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祥 《学理论》2008,(4):77-80
荀子对荣辱问题有精辟的见解,其“先义后利”的荣辱本质观,“注错习俗之节异”的荣辱本源观,“礼义”、“恭俭”、“辞让”的荣辱结构观,“明廉耻、知是非、不争斗”的荣辱实践观,“志意致修”的荣辱修养观,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十分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重构荣辱观中国地质大学刘义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重构中华民族的荣辱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指明了方向。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耻感意识的民族。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义”和“利”的统一西安联大孟晓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体现了社会性质与社会内容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义和利的统一。何谓“义”?“义者宜也”(孔子),“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这种事之宜、行之宜,都是指“正义”,即思想行为...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剖析     
“利”者,势利、利益、利己也,“义”者,道义、道德、规范也。“义”与“利”两者关系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利益行为与道德行为的契合与融通。对“义”与“利”的争辩古已有之。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意见。其一,主张“义”与“利”对立。一味把金钱与财富看成毒蛇猛兽,是盛开罂粟花的罪恶根源。孔夫子曾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袁柯加以发挥道:何必言利,唯有能义而已矣。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影响悠远绵长。及至宋明理学来嘉之辈,孔孟义利观发展…  相似文献   

5.
义利关系的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与“利”是道德关系的基本范畴,是“人我关系”在利益维度的折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宗法礼治秩序与整体主义的人伦环境,为“重义轻利”提供了充分的价值合理性基础。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生存方式的深化,重义轻利道德价值观逐渐消融。在当代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中,“义”的“私德”性质淡化,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道义”,而根本上吁求社会与制度之“正义”。构建当代转型社会的制度之“义”,以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道德机制,成为传统义利观转型与发展的现代性视域。  相似文献   

6.
个人利益(“利”、“功利”)和社会整体利益(“义”、“道德”、“道义”、“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每个社会都会碰到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尽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伦理价值观(即社会主义义利观),并用其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也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与此相应的各种关系,如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  相似文献   

7.
最近,江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在企业实际上也存在以德治企的问题。万事德为先,有德事能成。在制度管理和权威管理的基础上,转向追求道德管理,已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对企业来说,什么是短见?什么是远见?只看到利,急功近利就是短见;见利的同时还见义,追求义利的统一,就是远见。短见者卖产品,远见者卖信誉。而信誉是永远买不走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事实证明,成功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超越小我境界,超越“为自己赚钱第一”的功利目标,而将客户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德”…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召唤--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确立了科学的判断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我们要努力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成为知荣明辱的人、情操高尚的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正>魏源语粹见利思义与见利思害,讵二事哉?无故之利,害之所伏也;君子恶无故之利,况为不善以求之乎?不幸一碣,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不求荣,斯无辱:不干誉,斯无毁。暴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非其利者勿有也,非其功者勿居也,非其名者勿受也。幸人之有者害,居人之功者败,无实而享显名者殆。福利荣乐,天主之:祸害苦辱,人取之。《诗》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相似文献   

10.
目下,对“跑官”现象的声讨是愈见激烈了,社会上大有口诛笔伐之势.一些“跑官”者也因此身败名裂,丢尽了脸.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敢冒众人之怒、辱己之险去拼命地“跑官”呢?  相似文献   

11.
刘苑 《求知》2007,(10):10-11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几千年以前古代先哲们十分重视做人做事的荣辱是非标准。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苟子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宋代的王安石说:“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做人一定要有廉耻之心.他们十分痛恨丧失廉耻感的人,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认为没有羞耻之心是最大的羞耻.这样的人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12.
义荣与势荣     
正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荀子·正论》【释义】有道义方面的荣誉,有势位方面的荣誉;有道义方面的耻辱,有势位方面的耻辱。志趣意向高远,道德行为淳厚,心智思虑精明,这是从内心产生出来的荣誉,这是道义方面的荣誉。爵位尊贵,贡俸优厚,权势地位优越,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卿相士大夫,这是从外部得到的荣誉,这叫做势位方面的荣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任务是让他们明辨荣辱、存荣弃辱、行荣拒耻、以义求荣;途径和方法是必须同时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经营行为除了创利这一经济尺度外 ,还有伦理的尺度。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课题。按照传统的儒家伦理 ,“重义轻利”才是合理的选择。这里的“义” ,指的是一种道德追求 ,而当时所谓的“利” ,则主要指个人利益。“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就反映了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的价值倾向。不可忽视的是 ,孔子同时也主张“见利思义”。他所反对的是那种光讲利而不讲义 ,即所谓“放于利而行” ,只顾追求物质利益 ,而将伦理道德置于脑后的行为。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曾经提出过“兼相爱 ,交相利”…  相似文献   

15.
青年知识分子人生观、世界观是一个传统的、永恒的主题,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却是一个崭新的、亟待深入研究的内容。“义”者,宜也,一般指人们的思想行为所符合的一定准则;“利”,则指人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义利观”,不仅仅是“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简单融合体,它在很大程度烙上了市场经济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加速期构建正确的义利观,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坚持“贵义重利”、“义利并举”;在谋利的方式上,坚持“合法取利”、“见利思义”;在全社会树立重效率、讲公平,靠效率实现公平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侯依汐 《学理论》2011,(32):45-46
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各家争论的一个重要的辩题,先秦儒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虽然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但并没有否定"利"的重要性,义对于利来说有一种正当优先性原则。在儒家看来义与利是合一的,只是利应该是正当的利,是合于义的利,儒家的义利观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法国”,即法国对社会价值的肯定、对社会理念和社会利益追求的一面,从文化上看,“社会法国”是法国基督教文明中的内在价值,是自由主义思潮中的法国“传统”因素,是启蒙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法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思想道德基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清荣辱是非是处世为人的文明底线,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道德基石。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  相似文献   

20.
"义利之辨"贯穿儒家思想的始终,也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义利内在的统一性,包涵了义规范利、利存于义的逻辑论证。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义利互动的取向模式可以划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双行、重利轻义和义利俱轻四种模式,在四种义利互动取向模式的博弈与整合过程中,儒家"以义统利"的互动整合模式成为主流取向。回顾和认识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以义统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今天构建一种既讲义利统一与义利并重,又讲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的伦理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