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探索中,生存哲学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对于以个体人为出发点的生存哲学而言,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哲学研究死既不同于生物学,也不同于社会学,更不同于宗教。它是把死作为生的一个视角,在经验与超验两个层面上界说死,从而让死对生"有所作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格外关注死亡问题,并使其成为他的生存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死"作为"生"的"悬欠"而"先行到死",从而"向死生存",这是海德格尔生存论意义上的"死"昭示出的哲学意蕴。这种哲学意蕴之于中国当代生存哲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命题.而中共创建时期的两次争论,对这一命题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次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一次张国焘与李汉俊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之争.本文通过对这两次争论背后的历史作简要梳理,以发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三十多年过去,现在谁还记得"武斗"的事呢? 大约得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吧,像我们这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文革"初期属于懵懂少年,虽说没亲身参与"武斗",没有成人对"文革"的认识和判断,对中国历史上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仅有个粗浅而模糊的印记.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在记忆的深井里打捞,打捞些碎光片影,连缀成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李晓燕 《理论导刊》2008,1(2):29-31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榕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历史命运的科学判断,将这一判断释义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原意.与此相关,在"两大主义"尤其是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上,"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这一判断,比"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表述,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也更符合<共产党宣言>的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是中国天主教史的奠基者,也是第一个取中国式名字的外国人.对于其中文名字"利玛窦"来源及涵义,自晚明至今存在多种诠释.本文认为,"利玛窦"="利玛+窦":"利玛"乃Matteo Ricci各取前两个字母""Ma"和""Ri"之音译;"窦"本应为"老窦",取自粤方言"老(豆)窦",原意为"父亲",用采称谓神职人员,可以引申为"神父",这恰与利氏之"神父"身份契合,"利玛老窦"即"利玛神父"之意.同时依中国人名用字习惯,将"老"字去掉,即为"利玛窦".  相似文献   

6.
林楚 《侨园》2009,(4):48-49
南造云子是与川岛芳子齐名的日本王牌女间谍,两度谋刺蒋介石、收买国民党高官、窃取吴淞口要塞军事情报等,皆出自这位"帝国之花"之手.由于行动诡秘,半个世纪过去了,仍难觅一张南造云子的照片.   ……  相似文献   

7.
"语境原则"是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一大成就.对马克思理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的研究,不仅要回到"文本",更要回到"语境".语境是文本的基础,语言的"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马克思理论有两个不同的语境,一是理论背景语境;二是实践语境.在这两个不同的语境中,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李新科 《学理论》2010,(20):142-143
春秋时期,劝谏之风盛行,贵族士大夫阶层主动承担起劝谏的职责,自觉维护、重建即将失去的礼乐文化,这种谏诤意识不仅源于贵族士大夫阶层自觉的治国责任感,更因为谏本来就是一种仪式、制度。春秋之时将“谏”这一传统发展成为制度与礼仪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内在地使党具有成为人民和民族先锋队的必然性,我们党1935年就提出"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只是这种必然性的反映.新世纪,我们党重提"两个先锋队",并不是要建立"全民党",恰恰相反,它与"全民党"有本质的区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伟大创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相似性越大,直接借鉴行政改革具体选择的可能性越大,研究不同国家行政改革的"个性",对改进中国政府管理,深化中国行政改革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与英美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中央政府2001年1月完成的战后最大一场行政改革,具有遏制"部门利益",弱化"行政分割"这一鲜明"个性",研究日本行政改革的这一鲜明特色,对于遏制中国转型期"部门利益"问题,有着直接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完全无能力买房的家庭根本就不应该去评价"房价",这些家庭根本就不应该买房来解决住房问题,不是不该"有其所",而是不应"有其屋".如果这部分群体总想用"有其屋"的方式获得资产,必然让市场的政策受到不合理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一生为学注重内外本朱之辩,既主张"学贵得之心",要在内心有所实得证悟,同时又坚持"学无内外",将反观内省与知识致用密切结合.这一思想观点在古今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忠君",一种认为是"逆君"."忠君说"认为"清官政治诉求"虽然是一个"孝亲一忠君一爱民"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其核心仍然是"忠君";"逆君说"则认为"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是在君之上安置一个"理",这个"理"是逆君的,而不是顺君的.牺牲一切现实利益,以致以牺牲生命来捍卫此"理",捍卫此"道统",正是"清官"的本义所在,正是"清官政治诉求"之根本落脚点.在此意义上说,"清官"在中国政治"天-君-民"的三极循环中,正是"天"一极的代表与象征.本文认同"逆君说",并扼要分析了"清官政治诉求"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其现实基础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范 《侨园》2012,(9):62-62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对尚方宝剑的描写,比如《包青天》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宝剑。那么,在中国历史上真有尚方宝剑吗?这个问题还要从中国的秦汉时期说起。"尚方"是专门为皇室制造刀剑兵器和珍服器玩的机构,秦代就有了。由于"尚方"所制的宝剑锋锐无比,利可斩马,所以又被称为"斩马剑"。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法,由于尚方制剑只能由皇室使用,所以这种宝剑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皇权和特权。"尚方宝剑"源于西汉成帝时,据《汉书·朱云传》记载,直言敢谏的朱云希望皇帝赐给他一把"尚方斩马剑",用以诛杀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结果朱云不但没有得到"尚方宝剑",反而差点丢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槛朱云"的故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吉林西站是当年"吉海铁路总站"的旧址.提起"吉海铁路总站",不能不提到林徽因.这位史称"中国一代才女"的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正是这座杰出建筑的设计者,而她的丈夫、著名建筑设计家梁思成又是这个设计的审定者.由此,这座著名的建筑便具有了极高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创办深圳经济特区的时候,社会舆论对特区褒贬不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早已证明:特区不姓"资",也没有变成"租界",更不是靠国家"输血"维持的。笔者针对仍有个别认为深圳特区初期是靠国家"输血"维持的不实论断,以大量事实为依据,以辨察是非为目的,写了本文。  相似文献   

17.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8.
杨朔之死     
杨朔(1913-1968),作家,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杨朔可能是最为中国人知道的作家之一,因为在文革前和文革后,他的散文<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印在中学的语文教科书里,因而得到相当普遍的阅读:有老师详细讲解"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每个中学生都要反复朗读甚至背诵这些文章.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诸大家,均误认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根本不倡导"西式功利主义":他们不主张以"义"为手段,不主张以"动机"为手段,不主张以"利他"为手段,不主张以"利物"为手段."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这才是中国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坐标.中国哲学讲功利,但必把群体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个人功利的位置上,亦必把天地万物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人类功利的位置上;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立足"宇宙背景"谈"功利",优先考虑"天地之利"或"大利".这就是所谓"大利主义"."大"是中国哲学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撤掉这个"宇宙背景",则中国哲学失其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失其为"中国思想"、中国学问失其为"中国学问"矣."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式功利主义"去解读.  相似文献   

20.
郑连根 《各界》2008,(10):29
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清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态度暧昧,听任地方官员自行处置.这样,官员中就分成了两派,一派看到"拳民不足恃",主张剿灭.一派则看到"拳民"的排外情绪可为朝廷所用,主张利用义和团来对抗外国列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