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适宜 《求索》2006,(2):67-68,41
分析“人文关怀”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被忽略的主、客观原因,论列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为构建“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是铁路各级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严格管理是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内在要求和有效手段,人文关怀则必须以严格管理为前提,在严格管理的过程中给予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段始终坚持把管理的强制性和人文的  相似文献   

3.
宁波是中国海岸线中部的一颗“明珠”,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二十年来宁波市人均GDP翻了5番,并于1997年提前进入小康,2002年GDP突破1500亿元大关。“宁波活力”现象引起全国关注,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注重人文关怀、建没人文城市”,则是“宁波活力”  相似文献   

4.
葛静宜  王华 《人民论坛》2010,(8):258-259
人文关怀是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业注重人文关怀,既要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需求的满足,更要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权益的满足;既要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和发展,又要关注作为总体的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宪法司法适用模式,在保证各国宪法的有效实施、实行法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分别对三种模式进行介绍,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与政治关怀,是监狱文化的二重命题。监狱人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文明与进步。构成监狱的诸文化要素体现了文明性、进步性,则监狱便是人文的监狱。反之就不是人文的监狱。监狱人文所着意关怀的便是监狱内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前景,这种关怀以现代文明为尺度.以监狱的人文精神重塑为当下诉求.以使不同文化群体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为建构目标。监狱文化的政治关怀体现在监狱的文化政治向度之中。监狱文化政治既是把监狱的文化和政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立场和理论方法.也是监狱以政治为考量和指向的文化实践路径。当代中国监狱的文化政治在监狱意识形态、监狱文化认同和监狱文化的多元融合的互动、同构中展现内在要素、结构和运行机理,表征了中国式的“规训与惩罚”。  相似文献   

7.
李铮 《青年论坛》2002,(6):69-70
高校理论界和实践界一致认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特别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即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 ,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董建斌 《湖湘论坛》2008,21(3):123-124
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图书馆建筑的根本原则。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图书馆建筑的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建筑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1982年制宪及4次修宪“路线图”,主动脉流淌着“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基因。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已步入成熟、稳健的而立之年。如今,公民宪法意识日渐累积,越来越多的公民运用宪法维护合法权利,宪法文本走进公民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宪法精神和公民力量良性互动。让人们触摸到宪法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郑静 《就业与保障》2023,(1):172-174
就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准毕业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业教育能够弥补全面素质教育的空白,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各高校都在加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各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将其融入就业教育中,全面提高就业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知识内涵,加强学生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明确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工作。为此,本刊特别推出此专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1982年制宪及4次修宪"路线图",主动脉流淌着"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基因。《论语·为政》说,"三十而立"。宪法公布实施三十周年,已步入成熟、稳健的而立之年。如今,公民宪法意识日渐累积,越来越多的公民运用宪法维护合法权利,宪法文本走进公民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宪法精神和公民力量良性互动,让人们触摸到宪法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张晓燕 《求索》2010,(11):59-61
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从石家庄"三年大变样"的现实入手,从标志性建筑的应用及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等五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乡土文化符号运用于城市以促进本土文化的普及推广,提升城市形象,深化城市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摸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做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有效整合.这是我国经济学界和企业界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人文关怀是一个核心概念。人文关怀,即人文主义的关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以人为本作为人文关怀的基本价值要素.得到了公认。  相似文献   

15.
“见病不见人.治病不冶心”,锁贺祥委员认为这是目前医患关系中一个典型的状态,“医护人员惜话如金.懒得和患者沟通”.锁委员认为应该在医患关系中加入人文关怀.努力让患者获得肉体和心灵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加害行为使被害人身心受到损伤,往往会导致被害人及其家庭在生产和生活上陷入困境甚至绝境。近年来,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属涉法上访日益增多,如何保护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7.
黄敏 《传承》2009,(4):68-69
"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既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指导理论,也是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抗震灾难彰显了中国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时代赋予了"以人为本"更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既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指导理论,也是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抗震灾难彰显了中国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时代赋予了"以人为本"更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与“宪法至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内核和价值本源 ,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至上意味着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从宪法的核心价值看 ,以人为本与宪法至上是契合的。法律文化传统中“宪法至上”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公众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宪法至上理解上的偏差 ,对“以人为本”认识的混乱和滥用因素是二者产生隔膜的根源。其冲突通过明确人权的界限 ,限制政府权力来协调。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需要理性,理性的经济包含着人文关怀.古典经济学奠基人向来主张人是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体,人文追求是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经济人"面临的"理性"挑战,反映了人类理性的提升,表明经济"理性"与人文环境紧密相连.人文环境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法则,要求人类理性呵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人文的经济和弘扬经济的理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