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个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一般说来,要在实践实现好两大功能:一是广泛动员各咱社会发展资源;二是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各种社会发展资源动员得越充分,各咱社会利益群体整得越和谐,政党的执政地位就越巩固;反之,执政地位就会动摇乃至丧失。这也许可以算作政党执政的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吧!  相似文献   

2.
执政合法性和执政合理性是现代民主政治运行对政党执政进行考量的两个基本向度。执政合法性是政党执政的基本前提,也是政党执政后必须始终重视的重要问题。执政合法性主要涉及执政理念和执政绩效问题,执政合理性主要涉及执政方略、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问题。在现实中,执政合法性和执政合理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党的基本功能和政治使命之一就是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以获取充足的执政资源,完成政党目标。整合能力强,执政资源充足,政党能量大,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向前发展;整合能力弱,执政资源贫乏,政党能量小,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遇挫折甚至  相似文献   

4.
姜崇辉  武昕 《传承》2012,(10):18-19
20世纪后期世界上一些传统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至今个别政党已重新执政,而部分仍处于在野。透视近年这几大政党在发展过程中治党模式的变革,可以梳理出一些宝贵启示,如提升政党的适应性、扩大政党的合法性、增强政党的创新性等。  相似文献   

5.
研究执政理论应当处理好政党建设与政党执政的关系、执政历史与执政现实的关系、政党领导与政党执政的关系、中外政党执政比较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在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前提下,形成长期执政的综合实力,创造世界政党连续长期执政的历史新纪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7.
陈元中 《传承》2006,(7):19-19
研究执政理论应当处理好政党建设与政党执政的关系、执政历史与执政现实的关系、政党领导与政党执政的关系、中外政党执政比较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也已60年。回顾党60年来的执政历程,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60年来,党坚持科学执政,努力做学习型政党;坚持民主执政,努力做民主型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努力做法治型政党;坚持清廉执政,努力做廉洁型政党;坚持执政为民,努力做人本型政党;坚持执政兴国,努力做发展型政党。  相似文献   

9.
"政党调适""政党收缩-调适""韧性威权"等概念框架把中国共产党解释为仅能适应环境的执政党,未能解释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轨道上的发展,尤其是最新的发展。在执政轨道上,中国共产党发展执政要素,也推进革命因素的发展,其发展模式为"革命性执政党"。"两个伟大革命"提出以后,"革命性执政党"成型。革命性执政党兼容革命和执政两种因素,而且内含长期执政逻辑。革命性执政党之革命,有内、外两个层面,外部革命由社会主义道路本身的革命性来体现,内部层面的革命则是自我革命,持续维持"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政党状态。"革命性执政党"具有政党学意义,可以作为一种执政党类型,有助于破解西方执政党话语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类型、演进及改革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的执政方式存在三种基本类型:体系相离型、政权包含型、政党包含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属于政权包含型,而且经历了政党指挥型、政党取代型、政党引导型的演变过程。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公共权力体系、保障人民民主四个目标,构建体系相离型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1.
政党执政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范畴。科学构建政党执政制度是现代政党执政的规律性要求。现代政党执政制度有着客观性、系统性、根本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特点。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规则体系,对于健全与调适中国其产党执政制度,弥补其制度性缺失,实现党的执政理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加强党的执政制度建设,完善党的执政制度体系。应围绕完善执政的代表性机制,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执政的系统性思维,保证执政的有效性展开。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政党观是邓小平关于政党问题的系列观点或观念的总和,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邓小平时代中国社会的核心政党观,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邓小平的政党观是围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围绕无产阶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效执政这一特定主题进行逻辑运演、加工、改造和科学抽象的结晶。它由政党执政本体论,即无产阶级政党是什么样的党;政党执政实践论,即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执政;执政党建设论,即无产阶级执政党自身怎样建设三大部分构成严密的逻辑结构。从理论上看,它是对中国社会特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回应、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对特定历史和时代环境的反映,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3.
治理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共执政的新命题,现代治理面临着多元治理、开放治理和信息化治理的转型,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党权威、消解着政党沟通、挑战着政党治理,从而对现阶段党执政资源的积累构成了压力。由此,中共必须进行适应性调整,协调政党权威与执政对象,政党与政府、市场、社会,治理与伦理,精英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新的执政理念的基础上,优化传统执政资源、调适现行执政资源、再生新型执政资源,以提升执政能力,顺利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学习型政党,这几大任务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取决于它的提出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状况,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如何在实践中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探索合适的路径,以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政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党的执政理念.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是解决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因而带有根本性.确立人民为本的核心执政理念,即始终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检验党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真谛并能够通过执政来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乌克兰共产党是前苏联地区第二大共产主义政党、乌克兰第一大左翼政党,多年来在国家政坛上一直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多次与其他政党走进议会的政党结盟,组建议会执政联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成为联合执政的执政党。然走过了2 014年、2 015年,乌克兰共产党的命运发生了急剧转变。经历了议会党团被强制解散、议会大选首次败北、被依法禁止活动等遭遇。是何种原因,令这个昔日在乌克兰政坛上有影响力的共产主义政党一败涂地。今后这个政党将何去何从,走向何方。当前这些问题引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界的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7.
治理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共执政的新命题,现代治理面临着多元治理、开放治理和信息化治理的转型,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党权威、消解着政党沟通、挑战着政党治理,从而对现阶段党执政资源的积累构成了压力。由此,中共必须进行适应性调整,协调政党权威与执政对象,政党与政府、市场、社会,治理与伦理,精英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新的执政理念的基础上,优化传统执政资源、调适现行执政资源、再生新型执政资源,以提升执政能力,顺利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进程中执政能力的影响因素与衰朽原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能力是对一定政党的执政之目标实现程度与实际效能的界定 ,执政能力与政党能力、政府能力紧密相涉而又有所差别。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组织状况、执政体制等都会对一定政党的执政能力发生影响。人类政治实践表明 ,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的政党执政能力得到了发展 ,有的则走向了衰朽 ,而执政党自身之组织、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适应性是这种衰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冯波 《前沿》2013,(16):25-26
执政后,党的地位发生了“两大历史性转变”。党也面临着“一党如何长期执政的考验”。为此就必须从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正确划分党政职能、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维护宪法尊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方面着手,对党的执政功能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党,从而有效应对党的执政考验。  相似文献   

20.
在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法国式的"疲弱症"凸显,面临经济、社会、安全等多重困境困扰,民粹主义势力伺机抬头,民众求变心理普遍迫切,而传统左右两大政党无论谁上台执政均没能有效应对危机和推动改革。马克龙所领导的新生的共和国前进党因此在2017年的大选中得以崭露头角。事实说明,一个政党的执政根基在于民心所归,只有带给国家发展的希望才能得到民众的真正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