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蒋介石部署退出大陆的最后"毒计":让共产党背上沉重经济包袱 国民党无法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在逃离大陆前,蒋介石鉴于国民党失败的教训,也制定了一套企图使中共重蹈国民党覆辙的"经济拖垮"战略。  相似文献   

2.
金一南 《学习导报》2011,(10):39-40
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特别流行的毛主席语录:"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直到毛泽东逝去了近20个年头,才在《毛选》中明白,这段话是针对蒋介石"围剿"中央苏区的碉堡政策而说的。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时间是1934年1月27日,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已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1935年3月,毛泽东指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斩首行动",那就是直扑蒋介石坐镇指挥的贵阳。蒋介石"御驾亲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进入贵州。蒋介石对此大感意外,因为在探讨红军前进方向时,他的一位高级幕僚曾经提醒说,红军未必直奔湘西,完全有可能进入贵州,应及早对策以防万一。但对这个建议蒋介石不屑一顾,认为红军绝不会走当年石达开的老路,只有到湘西与贺龙会合才是出路。因此他对红军突然转向入黔又气又喜。气的是,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湘西布下的大口袋算是白费了,还让他在幕僚面前多少有点下不了台;喜的是,红军竟然走上了当年石达开的老路,那就难逃石达开的命运了。  相似文献   

4.
师永刚  杨素 《党史文苑》2014,(11):55-56
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华的最疯狂时期,蒋介石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之命运》,关于中国过去的"耻辱"与未来"重建"。但他更应该把这本书定名为"我的命运"。他看不出自己的命运与这块他统治了20多年的辽阔、散乱、贫穷的土地的命运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流亡的台北病逝,终年88岁。  相似文献   

5.
1942年11月,在国民党召开的五届十中全会上,右派元老张继嘟哝着:"提到共产党,我就汗流浃背!"他看到蒋介石对他露出不满的神色,干脆倚老卖老地指着蒋介石大声嚷道:"你不要这样子看着我。共产党就是你养虎遗患……哼,共产党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6.
张家康 《党史纵横》2012,(5):14-16,39
根据中共"三大"决议,一些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其中优秀者还在国民党内当了"官",以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而若论他当时在国民党的职务,还要高于他后来的政治对手蒋介石。  相似文献   

7.
陈启慧 《世纪桥》2011,(12):48-51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国东北,在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下,东北的大好河山迅速沦于敌手。在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日,反对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号召全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邓演达与蒋介石的关系中仍然有两个重要问题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议。它们分别是:1925年春邓演达出国留学是否因为受了蒋介石"排挤"?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邓演达是否已经认识到了蒋介石的反革命真面目?学术界虽然对这两个问题作过不少研究,但因原始资料不足,对它们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拟结合新旧材料对这两个问题作点探讨,发表自己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旁观者浑     
刘诚龙 《唯实》2011,(6):95-95
袁腾飞据说是个搞批评的人,不大歌颂大人物的。先前,袁腾飞对蒋介石还是批评的,将蒋总裁定性为独裁者,但最近袁腾飞转型了,对蒋公佩服得不得了,好像他的蒋公已成了"千古一帝"。  相似文献   

10.
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投机善变,蝇营狗苟。他曾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是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之一。然而不过一年的时间,他就脱离中共,并反共反马克思主义,成为蒋介石的亲信。更令人发指的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丧失人格、气节,叛国投敌,参与另立伪政府。他,叫周佛海。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尤其是"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在上海、南京一带步步进逼,国内"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可是不到半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本精锐板垣师团,歼敌千余人。徐州会战,李宗仁率部击毙敌人一万多人。捷报传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反过去的悲观情绪,唱起"速胜论"的高调来。在我们党内,也有人受机会主义的影响,说什么顶多四年就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12.
抗日与统一和安内攘外──与贺新城商榷刘庭华,岳思平《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发表了贺新城同志的《论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统一问题》一文,文章提出"统一"是抗日的前提的观点,不顾"攘外必先安内"的特定含义,认为"国民党蒋介石将安内(统一)视为攘外(抗...  相似文献   

13.
郭红婴 《新长征》2011,(4):60-61
一、"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抗日救国运动的兴起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占领沈阳之后,继续扩大对东北各地的侵略,至10月下旬,吉林省大部分地区沦陷。  相似文献   

14.
《党史文苑》2014,(11):39-39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决定向华北增兵,扩大侵略战争。这种形势迫使国民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日本的态度。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事变的最低限度条件,表示了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但在日本政府所谓"不扩大方针"和"就地解决"的烟幕影响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下了"打"的决心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力介入台湾海峡。1954年12月,美台订立《共同防御条约》,使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问题复杂化。而每天都在做"反攻大陆"美梦的蒋介石,又开始蠢蠢欲动,叫嚣:"无论将来的演变如何,这一局势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政策,说不定我们在短期间就有行动!"台湾海峡的上空顿时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相似文献   

16.
王恩收 《党史纵横》2011,(4):55+54-55,54
黄金荣,绰号"麻皮金荣",旧上海赫赫有名的青帮头子,青帮"三大亨"之首(另外两位是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一生广收门徒,可谓阅人无数,拜在他门下的人更是多不胜数,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事情莫过于蒋介石也曾拜在他的门下。  相似文献   

17.
王仕琪 《党史纵横》2011,(12):45-48,44
蒋介石曾统治旧中国长达22年,他的一生中,多次遇险却都侥幸逃脱,这与他的好友、救命恩人、面貌酷似他的同乡何云的鼎力协助密不可分——因为何云是他一生唯一的替身。(一)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不断告捷,革命势力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当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暗中勾结帝国主义和反动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人只要一次被捕,便很难生还。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后本已叛变,蒋介石也只让他活了3天。蒋记政治词汇中充满了"枪决"",斩决"",立决"",立斩决"",见电立决";根本没有"流放"这个字眼。只有极少人能够幸免──例如陈赓,黄埔军东征时救过蒋的性命,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为何要改称八路军为十八集团军?蒋介石为了限制我军的发展,抗战前夕,他在庐山训练班提出要"在抗日战争中削弱共产党力量五分之二"的阴谋计划。在对八路军战场安排部署上,只指定五台山东北边小块地方如涞源、蔚县为我们的防区,企图在那个山屹崂里叫日本人把我...  相似文献   

20.
《新长征》2012,(8):65-F0003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党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