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语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是当代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华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三语学校,在苏哈托时代中断了30多年的华文教学,终于在印尼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找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苏哈托威权统治结束后,印尼逐步完善民主化制度与多元文化制度,在此环境下,印尼雅加达华人社会摸索出三语学校的多种模式,并创办了多种类型的三语学校,对华文在印尼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华文教学在印尼复兴的经验表明,华文在海外的推广要适应该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环境,印尼三语学校的发展是印尼华人文化适应当地多元文化环境的产物,对推动华文在印尼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华文教育开始于1899年,经历了创办、发展、复办、繁荣、鼎盛(督查)、衰弱(菲化)、振兴七个发展阶段。目前,华侨华人正致力于华文教育改革,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华文教育体系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陆然 《八桂侨刊》2009,(4):53-56
1999年6月,印尼民主大选后产生了以瓦希德和梅加瓦蒂为总统的改革政府,他们颁布的最突出的一项政策就是废除了钳制言论自由的新闻部,因此,印尼的新闻界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华文书报自由发行,华文文学蓬勃发展,华文学习班和正规学校纷纷创立,为印尼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张小倩 《八桂侨刊》2021,(3):20-26,34
基于印尼历史、政治与文化沿革的独特性,印尼华裔认同的变化与现状成为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爪哇是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观察当地华裔认同变化特别是现状,对于印尼华裔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个体或群体所持有的语言文化习俗作为其认同感的确立与转向的核心基础,其中又以语言为重.因此,对于促进华人自身或族群认同而言,华文教育就显得极为关键.印尼华文教育走过辉煌,遇过挫折,经过断层,当前迎来复苏时期,各种华文教育媒介遍地开花.其中,系统性较强的三语学校,对于印尼华人的文化教育意义较大,对于认同感确立及转向的影响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5.
西行漫记     
本文所说的“西行”,是指笔者一行访问印尼西加里曼丹省,故简称“西行”,印尼华人喜欢将该省简称为“西加”。应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的邀请,笔者一行四人于2012年2月1日至15日,赴印尼访问考察,包括雅加达、西加里曼丹等地。这是笔者第四次访问印尼,这次访问考察的重点,是印尼华人在民主改革时期的发展变化(1998年以来),重点考察西加里曼丹省各地华人参政情况和华人文化、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印尼泗水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并由此得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7.
张燕 《八桂侨刊》2010,(4):57-61
加拿大华文教育在其移民政策的影响下经历了发端、初步发展、陷于停滞和获得新发展四个阶段。可以预见,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和中国经济日益崛起内外两种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加拿大华文教育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其发展趋势表现在:华教机构形成更加广泛的联合,华文教育纳入加拿大公共教育体系,加拿大华教体系内部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8.
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时刻受到居住国政治政策影响。缅甸华文教育一直在历史夹缝中生存发展。缅甸华文教育主存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近现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将对缅甸中小学华文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当前阶段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困难,以期为缅甸华文教育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印尼华文报刊《生活报》,创刊于1945年10月24日,1965年10月停刊,是印尼华侨社会较有影响力的华文报刊。在《生活报》的创办过程中,闽籍华侨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闽籍华侨的这些行为,是参与者听从时代召唤以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使然,也与他们的地缘关系及社会网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回顾了澳大利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及近来迅速发展的状况。接着,分析了呈现此种状况的原因:(1)澳大利亚政府政策的支持;(2)华人移民及其它亚裔移民的增加;(3)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最后,还分析了制约华文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同时也对其前景表示乐观。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主要是一个移民国家,对祖语教育不太干涉,加上后来多元文化政策的施行,使得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加拿大华文教育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兴办、停滞、复兴和兴盛四个历史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内容本土化、教学方法个性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教育终身化的鲜明特点,当然在经费、师资、教材、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加拿大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二战前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曾一度蓬勃发展,但二战后尤其在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华文教育却逐渐走向阶段性衰落。为什么在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奉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中华人的母语教育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将从新加坡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国内状况这两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80%以上,其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育政策,结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分析东南亚华文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技术拓展华文教育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互联网技术进入普及阶段,在教育、传媒中广泛使用,为华文教育、中华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泰两国交往的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在泰国创办华文学校也较早,华文教育正式开始也有近100年的历史了。本文将泰国华文教育划分为兴起、限制、兴盛、衰落、振兴五个阶段,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今泰国华文教育的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由于华文功能的扩大,即华文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提高,使华文教育展现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生的,即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深入归析东南亚各国开展华文教育的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探寻东南亚“华文教育”哲学基础的变更,进而对新时期华文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并预测未来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泰两国是友好近邻,在历史上有许多中国人到泰国经商或定居,泰国的华文教育也随之产生。泰国华文教育自20世纪初以后迅速发展,受中国、泰国、泰国华人以及世界发展形势的影响,经历了初期兴盛、短暂繁荣、极度衰落、复兴发展四个阶段。本文拟在对泰国华文教育发展历程阐述的基础上,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以期对华文教育的发展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前身“大同学校”)始建于189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华侨学校,可以看作是华文教育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书塾形式的分水岭。《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百年校志(1898一2004)》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记述、科学的编目,记录了该校百多年来的创校和发展历程。其校史与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史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是研究近现代华文教育的重要史料。文章以该著作为研究样本,归纳其内容,分析其特点,并从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国际关系学等角度提出其蕴含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海外华文教育的内涵及当前形势下华文教育的良好形势入手,尝试探讨海外华文教育的定位问题、海外华文教育与当地文化的整合问题、海外华文教育的教育模式问题及海外华文教育的软硬件建设问题,并就如何介入和拓展海外华文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