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用证交易中的欺诈例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欺诈例外是对传统的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一项突破。本文拟从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确立及其界定 ,以及银行、法院、申请人在信用证欺诈中的法律职责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完善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康贤 《学理论》2012,(26):51-52
信用证欺诈以及止付令问题,一直受到国际银行界和各国司法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有关止付令的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完善的建议是:以实质性欺诈作为构成要件;严格止付令发布的条件;提高申请人申请法院止付令的举证责任标准。  相似文献   

3.
信用证支付是国际商事交易中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很好地降低了双方违约的信用风险。但是在现实交易中信用证因其独立性常常出现与合同不符的纠纷。这种冲突的存在对促进国际商事交往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信用证与合同不符的预防措施有:谨慎约定合同条款;仔细审核信用证条款;深入调查贸易伙伴的资信状况。同时,对于非欺诈的条款,如果受益人收到的信用证中,经识别有软条款,应当立即通知开证申请人予以修改;对于欺诈行为.出口商可以考虑诉诸仲裁或者诉讼。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贸易方式逐渐多样化,对外贸易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剧增。所以,在国际贸易中,结算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而信用证由于其自身的一些优点使其成为国际结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信用证是一种纯单据买卖的结算方式,在实际的使用中经常为不法者所利用,给贸易双方及银行带来了很大风险。本文旨在分析信用证结算方式的风险,并提出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出口双方如何防范风险,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5.
"软条款"信用证问题探讨——从某件信用证纠纷案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外贸公司经常遭遇外国公司开立的包含"软条款"的信用证.目前,学界和实务界虽没有形成关于"软条款"信用证的一致认识,但大量的司法实践证明,信用证中是存在"软条款"的;从法律属性看,信用证中的"软条款"使得信用证受益方的平等地位受到破坏;面对"软条款"信用证,受益人有拒绝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关于信用证诈骗犯罪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国内外一些不法商人经常利用信用证这一支付手段进行金融诈骗 ,给国内企业和银行造成了严重损失 ,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为遏制信用证诈骗犯罪的蔓延 ,很有必要通过对信用证诈骗犯罪的方式、原因及与之相关的监督防范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以寻求更加有效的防范措施 ,堵塞机制漏洞 ,减少金融风险 ,确保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7.
试论合同民事欺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民事欺诈是我国民事欺诈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民事欺诈的规定较《民法通 则》有所突破。分析合同民事欺诈的法律特征及其构成,了解合同民事欺诈的救济措施,有助于认识合同民事欺诈行为,从 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欺诈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马可健 《学理论》2010,(3):47-48
法律援助作为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公平的分配司法资源、化解矛盾纠纷,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实践中屡屡出现利用虚假材料骗取法律援助、试图无偿使用司法资源的行为,应对这种欺诈现象进行辨别、遏制,使有限的司法救助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谢晓春 《学理论》2011,(20):73-74
诉讼欺诈不仅危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正常的诉讼秩序、法律的尊严及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民事侵权法已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规制,设置"欺诈诉讼罪",以刑罚来遏制此类行为日益蔓延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刑事立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李俊秀 《学理论》2013,(20):90-91
银行审单是信用证交易流程中很容易发生纠纷的一个环节。UCP600颁布后,信用证审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银行应承担审单义务以及因审单不当所负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5)
近年来广告业迅速发展,成为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各种违法广告日益增多,尤其是广告欺诈行为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监管规制的完善,提出广告欺诈治理的建议如下:增加广告代言人责任主体与扩大调整范围;引入广告欺诈公益诉讼制度;实施保证金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任利兴 《理论探索》2005,(4):154-155
消费欺诈即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诈。消费欺诈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消费信息的不对称。只有通过民法和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规制实现双方消费信息占有的相对均衡,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消费欺诈,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3.
商业欺诈认定的误区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商业欺诈的正确认定是商业欺诈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从现有对商业欺诈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商业欺诈概念和构成要件并认识存在的误区,提出对商业欺诈概念和构成要件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保证 ,它是银行根据开证申请人 (进口商 )的要求或指示向出口商 (受益人 )开具的在规定的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保证。信用证按其性质、形式、付款期限和用途等可分为许多种类。常见的主要有跟单信用证、不可撤销信用证、保兑信用证、即期和远期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可转让信用证几种。  一、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可能出现的风险分析1 .出口商的故意欺诈行为带来的风险。这是进口商所要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根据规定 ,银行是只凭相符单据付款而不过问货物或事实 ,即银行收到单据后 ,经审核与信用证规定…  相似文献   

15.
于洋 《学理论》2012,(11):93-94
面对不时冒出的欺诈上市案件,监管部门应以对欺诈上市案件的刑事审判为契机,让欺诈发行股票罪这把利剑真正锋利起来。不只是对发行人,对证券公司、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也应常常祭起这把利剑,对于符合该罪的犯罪法律构成的,依法从快从严按该罪名进行惩处,并与证监会的行政惩处结合起来,提高惩处效率以加大各方的违法成本,对于与发行人串通蒙骗监管者及投资者的保荐机构、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也应适用该罪名,并与发行人一起或分别承担欺诈发行的行政、刑罚和连带民事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上市公司做假、欺诈、蒙骗等,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对外开放,要与国际接轨,作为中介机构的独立审计工作显得越发重要。与此同时,独立审计风险也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在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是建立在投资人与企业经营者互信互赖的基础上的,职业会计师得出的确认,会使资本市场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操纵市场行为是一种商事法律行为 ;是一种商事违法行为或不法行为 ;是一种商事侵权行为 ;还是一种欺诈行为。总之 ,操纵市场行为是证券市场中一种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8.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纠纷是两类既相似又不相同的合同行为。在司法实践中 ,这两者往往容易被混淆 ,导致许多判决结果存在争议。因此 ,对两者进行全面分析 ,认真把握两者在行为人主观故意、客观表现、履约能力、履行态度以及取得财物的处置等方面存在的不同 ,对于我们分清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更好地惩治违法、打击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明光 《民主》2004,(8):44-44
对于医药单位的欺诈宣传问题,主管部门早已三令五申,不允许夸大药品疗效和功能,以防患者上当受骗。然而遗憾的是,主管部门只是点到一个方面,却忽略了另一方面,即片面夸大病症病情危害。事实上,与夸大药品疗效一样,夸大疾病危害也属欺诈,也要严厉打击。有些医药单位和新闻媒体受利益驱动,为吸引消费者,在夸大药品疗效的同时,片面地夸大疾病的危害性和严重程度,在误导患者或消费者方面,更具欺骗性和危险性。比如,有一厂家声称打呼噜不是小病,可导  相似文献   

20.
网络身份证     
刘露 《党政论坛》2012,(2):53-53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以网络为平台构建了一个繁荣的互联网社会。在这个特殊的社会里,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和人数众多的网民构成了互联网的根本,但也因此使得互联网混乱无序、充满危险,网络欺诈、信息被窃取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经常上网的用户一定体会过反复填写申请表格的烦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