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西法律信仰差异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律的信仰是西方法治主义的重要传统和内容 ,而中国缺乏这种普遍法律信仰的传统 ,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法律不可能同人的精神相脱离 ,法治契合人类的精神需要。因此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 ,应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是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任务。法治和社会治理的价值判断与利益选择是一致并相互契合的,即保护民众的民事权利与最大福祉,这就势必要求建构以民事权利的保护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借助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3.
构筑普法长效机制需要和谐法治文化作支撑。目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从总体上看还很薄弱,其缺失主要表现为普法总是停留在面上,民众的法律意识仍很薄弱,有概念无理念;社会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急需进一步增强;部分领导者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法治社会缺乏感情。其法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广大民众中进行以崇尚法治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创造出尚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需要为主线,其现代化的法治进路落脚于人民的法治需要,其实践机理表现为构筑与人民法治需要相适应的新型法治供给制度体系。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由此展现为人民法治需要与国家法治供给之间形成的二元动力结构。作为国家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供给侧体现了与人民法治需要相匹配、相适应的根本导向,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现代化发展战略。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健全的制度供给,这一供给以国家的立法供给、执法供给和司法供给为主体,是展现优质高效现代治理品质的法律制度供给。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进路中,法治实践展现了与现代治理体系的融合,法治供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多元力量互动协同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村的法治文化建设是实现全民守法和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受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着领导力不足、主体力量弱、经济基础薄弱、价值支撑缺失、建设实效难以保障等困境。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法治文化需要党的领导,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民众的参与,同时考虑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历史传统,需要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民众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作为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水平和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标准 ,在法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考察 ,却普遍存在着对法律的不信仰 ,文章认为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从业人员对法律的不信任 ,所以首要的应就如何培养和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信仰出发 ,从而提高全体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如此 ,才是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方方面面,法治现代化只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一个要素.刑事法治又是法治落实到刑事法律领域内的一种具体状态,它是法治木桶里的最短木板,也是最低限度的法治标准,我国法治现代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刑事法治现代化.现代化的刑事法治不应是法律精英之治,而应是社会大众自治,其真谛是保障人权,其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刑事法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就是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罚的执行三个环节上如何运用社会大众的理念来更科学、更合理的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民权利.  相似文献   

8.
《海南人大》2009,(9):50-51
王晓广在2009年第7期《理论前沿》上撰文指出:法治的本质体现为建立在良法基础上的众人之治,而非少数人治理,离开这一点就不可能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及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广大民众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和坚定力量。  相似文献   

9.
人大代表履职表现为通过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的方式推动政权建设、维护民众利益。有些人大代表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懈怠履职或渎职已成常见问题,特别是在基层尤为突出。这不但严重危害人大代表制度的整体建设,亦影响国家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更无益于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形成。故在现有体制下建立、健全人大代表退出机制,把关键的位子提供给能更好发挥价值的代表去做,有助于提高各级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此既是广大民众所盼,也为法治社会所亟须。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协所具有的多元、合作、民主、协商等特质与地方治理的特征同构,二者构成内在的关联机理。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专门机构,必然是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人民政协实现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依法有序参与地方经济社会事务治理。为此,在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人民政协通过担当咨政角色、民意角色、监督角色和统战角色,来参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治理,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安定,切实保护和维护广大民众的合法正当权益。利用提案工作、视察工作、专题调研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和民主协商等参与方式,实现与地方治理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1.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政治保证。最广大人民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所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依靠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科学立法、公正司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尊法守法意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影响深远.它首创中国民主,提出主权在民,启蒙了民众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倡导法治精神,彻底改革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开辟了治国的新模式;扩大政治参与,使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政治参与主体多样化,政治参与范围明显扩大,并开辟了政党政治的新时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法治等新思想、新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闸门.  相似文献   

13.
人大代表履职表现为通过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以在会上发言、讨论的方式提出议案,从而推动政权建设、维护民众利益,发挥其桥梁沟通作用。实务中有些人大代表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懈怠履职或渎职已成常见问题,特别是在基层尤为突出。这不但严重危害人大代表制度建设,也危及国家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更无益于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形成。在现有体制下,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把关键的位子提供给能更好发挥价值的代表去做,有助于提高各级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此既乃广大民众所盼,也为法治社会所亟需。  相似文献   

14.
内容摘要:公安文艺是公安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公安法治文化的有力媒介和最有影响力的手段。新时代繁荣公安文艺应服务实战、重视人才、提升品位,从而把握公安文艺的时代导向,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增强公安文艺的法治魅力,凸显其在公安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培育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维护法治权威、滋养法治力量、营造法治语境、弘扬法治精神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民主和法治现代化离不开统一战线的支持。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多元性、社会性和包容性的重要而独特的优势,能够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能够为促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社会力量和智力支撑,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契约精神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当前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是现代商品经济,欲保障交换的有效性和市场的有序性,法律就要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即体现契约精神,而法律的有效性即法治的实现也就有赖于民众对契约精神的认同和接受。鉴于中国伦理观念向来在法之上和伦理观念对法治实现的重要作用,契约精神的伦理和伦理观念的现代化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法治实现的制度因素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这是社会契约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同时这也对中国政治伦理观念的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公民法律意识对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日益凸现。法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实现法治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机构成、推动要素和必然要求。深入把握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众与犯罪预防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现代化的过程中,犯罪预防控制体系的主体实现了由一元向二元的历史转变。民众作为社会力量的代表,被视为犯罪预防控制体系的主体之一。民众的参与是犯罪预防控制体系得以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离开民众支持、没有民众参与的犯罪防控体系将无法实现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实现防控犯罪的预期目标。因此我们在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控制体系时,应将有效发挥民众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民众在犯罪预防控制中的积极、正面作用,构建严密的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20.
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回顾总结公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浙江公安现代化之路经历了探索、起步、推进三个阶段。围绕推动现代警务模式成熟定型,聚焦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省域现代治理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浙江公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要着力打造服务型公安、法治公安、数字公安、人文公安。以推进现代化警务模式构建为抓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公安现代化,争取在2035年前提前全面实现浙江公安现代化,切实为中国公安现代化贡献更多浙江智慧和力量、提供更多浙江方案和模式,一是要践行平安建设这个"第一警务",二是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第一需求",三是要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这个"第一品牌",四是要强化法治公安建设这个"第一保障",五是要加强数字公安建设这个"第一驱动力",六是要提升队伍能力素质这个"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