的问题和有些具体事例是事实,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判断在总体上是不甚准确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劳动力市场的放开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也由于社会生活中许多不正常现象的作用,特别是由于这些新的变化与历史上久已存在的“三大差别”相结合以后,贫富差距确实有所拉大。许多干部和群众对此感到困惑。但是,…  相似文献   

12.
许身健 《求索》2022,(2):165-175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两套评价标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着眼点不同,一个更多在法体系内展开评价,另一个则是超越法体系的判断。联系在于社会效果的判断并不是一种任意的非法律性判断,它仍然要建立在法律效果评价基础上,亦即要以司法裁判的“实体裁判质量”作为参照基础。构筑于“法律效果”基石上的司法裁判在回应社会期盼时“力有不逮”,这已凸显于司法改革进程中诸多方面。实体法规范结构中的事实与规范的绝对分离,及该结构对诉讼目的之影响,导致了诉讼与纠纷之间内存的张力具有内在恒定性。“从规范出发型”的司法裁判方式可以从“以事实出发”的司法裁判方式中获得有益借鉴,进而提升和实现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吴春雷  张文婧 《前沿》2013,(1):14-18
价值判断存在于立法过程与司法裁判中。立法上的价值判断是权利义务设定的基础和方向,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是补充和延伸。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包含对立法上的价值判断的认同与选择,需要与法律中的价值和精神相一致,因而具有一定客观性。司法裁判的过程即司法三段论构建的过程,其大前提裁判规则和小前提案件事实的构建都离不开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在司法三段论运用或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和平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发展的起点李君如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纷繁复杂的问题中两个“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概括。这一判断对于中国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样的世界环境中,中国也有一个“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这就是:“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成功”、“中国式治堵”等一连串以“中国式”开头的短语,在成为热词后被反复解读。这些“中国式××”的短语通常带有批评和自贬意味,指出了中国发展、社会治理或者国人素质等问题。“中国式××”到底是事实,还是国人某些心理状况的投射?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是关涉如何理解和研究哲学的重要问题。在西方传统哲学“终结”之后哲学将以何种形式存在?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给出了一些回答,但这些回答尚未形成共识。中国传统哲学的“蕴含性”存在形态对于理解当代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种启示,通过考察传统哲学的词性,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哲学将以“哲思”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7.
李双套 《求索》2023,(1):48-56
中国式现代化是可能的,这是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事实存在,也是价值存在;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特殊性存在;从一和多的关系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元多线”中的重要“一线”;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现代化,是处在历史延续中的“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组织建设     
“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重要的是这种平等或不平等是否性别公正。如果性别公正,那就顺其自然;如果性别歧视,那就应该去纠正这种“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平等”有平均、一样、无差别的含义,是一种事实状况,可以用客观指标度量。“公正”有合理、好、善、应该如此的含义,是一种价值判断,公正不是用客观指标来度量,它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进行主观上的权衡和  相似文献   

19.
近期由醉酒驾驶、飙车等“高危驾车”行为引发的重大恶性交通事故频发,而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对该行为定罪量刑的争议不断。而以有利于司法裁判为出发点,由规范与价值的二元视角为方法论,展开对“高危驾车”行为的主客观分析,可以确定上述行为能否被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方面,由驾驶人在事发之前、事发之际与事发之后的行为事实为根源,分别抽象出“模型化”的证明方式,以推断其主观意识与意志因素,进而确定其主观罪过;在客观方面,对“高危驾车”案件所具有的共同行为事实进行价值抽象,以构建出广泛适用的客观行为评价模式,由此形成对类似案件的一般评价规则。  相似文献   

20.
吕慧  肖祥 《学习与实践》2008,(9):106-109
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的休谟难题一直备受争议,从价值认识论的角度对其分析,将“是”和“应该”各自作“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二分,我们发现:从价值事实的“是”中,推不出科学规律的“应该”来,或从价值的“应该”中,推不出科学的“是”来。而科学发展观是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的统一。任何以价值需求凌驾于科学规律之上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在现实生活中极易造成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