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佚名 《党政论坛》2010,(16):41-41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渭“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放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一二条规矩,它们是。  相似文献   

2.
眭达明 《各界》2014,(9):72-76
赵烈文既是曾国藩的心腹幕僚和心爱弟子,又是晚年曾国藩无话不谈的朋友。赵烈文能和曾国藩发生交集,就是四姐夫周腾虎(字弢甫,也写作韬甫)推荐的。咸丰十一年(1861)冬天,赵烈文第二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不久,朝廷命曾国藩举荐人才,曾国藩特别保举了六个人,其中称赵烈文“博览群书,留心时务”,朝廷诏令咨送曾国藩大营录用。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1,(12):60-61
曾纪泽(1839-1890),曾国藩长子,他是近代中国一位胆识超人的杰出爱国外交家。从1878年到1886年,他奉命出使英、法、俄等国。他恪守“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极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不屈不挠,与列强唇枪舌剑展开斗争,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刘绪义 《各界》2014,(2):75-78
曾国荃(1824—1890)是曾国藩的胞弟,字沅甫。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湘军中人呼“九帅”。曾国荃五岁即入其父所执教之私塾,十七岁进京在曾国藩身边学习,从小颇受乃兄之影响,《清史稿》称其“少负奇气”。后又师从湘军统帅、大儒罗泽南。湖湘文化独特的理学传统和经世风气,以及曾国藩的言传身教,都对曾国荃政治理念的形成起到了极大作用。曾国荃“自谓是笃实一路人”,把治国经邦作为人生追求。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却很不顺意,咸丰二年,仅举优贡。  相似文献   

5.
杨锡祥 《各界》2014,(4):2-2
曾国藩(1811-1872)素有知人之明,然而曾国藩亦有看走眼的地方,他共有五个女儿,前四个女婿都没选好,心有愧疚。他反省后认为:“这是因为过去选女婿,其实不是选女婿本人,而是选父亲。父亲好,  相似文献   

6.
罗日荣 《党政论坛》2013,(22):30-30
曾国藩是晚清末年的“中兴四大名臣”,他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曾国藩读了一辈子书,在读书上是非常有心得的。在曾国藩的家书中,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创立湘军,成为近代军阀的鼻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显赫一时的官员;积极支持洋务运动,成为洋务派地方的代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这样一位晚清重臣,同样有着他成功的处世原则.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封建的程朱理学观念始终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地位,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则是曾国藩的"忠君勤王"的观念,而这一思想又影响了曾国藩一生的处世理念,主要从曾国藩处理同部下、幕僚和清政府的关系中所体现的"忠君勤王"的思想来浅谈曾国藩的处世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继兴 《各界》2013,(2):68-71
彭玉麟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等。他曾六次辞去高官,为世所罕见。  相似文献   

9.
大儒教子——读《曾国藩家书·教子书》孙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包含着丰富的修身色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封建理念被历史推崇到极至,成为至高境界儒学概括,而这其中是把修身置于首位的。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修身以普遍的家庭教化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宋宗桃 《党政论坛》2008,(18):13-13
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相似文献   

11.
唐祖宣 《党政论坛》2012,(18):53-53
曾国藩自幼聪颖好学,清苦的读书使他常常感到“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但那时由于心高气旺,没有注意到身体的文弱会对他的事业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诚龙 《各界》2011,(1):54-55
官做到一定程度,说起话来常常是很温吞的。曾国藩官做得大,说起话来滴水不漏,但他有句话比较猛:“不信书,信运气。”曾国藩是科举举仕,为什么又说官场当官是靠运气呢?  相似文献   

13.
论韩非的“因情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人们之所以称韩非为法家、法家之集大成者,是因为他集法、术、势于一身,力倡封建君主依法来治国;是因为他毕生都站在封建专制国家和封建专制君主的立场上,研究和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国富兵强的方略.可以说,韩非的每一篇宏论都是他献给封建君主的“治世良言”,都紧扣如何治理国家的主题,或是如何驾驭群臣的方术,或是如何使用民力的招法,亦或是封建君主自身的“修炼之术”.在他集中论述治国原则的《八经》中,“因情”被韩非列为治国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他向封建专制君主提出了“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的治国方略.“因情而治”既体现着韩非的治国方略,又蕴含着他的人性思想.尽管“因情而治”是韩非为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但这其中对人性的蕴含透视和以人性为基础建构的治国方略,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领导干部在老百姓那里有许多别称,最普遍的,就是挂个“官”字招牌,尸位素餐的被称为“庸官”;专干蠢字的被称为“昏官”;以权谋私的叫“贪官”;造福民众的就叫“父母官”。显然,当官当多IJ了王。义士。母的份上,肯定是个好干部,于是言者喷喷,听者恰恰,似乎得着了莫大的荣誉一般。然而,凑近(党章),捧起马列主义的本本,看看想想,便觉这夸奖里包含着批评。“父母官”,其实是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标榜,形式上,他要求各级官吏视民如予,骨子里却是封建等级制的典型体现。(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  相似文献   

15.
魏羲之 《各界》2011,(10):74-75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左宗棠很可能一辈子终老桑梓默默无闻。左宗棠在曾国藩麾下的幕府生涯为今后他纵横官场积蓄了足够的资源,不论是人脉也好,人气也罢,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2,(12):41-41
谁都喜欢别人恭维自己,即使是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不能免俗。一次晚饭后,曾国藩将手下的几位幕僚找来聊天。说着说着,大家谈起了当世的英雄豪杰。曾国藩感叹:“若论当世之盖世将才,惟彭玉麟和李鸿章耳,吾不及也。”  相似文献   

17.
刘国辉 《学理论》2009,(7):106-108
曾国藩之所以由一名中下层汉族儒生地主崛起而为居功至伟的晚清封疆重臣和被誉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是与其幕府僚属的谋划与用命分不开的,而他的幕府僚属的崛起又是曾国藩重用、保荐和提携的结果。他们之间关系的紧密结合.源于思想意识上的共鸣和政治利益上的互补,他们作为中下层地主、官僚、士绅之间的“弱弱联合”造成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相对强势,对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乃举 《党政论坛》2010,(20):17-17
“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这副楹联可以说是撰写者唐英为人为官的真实写照,很为世人称道。祖籍沈阳,雍正六年(1728年)被朝廷派到江西景德镇任督陶官,是清代戏曲家和著名的陶瓷家。在世风颓废、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上,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官,人生地不熟,若不入乡随俗,奉行官场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相似文献   

20.
别再“刮风”平民出身的蔡鲁伦,经历坎坷。学的是银行专业,下过乡(曾因“右倾”思想在“文革”中受冲击),进过厂(下乡回来当过两年出纳),教过书(主攻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大部分的时间在银行第一线耕耘。他当过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1993年当选为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