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不扩散条约》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不扩散的形势依然严峻。自核武器诞生之日起,核扩散与核战略就是国际关系最引人注目的"主题"。随着冷战的结束,这一问题更加凸现出来,成为眼下世人关注的焦点。核武器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核武器在冷战时期起到了遏止战争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国际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核武器的生产变得更加容易及核不扩散机制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核扩散仍在继续,核问题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2.
所谓“防止核扩散”,从本质上说应当既包括防止核武器的“横向扩散”.即防止无核国发展或取得核武器而成为有核国,也包括防止核武器的“纵向扩散”,即禁止有核国进一步扩充核武器和发展新型核武器。显然,目前的防核扩散法律制度仅仅局限于防止“横向扩散”。从整个防止核扩散制度的构架看,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防止核扩散的基  相似文献   

3.
黄莉娜 《时代法学》2009,7(3):114-120
1968年1月,英国、美国和苏联等59个国家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主要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石。虽然该条约只有11个条文,但是它在实现全面彻底核裁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法制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条约也存在某些概念模糊不清、对非核武器缔约国的歧视、退出条款限制不够、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权限等问题。要真正实现全面彻底防核扩散的目标,国际社会需要努力地对条约作出合理的修订和完善,倡导以条约为基础的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4.
施迪文 《法制与社会》2013,(19):141-143
预防性自卫是指一国在受到武力攻击前所进行的先发制人的攻击,它与国际法上国家在"受到武力攻击时"才能进行自卫的规定是不相符的。但是核武器和恐怖主义等新情况的出现对"受到武力攻击时"才能进行自卫的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预防性自卫在这种情况下却是合理的。因此,应该承认预防性自卫,同时为防止其被滥用,应该确立合法行使预防性自卫权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蔡落超 《法制与社会》2011,(19):168-169
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核心的核不扩散机制自诞生以来,经过几十年发展,一方面它对抑制核武器扩散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际社会对该机制的认知程度也日益提升;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它又不断遭受来自各方面的"伤害"。究其原因,一方面核不扩散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与美苏在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余民才 《法学杂志》2007,28(6):110-113
"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是美俄两国共同发起的一项新的旨在防止核恐怖主义和制止核材料及放射性物质扩散的国际行动计划.倡议的政策基础是美俄两国承认核恐怖主义威胁构成当今最危险的国际安全挑战之一,政治基础是两国防止核扩散与核恐怖主义威胁的成功努力与合作,现实基础是现行努力尚不足以消除或减少核武器或材料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可能造成的不可接受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结构性缺陷使得国际社会在新的核安全形势下面临更紧迫的核扩散危险。在乌克兰危机中,《布达佩斯安全保证备忘录》的失效进一步凸显出国际核不扩散外在安全保证机制的有效性问题,而外在安全保证机制的失灵会增加国家主动寻求发展核武器的可能,从而导致产生更大范围的核扩散危险。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成员应通过积极推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内部改革、优化国家内部核安全组织结构、建立相互确保安全的合作模式以实现防止全球核扩散加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邓正来教授试图凭借"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经由关系主义视角来探究和处理"应然"与"实然"、中国与西方、中华民族与世界结构的关系.然而,将关系主义批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法律哲学批判和建构这一研究对象上来的时候,邓正来可能会夸大一些问题,甚至可能遮蔽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在开放和厘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建构21世纪的中国法律哲学.  相似文献   

9.
"躲猫猫"事件所引发的高度关注给监所检察带来深远影响,使检察机关死亡事故检察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从死亡事故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死亡事故检察的有效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菲律宾、南朝鲜、日本国宪法上的人权具有下列特点: (一)菲律宾新宪法与"反对核武器的自由"菲律宾新宪法(1987年)是推翻马科斯独裁政权"二月革命"的产物. 其内容有若干特色:首先在《序言》中提出了"真理、正义、自由、博爱、平等、和平"的法理观念;在《社会正义与人权》一章中,规定"国家应保护人民的权利,重视人民与生具有的尊严,并且以减少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不平等及将财产与政治权力用以提高公共利益消除文化不平等等事项作为政策,以为"基本人权实质的保障与对侵犯人权的救济". 最应该提及  相似文献   

11.
试论当代国际法上的预防性自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以当今国际法律制度为依据,预防性自卫是不合法的。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发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自卫权如果还将自卫严格地限定在"受到武力攻击时"的话,就会在保护国家国民之安全这一宗旨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不久的将来,预防性自卫应当被国际法所承认。当然,这种预防性自卫作为自卫权的例外,应该受到更加严厉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许霆案判决之误的原因,该案的民/刑违法属性差异,采取证伪与证成并举的方法,论证该案作为"刑事犯罪案"的不成立和作为"民事侵权案"的成立。许霆案引致的"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的关系"、"刑事理论与刑事实践的关系"、"刑事实践与刑事政策的关系"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会通法治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法的现代性特别是中国法的现代性问题,是整个"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进行语义和语境分析的哲理性思考和历史性考察;解决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包括"法的现代性"问题,有中国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境遇,因而形成了我们面临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即"历时性问题的共时性解决"和必然要面对的"双重巨大压力";面临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特殊难度,又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主体性智慧和妥当的实践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一、法哲学体系的基础:人的尊严的论证与确立1784年,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宣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1〕而能够帮助我们脱离于这个不成熟状态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主地运用我们的"理性"。正是在自主运用我们的理性以脱离不成熟状态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知晓了通过"我"作为主体来建构一整套严密的知识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目前的法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形成了"此案"与"彼岸"的两个世界.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存在缺乏资料的问题,而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证据法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证据立法运动、法律移植运动和思辨法学,我们要反思和辨证看待.证据法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中国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必须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三是必须从经验和教训的角度出发,发现中国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制度问题,总结出深层的结构,上升到概念化,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学研究中是否要以及是否能够做到价值中立一直是研究政治的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上个世纪20年代当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候国内曾进行过"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的胡适就提出"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并总结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恐怖分子对国际社会的仇视情绪更加激化。在各国普遍加强反恐措施的情况下,恐怖袭击行动仍然频频得手,并且呈现出袭击规模更加扩大化,袭击手段更加现代化、极端化的趋势。而在世界范围内,恐怖分子一直没有停止过获得可用于恐怖活动的核武器或核材料的努力。同时核武器与核材料非法走私和交易仍然猖獗。因此国际社会对恐怖分子获得核破坏手段的忧虑日渐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国际全面合作,以国际法律文件的方式加强和发展防范核恐怖的国际多边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正"或"偏"的问题。人产生之后,杜撰了这些令我们自身都百般纠结的问题。因为,我们人在认识事物或现象的时候,总是立基于某种标准或参照物。哲学上关于"运动与静止"的讨论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但相对的静止有其自身的意义——它为我们人类观察和认识物质世界提供了可能性。那么,所谓的  相似文献   

19.
时显群 《河北法学》2007,25(2):50-53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经历了千百年的探索,凝聚了千百年的智慧,那么法律与自由到底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以其深邃的理论思维把自由的问题提到规律的高度加以考察和阐发,提出了"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一著名命题,这是马克思早期法学思想的精华.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不但为我们分析认识法律与自由、法律与民主、法律与规律等重要问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范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我们今天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伊朗是中东地区主要的贸易国之一,也是中国在中东重要贸易伙伴之一.然而由于伊朗违反联合国有关不扩散核武器的有关公约之规定,联合国、中国两岸四地、欧盟、美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立法对伊朗实施制裁.在研究伊朗制裁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从法律分析和实务的角度,对一些与伊朗贸易有关的实际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