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7月5日于瑞士日内瓦)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即将结束。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就1998年而言,这是国际减灾十年结束的倒数第二年,但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急剧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嘲讽。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它在联合国机构内、外的合作伙伴们的努力。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如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一道,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尽…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1999,9(4):8-17
(1999年6月)1 前言  自199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实施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仍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如何减少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创造更加安全的世界,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最近十年,中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死亡数千人。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不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3.
4.
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聚居区域,一旦发生灾害,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引发社会恐慌,使城市陷入危机。城市同时又是财富高度密集的区域,同样的灾害发生在城市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城市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6.
2010年10月13日,是主题为“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第二十一个“国际减灾日”。安徽省宣城市减灾委办公室、民政局坚持把“国际减灾日”活动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安全牛产隐患排查工作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叶耀先 《中国减灾》2007,(10):12-13
城市对于一个国家极为重要。因为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优秀的人和事物的中心,是巨大的市场,是工作和就业的创生地,是新世界的中心。城市一旦受灾,后果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徐娜 《中国减灾》2013,(11):15-15
10月10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在日内瓦发布最新调查数据,称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残疾人的伤亡比例远高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3,(11):8-11
2013年10月13日是第24个"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的主题为"面临灾害风险的残疾人士".国际减灾日前后,全球各国纷纷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各种类型活动,以行动唤起社会对面临灾害风险的残疾人士的关注并推动他们更好更方便地参与减灾行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3,(9):21-2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沿海城市群发展为先导,我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人口、产业、工程设施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镇可持续发展与防灾能力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迫在眉睫。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并着力提高工程抗震和城市防灾水平,是城乡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是保障城乡防灾安全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1.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2):6-6
10月20-21日,2006年全国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在湖南省衡阳市召开,来自国务院应急办、民政部和今年恢复重建任务比较重的湖南、辽宁、吉林、广西、广东、浙江、江西、福建、贵州、青海等10个省(自治区)的有关领导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日趋强大的科技力量渗透于防灾减灾的各个领域,为人们在灾害面前赢得了更多的安全和自信。2012年年末,由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John Beddington领导的专家小组公布了题为“未来减灾之决策重点”的报告,呼吁各界采取行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减轻未来洪水、干旱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关于减灾国际合作的三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宗晋 《中国减灾》1993,3(4):33-34
在这次会议的材料中有一篇“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研究”,它是全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三年来工作的部分介绍,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三项具有国际合作意义的建议: 第一,建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数据库,进而扩展为自然灾害数据国际交流中心之一; 第二,开展“灾害等级划分和评佔、救援原则”的国际对比研究计划; 第三,立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灾害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减灾动态     
《中国减灾》2004,(1):62-62
民政部召开灾区恢复重建会11月14日,民政部召开了“全国灾区恢复重建暨冬令生活安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民政部杨衍银副部长在会议上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关于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问题的重要批示精神,通报了当前灾区群众生活安排情况,提出了今冬受灾群众生活安排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要求。会议指出,今年我国自然灾害重于常年,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民政部门的艰苦努力,救灾工作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一是有效组织了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二是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临时安置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造成损失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灾害,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各种探索,国际社会也在推广实施一些减少自然灾害的模式和方法。其中,瑞典最早进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安全社区”、美国政府推动建立的“防灾型社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推出“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是社区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汤绍华 《中国减灾》1992,2(1):66-66,F003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但环境条件复杂,每年都因自然灾害给人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尤其是邢台、唐山的大地震,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今年的严重洪水灾害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在灾害发生初期,如何能迅速、有效地建立减灾的指挥通信网,这对及时采取有效的抗灾、减灾措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正常的通信手段往往陷于瘫痪,灾区的现场状况难以及时向中央有关部门报告;抗灾抢险人员到达现场  相似文献   

17.
减灾动态     
《中国减灾》2004,(3):59-59
广州:小区不设紧急避难空地最高可罚10万“城市生活小区应当规划、设置发生地震时用于居民避难的场所,并设立明显标志。”将于3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简称《条例》),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未按规定建紧急避难场所的小区,按照《防震减灾罚》规定,将可能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条例》同时在第二十五条规定,“学校、医院、大型车站、机场、港口、大型商场、影剧院等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应当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明显标志。”沈阳:防雷电不力将追究责任《沈阳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经沈阳市…  相似文献   

18.
城市风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高风险的社会中。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日常防灾减灾工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更能显著地降低灾害的损失,也会使灾难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工作的难度有所降低。防灾减灾的首要工作就是基础设施建设。5·12汶川大地震暴露出了地方政府在灾害准备方面的许多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近十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举,统筹运用政府、市场和金融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子荷 《中国减灾》2012,(9X):63-63
<正>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以下简称国际减灾十年)。所谓减轻自然灾害,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