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事结合制度对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建江  吴亚晖 《法学》2005,(10):87-93
面对纷繁复杂的同性同居、异性同居不婚现象,20世纪的西方社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同性结合合法化运动,制定了登记伴侣制度、民事互助制度等允许同性结合的制度。伴随着同性结合的合法化运动,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确认了一种新型的家庭形式———民事结合。①它的出现给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非婚同居作为一种男女结合和家庭生活方式日益为大多数人接受、理解和宽容,并对传统婚姻和家庭产生巨大的冲击。而我国法律没有赋予同居者以法律地位,也未对这种既成事实的男女结合和家庭模式予以规制。国家对未婚同居进行科学的制度构建,调整公民之间的非婚同居关系,赋予非婚同居者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才能解决由于非婚同居发生的纠纷,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评完善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兼议修改后的《婚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效婚姻是现实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违法的民事关系。本文通过对无效婚姻原因的分析和各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比较 ,结合修改后的《婚姻法》关于无效婚姻的规定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王阳阳 《法制与社会》2012,(34):269-270
婚姻是为了满足繁衍后代,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类发展始终的。我国现行法及司法解释均未明确的规定婚姻的定义,但从婚姻家庭法中不难看出,对于婚姻的定义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男女双方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以夫妻的全部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二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而缔结的,具有公示的夫妻身份的两性结合。"我国的婚姻家庭法中有一项重要的制度即婚姻登记制度,也就是说要形成受保护的婚姻关系就要在法律上进行登记公示,所以未经登记的婚姻不是婚姻,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泛、民族众多、人员复杂的国家里,不可避免会出现事实婚姻的状况,也即在并未进行登记的情况下以夫妻名义同居并且其他人也认为他们是夫妻的状况。事实婚姻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事实婚姻制度的存在具有内部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非婚同居的规制不会冲击结婚登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婚登记制度是非婚同居产生的制度条件,非婚同居不是对现行婚姻制度的冲击,非婚同居制度与结婚登记制度可以相得益彰。法律保护非婚同居,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婚姻法价值导向,但并没有动摇婚姻的主流地位,破坏家庭法目标的实现。婚姻危机无法缓解,并不能因此归责于法律承认和保护了非婚同居,而应正视和反思婚姻制度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法律对非婚同居的承认,并不排斥婚姻制度,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两性结合方式。婚姻依然是人类自我延续和子女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组织,应将婚姻置于优先保护的地位,赋予婚姻与非婚同居不同的待遇,婚姻家庭模式的主流地位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6.
论同性婚姻合法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河北法学》2008,26(3):101-104
随着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对同性恋现象的深入研究,对同性恋者婚姻家庭权利予以法律保障的全球化立法运动此起彼伏。同性恋者追求永久结合的诉求具有正当性,应当予以立法保护。鉴于同性婚姻和异性婚姻毕竟存在着很多不同,应当区别对待。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同性恋者的结合宜采"同性伴侣"的立法模式,其成立要件、效力、同性伴侣财产制度也有别于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7.
张若寒 《中国司法》2010,(5):98-101
婚姻家庭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解放,婚姻家庭形式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除去以往的传统婚姻形式之外,协议同居的情况愈发普遍,正不可回避地冲击着传统婚姻道德观念和既有调整婚姻家庭的法律制度。以深圳为例:一份社会学者对深圳市民所做的调查表明,64%的被调查对象对协议同居持肯定态度,其中,认为有了爱就可以同居的占22.8%,认为恋爱关系确定了就可以同居的占41.2%,对协议同居持否定态度的占36%。而据学者1998年8月至2000年8月在我国对婚前性行为的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分别有33.4%的男性被调查者和17.5%的女性被调查者承认在登记结婚前曾有过性生活。  相似文献   

8.
何群 《河北法学》2012,(10):131-140
世界范围内,同性婚姻为一些国家法律认可的事实,与中国大陆对该身份领域的变化,仅存于学者呼吁应保护少数人人权的现状,则提出了在中国大陆涉外同性婚姻的法律适用问题。依据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有关规定,同性结合存在的客观事实,医学上界定其不是一种疾病的科学论断,及公平与正义、且具有全球视野的、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我们在法律观念与法律制度上应倾注切实可行的法律人文性。在一定的条件和法律环境下,适宜的冲突法或者直接调整方法运用于该领域,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契约身份权,维护依法设立的民事关系的稳定性,内外有别地对待与处理涉外民事身份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现代同居身份关系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同居身份关系,以同居为前提,但二者不能等同,是法律确定的身份关系的对称。现代同居身份关系可分为同性与异性、未婚与婚外、有涉外因素与纯国内因素等类型,分析其存在的普遍性及特有原因,界定其具有民事契约的法律属性,为法律上对不违法的身份契约的保护,或者否认与惩处违法的身份契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事实婚姻的效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事实婚姻在法律性质上原属于不存在的婚姻。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的法律逐渐开始对事实婚姻予以调整 ,使同居双方具有一定的权利、义务。我国有关事实婚姻的法律规定有的较为笼统 ,需要解释 ,有的存在漏洞需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是当前检察理论中一个热点问题。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民事公诉制度当成为检察权发展的趋势。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势下,建立民事公诉制度尤为紧迫。一、中外民事公诉制度考察民事公诉制度由大陆法系的法国开启先河,在1806年的《法国民事诉讼法》中正式确立。大陆法系国家。法国检察机关提起和参加的民事诉讼范围较宽,德国和日本较窄。联邦德国的检察机关可以在婚姻无效案件、雇佣劳动案件、部分禁治产案件及宣告失踪人死亡等案件中提起诉讼或提出申请。日本的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可以就婚姻、…  相似文献   

12.
论婚姻的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延满 《法学评论》2004,22(5):40-49
婚姻的成立 ,是指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因符合法定的成立要件而被法律认为婚姻关系产生或存在。婚姻的成立必须具备法定的成立要件 ,否则 ,无婚。婚姻的一般成立要件为 :存在双方当事人 ,而且双方当事人应为异性 ;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 ,且须有身份行为的效力意思 (婚意 )。婚姻的特殊成立要件为 :对于法律婚 ,须履行法定的结婚手续 ;对于事实婚 ,须存在身份生活的事实 ,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 ,以夫妻相待 ,群众亦认为其为夫妻。婚姻的成立是婚姻有效的前提 ,但成立的婚姻并不一定有效。婚姻一旦成立 ,即使其无效 ,仍具有法律意义 ,如重婚中的婚姻亦包括无效婚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同性恋者的婚姻困境——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中国的同性恋者面临的更核心的问题还不是同性婚姻问题,而是异性婚姻问题。伴侣婚姻所强调的男女平等、爱情基础对传统婚姻造成了冲击,这一方面淡化了婚姻的生殖养育功能,催生了同性婚姻的诉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同性恋者进入异性婚姻的成本加大。事实上像婚姻这样的社会制度完全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是很危险的,即使从可能性上讲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4.
王利民 《山东审判》2003,19(3):95-96
一、夫妻忠实义务的概念和特征夫妻忠实义务也即通常意义上的贞操义务,即专一的夫妻性生活义务,它要求配偶任何一方都应对另一方忠实,不得从事婚姻外性行为。婚姻是以一种生活上完全结合为基本前提构成的两个异性人之间的关系或民事状态,它意味着婚姻的本质是内向的和排他性的,意味着配偶双方在人身、精神和利益方面的相互依赖和彼此融合,只有彼此忠诚方可真正实现这种完全的结合和依赖,从而维系和保护已建立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卉 《法制与社会》2015,(5):236-237
事实婚姻一直是法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事实婚姻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各种各样的事实婚姻,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展现出的名词也不同,如:“搭伴养老”、“青年同居”、“临时夫妻”的事实婚姻不断涌现.本文就事实婚姻的效力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论婚姻立法与民事契约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当前婚姻法学界关于婚姻性质定位之争议,提出婚姻立法与民事契约理论不可分离,婚 姻本身即是一种契约—婚姻契约,并具体分析了婚姻定性为契约的理论根源在于其符合契约之本质特征。从而提出在婚姻立法中应以民事契约理论为基础,真正体现现代市民社会“人本位”的婚姻自由思想,实现婚姻法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以前的理论忽视对有配偶和结婚的研究。有配偶是指受婚姻法保护且未经法定程序解除的夫妻关系,包括经过结婚登记所形成的夫妻关系和有婚姻效力的事实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关系。结婚即婚姻成立,具有性别的差异性、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性、夫妻的身份性和同居生活的公开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起自中世纪早期,开篇于婚姻的起源与遗产:收笔在现代,聚焦婚姻的同居。一部两千多年的西方婚姻史与各时期的重点,交织眼前。与史论结合相伴的,是一幅社会风情变迁发展的图画。 布洛涅告诫道:“在决定接受还是拒绝历史的遗产之前,必须先看看历史留给人们的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9.
无效婚姻是不具有婚姻合法性的一种民事行为,是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而不发生法律效力的两性结合。当事人之间不具有夫妻间的人身及财产关系。我国现阶段无效婚姻仍然普遍存在,对当事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婚姻权利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权利是婚姻当事人依法缔结婚姻、行使配偶权、解除婚姻关系的民事权利。婚姻权利的特性表现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道德伦理性大于法律性。婚姻权利的结构由婚姻权利的主体、婚姻权利的内容、婚姻权利的效力三方面组成。我国婚姻权利体系立法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