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制博览》2016,(4):189-190
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刑讯逼供现象,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刑讯逼供屡禁不止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原因主要有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查出案件真相相比,刑讯逼供无足轻重;制度原因有我国未在事实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仍不完善等;实践方面原因有侦查技术水平低下,对刑讯逼供处罚力度不够,过分强调命案必破等。  相似文献   

2.
从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从刑罚的起源到刑罚的及时性再到具体的犯罪,使人受益匪浅。笔者从刑讯逼供部分入手分析,对刑讯逼供真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进而分析了其屡禁不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严禁刑讯逼供法律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破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它严重破坏法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本文从源头入手探寻刑讯逼供罪的制度构建和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试图找出现行规定的立法缺陷,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徐敏 《法制博览》2013,(10):127+126
刑讯逼供行为严重侵害人权、破坏法律权威,一直是世界各国法律打击的重点。但立法缺陷却使实际操作遇到很大阻碍。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对该罪的思考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制度兴起。各地纷纷探索,社会调查报告出现在法庭之上,对法官量刑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证据的概念及特点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是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其报告人、形式要件、质证程序都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王栋 《法制博览》2015,(6):86-87
抽象地论及刑讯逼供,几乎无人质疑禁止刑讯逼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然而,在具体情境中,大多数人会以排除重大公共危险、挽救无辜生命为由,允许或宽容以营救为目的的刑讯逼供。从根本上而言,多数人对刑讯逼供表现出的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态度是以功利主义为逻辑进路。在法治国家的视野之下,禁止刑讯逼供不应存在任何例外情形,即使以出于营救为目的的刑讯逼供也是法律所禁止的,经不起法治国家原则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法制博览》2018,(11):51-5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刑事诉讼案件中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诉讼权利保护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目前的法律和执法条件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保障还有不足之处,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去哪里保证程度和保障范围上仍待完善。本文对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保障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学林 《南风窗》2012,(22):24-26
在一个刑事案件中,如果大量充斥着非法证据,而辩护律师竟然视而不见,放任其作为定案的依据,因此而导致错案的发生,辩护律师是失职的。刑辩之惑作为律师,我参加过多个重大刑事案件的辩护。业内有资深律师认为,要做技术型刑辩律师,不要做炒作派。这样的告诫貌似公允,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周边许多活跃在一线的刑辩律师,时常谈起这样的话题:刑辩律师有没有用?有些委托人告诉我,从公安局到检察院到法院,办案人员都告诉他们:请律师没有用,案子是我们定的,律师能定案吗?客气点的会说:请律师  相似文献   

9.
提高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审适用率是少年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司法机关可以不必羁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其能够继续学业和在家庭生活,避免其在羁押场所受到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诉讼成本,节约诉讼资源,是推进刑事诉讼程序进一步人道化的必要措施。但由于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存在一定的风险,故司法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适用率并不是很高。如何把握对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尺度,对取保候审的风险该如何评估,成为实施这项改革措施的障碍。文章认为,只要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是可以避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重新犯罪或阻挠审判的进行,且在被传讯、审判时及时到案。同时,进一步完善取保候审制度,对提高取保候审适用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将社会调查制度提升到法律层面。然而法律并未明确界定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操作性难题。本文将结合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相关立法规定,借助于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对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剖析合理界定社会调查报告法律属性的重要价值,并试图提出科学界定社会调查报告法律属性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是维护刑事诉讼法公正的关键,对刑事诉讼法律进行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减少不合理操作行为的发生,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当前,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在具体执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加以完善和改进。本文就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问盟的提出—不同户籍地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的区别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不同未成年人划分为户籍地在本市的未成年人和户籍地不在本市的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演进,法律解释在法律运行中所起到作用亦越发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对影片《窃听风暴》的解析向读者展示出在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与法律解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制博览》2019,(31):50-51
2013年新《刑诉法》,为公、检、法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提供了依据,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对新刑诉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特别程序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借助于焦作市A区的个别典型案例剖析问题的根源。从而形成完善的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相关规定。如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使用中的相关规定,细化社会调查具体措施以及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监督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个体情况社会调查制度的建立是健全和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借鉴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对于规范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制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保释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的规定》(《北京规则》)规定:“少年司法制度应强调少年的幸福,并应确保对少年犯作出的任何反映与罪犯和违法情况相称。”对未成年罪犯在审判前慎重适用强制措施即是此一规则的司法要求,被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一、中国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强制措施的立法规定中国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编总则第六章规定了“强制措施”。强制措施分为五种,即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从适用的对象看,既可适用18周岁以上的成年罪犯,也可适用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罪犯。从…  相似文献   

17.
陈和午 《南风窗》2011,(25):16-16
社会公众都在期待动车事故调查报告的公布。按照国务院第493号令的规定,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负责调查的人民政府在收到调查报告后30日内作出批复,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超过30天。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众都在期待动车事故调查报告的公布。按照国务院第493号令的规定,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负责调查的人民政府在收到调查报告后30日内作出批复,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超过30天。  相似文献   

19.
郑东阳 《南风窗》2011,(19):28-31
与公权力相比,民间最多只能发声,影响有限。如何将立法博弈的各方拉到同一平台,是立法主导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呈现出高发趋势。单纯依靠家庭、学校的引导,无法起到良好的引导及约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立法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起到良好的警示及惩戒作用,遏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几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其次分析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最后探讨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法律救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