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从诉讼激励机制的角度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具体从对诉讼参与人(主要是原告和律师)的激励角度出发,提出:为鼓励律师参与公益诉讼,可建立律师胜诉取酬制;为激励当事人提起公益诉讼,可建立合理的诉讼费用收取制度、诉讼费用转嫁制度、奖惩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建立在诉权理论的诉讼信托基础之上的,检察机关不承担诉讼的实质后果,不需要缴纳诉讼费用,它只能是国家公共利益的代表,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原告,是特殊的原告.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的良性运行需要相关的激励机制,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具有被激励主体的多样性、涵盖内容的广泛性和激励方式的灵活性的特征。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是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应然决定,是与国际社会发展接轨的实然选择。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可重构公益诉讼费用规则、建立诉讼费用援助制度、原告胜诉奖励制度、律师胜诉奖励制度和被告败诉惩罚制度。  相似文献   

4.
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环境司法“阵地不好”和“指挥不专”的问题,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进展缓慢,案件数量远低于预期.原告资格的扩张与激励机制的构建,是突破环境公益诉讼瓶颈可供选择的两大举措.应当基于我国实践,顺应国际趋势,将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赋予公民、社会组织、环保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等,并妥当协调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冲突问题;同时,应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启动的激励机制,反思当前地方政府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激励机制,即采用的环境公益诉讼救济基金承担原告诉讼费用与直接“免交或者缓交诉讼费用”的合理性.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绝非逞一时之快,需要长期推进,具有“正诉激励”、“滥诉预防”与“行为矫正”三重功能的“败诉方负担”规则才应是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所遵循的规则.  相似文献   

5.
浅谈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的公益诉讼的出现使传统诉讼费用制度得到质疑,与传统诉讼形式为私利的目的不同,公益诉讼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能通过诉讼来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所以为了促进人民维护公共利益的积极性,传统诉讼费用的一些制度如费用金额、预交等在公益诉讼中应进行改革或取消。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流失是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此,本文认为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制度是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之举,其基本制度应包括诉讼原告资格、举证责任承担、诉讼费用问题和诉讼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建立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广泛的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可行性,但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目前仍然是一片空白。本文从诉讼参与人中原告的资格、举证责任、诉讼费用、激励机制和滥诉控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我国消费者公益诉讼程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目前,公益诉讼成为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以这一问题为基点,主要分析了什么是民事公益诉讼,以及民事公益诉讼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问题分析了民事公益诉讼目前的现状,包括立法现状和实践状况,并根据问题找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新的制度构建。包括举证责任的合理分担,移送执行制度,诉讼费用的承担制度,激励模式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司法理念的革新以及法官和普通公民素质的提高,加上局部公益诉讼经验的积累,在我国推行公益诉讼制度将是可行的。本文指出推行公益诉讼制度需要修改相关的程序法和实体法,为原告解决诉讼费用,设置预审制度和恶意诉讼处理制度,建立原告胜诉奖励制度,并广泛推行律师风险代理制。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上是第一次。这一规定只是原则指出,一些支持性的细节没有提到,所以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从消费者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举证责任,诉讼费用、程序和控制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张媛艺 《法制与社会》2014,(14):116-117
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保护社会公共的环境权利和其他相关权利而进行的诉讼活动,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武器。目前,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尚未建立。该如何设计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本文认为,以发达国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置为借鉴,结合我国实际,以原被告制度、受案范围与地域管辖制度、举证责任分配制度、诉讼前置程序和诉讼费用分配制度、判决类型等为研究重点,参照传统诉讼法,构建具有普遍性的诉讼原则和制度,对我国建立起系统而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应当根据诉讼目的来判断该诉讼是否为环境公益诉讼。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受案范围、举证责任、诉讼时效、诉讼费用以及和解制度等方面入手,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史玉成 《现代法学》2004,26(3):156-160
作为环境法的法益基础,环境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性权利,有权提起环境诉讼、维护环境公共利益是环境权从理论到实践基本标志。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其现实必要性。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可以通过对原告资格的适度放宽、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诉讼途径之拓展、诉讼费用公平负担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艳芳  李斌 《法学家》2006,(5):101-109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作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有效救济措施,已获得广泛认同.但由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诉讼目的、诉讼主体、诉讼功能、责任形式等方面与普通的民事诉讼具有明显的不同,因而有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在立法路径、立法模式、立法体例等方面作出选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诉讼形式、滥诉限制、诉讼费用、证据规则、责任形式、判决执行等具体制度上进行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5.
论公益诉讼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公益行政诉讼制度 ,使得许多公共利益在遭受违法行政活动侵害时 ,因没有人起诉及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不能得到法律救济。从目前来看 ,建立公益诉讼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并有相关的理论根据和法律依据。此外 ,公益诉讼在当事人、管辖、受案范围、标的与诉讼费用以及判决形式方面均有不同于一般行政诉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韩抒芮 《法制与社会》2013,(11):253-254
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了有关公益诉讼的规定,正式对公益诉讼予以了认可,公益诉讼由理念变为了立法并开始付诸实践。但其对公益诉讼仅做出了笼统、抽象的规定,公益诉讼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案件范围、诉讼程序、诉讼费用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有关法律规定对公益诉讼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给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检察担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彦敏 《中外法学》2011,(1):161-175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势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提起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此同时,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上的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法理依据,域外国家和地区亦具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应及时予以修改以作出积极回应,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此类诉讼的主体资格,同时,应当厘清检察机关的环境民事公益诉权与其他环境受害人民事诉权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可调解性或可合意性以及诉讼费用等具体问题作出规范。  相似文献   

18.
公益诉讼制度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公益诉讼在美英德日四个国家两大法系的发展轨迹和现状,并由此总结出各个国家公益诉讼的共同点及具体制度设计的经验,这些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我国公益诉讼具体制度的设计上,详细探讨了提起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举证责任、诉讼程序、证据开示及审前调解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岳海燕 《法制与社会》2012,(27):130+150
近年来,人为的环境破坏行为导致自然生态严重恶化的情形屡屡发生.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以有效制裁环境损害行为.本文认为,在中国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担当制度是合理的.虽然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既作原告,又作法律监督者,但检察机关有能力同时出色地履行双重角色职能.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应确立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地位,并对诉讼费用问题作出规定,以便更加充分地发挥检察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20.
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共35个条文,主要对社会组织可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可跨行政区划管辖、同一污染环境行为的私益诉讼可搭公益诉讼"便车"、减轻原告诉讼费用负担四方面内容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