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法理学界提出了一些启迪人们思考的问题,其中大多涉及到对现行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评价和改革的设想。本文也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现状 我国“法学基础理论”学科是新中国  相似文献   

2.
法理学是法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法理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我国法学的发展。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之际,我想简要地谈一谈我国法理学二十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在关于法的基本观点方面,从单纯的阶级性、阶级斗争工具的理解转变到对法的多种...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社会与法理学的更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对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整体法律现象进行研究的“法理学”,作为对本国各部门法学进行高度概括的“法理学”,因其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的特殊性,只能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不可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随之而来席卷欧洲的工业革命,催生了各种人文思想、启蒙学说和一浪接一浪的政治变革。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在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时代变革中,在科学与人文的浓浓氛围中,诞生了法学的“法学”———法理学。自从科学意义上的现代法理学诞生后,整个法学和法律制度、人类法治秩序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更…  相似文献   

4.
理论创新与结构重组——法理学的青春危机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理学 ,如果从上世纪之交西方法理思想的输入、法科学堂开设法理课程为起点 ,已近百岁华诞 ;如果从 2 0~ 30年代中国有自己的法理研究、法学专论为端 ,则已年近古稀。新中国法理学从彻底割断传统、移植苏联法学开始 ,迄今已整整半个世纪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理学也已到了 2 0青春佳期。然而 ,法学外人士仍谓法学 (自然含法理学 )幼稚 ,法学圈内人士也对法理学颇有微词。作为法理学业内人士 ,笔者初觉剌耳 :改革开放以来法理学研究成就有目共睹 ,起码它要比政治学、伦理学及其他某些大牌学科要好些。但是冷静地想想 ,上述责难并非完全…  相似文献   

5.
部门法理学之提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学虽然是以法为研究对象的 ,但法学与法在以下这一点上是有区别的 :法是由部门法构成的 ,法本身只是部门法的总和 ,部门法才是法的实体存在。离开了部门法 ,法只是一种观念而己。而法学则与之不同 ,除部门法学以外 ,还有以法的观念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形态 ,这就是一般法理学或者简称为法理学。长期以来 ,我国法学研究中存在着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之间严重脱节的现象。就法理学而言 ,在我国是从上世纪 90年代初的法学基础理论演变而来的 ,大体上还停留在教科书的水平上 ,不能满足部门法学对法理学的学理需求 ,未能形成法理学与部门法之间的良性…  相似文献   

6.
面临机遇与选择的中国法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世纪之交,法学界的同仁似乎在作“世纪之末的反思”。怀着同样的心情,本人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三个问题:(a)如何定位中国法理学发展之现状?(b)中国法理学与世界法理(哲)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隔阂?(c)如何显扬中国法理学,使其跻身于世界法学舞台?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16日,“21世纪中国法理学的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审计学院莫愁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举办,是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法学理论”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的多名国内知名学者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前,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院长程乃胜教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和“法学理论”重点建设学科的情况。研讨会由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和南京大学杨春福教授共同主持。现将会议研究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21世纪中国法理学使命的基本内涵南京师范大学刘旺洪教授首先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解读了这个主题。他认为现在我们处于新世纪初期,中国法理学从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受到了许多的批评。特别是06年邓正来教授在《政法论坛》上的系列论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集中提出了一系列关系中国法学、法理学发展的重大问题;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界又一次总结和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间法理学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总结我国二十世纪特别是建国60年以来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理学的成就和问...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法理学经历了一次学问传统的“断裂”。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中国法理学学问传统的裂痕在逐渐修复 ,法理学之自身“学术”因素得到强化 ,法理学者之“知识共同体意识”愈来愈得到彰显。但当代的法理学还面临西学强势如何因应、确立中国话语体系及研究范式、如何建立独创性理论的问题。未来的中国法理学应当培育世界知名的法理 (哲 )学家 ,应当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而又能够与世界法理 (哲 )学界展开对话的独创理论与学说体系 ,应当能够反映时代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总体精神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9.
十年法制建设的繁荣与发展中,法学研究相当活跃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人们对法的理想化期待与法制建设现实的反差,促使法学界进一步审思,竭力从理论上探索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途径,这又为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动因。一些法学工作者通过探索和论证得出了自认为唯一正确的结论,即法学应是权利之学,法就是权利,现代法制应以权利为本位,只有坚持“权利本位”才能建设一个合乎理想或至少值得尊重的法律制度,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步伐才能加快,中国实现法制化才有希望。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法学杂志》2012,33(5)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理学在研究与教学上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其表征是:法理学之西方知识与中国模式之东方经验的悖论、法理学之“权利本位”与中国模式之“发展”“稳定”目标的悖论、法理学之法律自由价值优先与中国模式之法律秩序价值优先的悖论、法理学之以“个人”为本的法律观与中国模式之以“人民”为本的法律观的悖论。如何认识与看待这些悖论,是当下法理学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目次上篇:从蓬勃兴起到初步发展一、部门经济法地位之确立二、早期经济法诸学说之理论争鸣三、初步发展时期经济法诸学说之统合下篇:从走向成熟到理性繁荣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学之重构与反思二、新时期经济法代表性学说之考辨三、经济法基础理论共识之析出作为法学领域里的一个新兴学科,经济法学因应国家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并在与经济立法、经济执法以及经济司法的互动中不断实现理论突破和创新,30多年来的诸多经济法理论命题和制度建构,契合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促进了中国法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历史分期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创新进行研究,科学确定经济法学发展的分期依据至为关  相似文献   

12.
再论法理学的更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权利义务法理学已经暴露出不可弥补的缺陷的今天,扬弃权利义务法理学,拓展适合当代中国基本情况的新的法学基础理论,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基础性研究领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和促进法学进步的需要,新的法学基础理论应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理学正处于重铸和衔接古今中西学术的历史关口,需要经历一个从法学向理学跨越的历史过程。将中国文化传统与近代西学系统综合起来看,在"古今中外"时空背景下,中国法理学既可成为基于经验认知的法律科学、基于理性认知的法律哲学,也可成为基于"德性之知"的法律理学。中国法理学欲在21世纪开其气象,显其规模,需要同时开通并维护法律科学、法律哲学和法律理学向前生发的认知渠道,由此立足古今普适之道造就政治和社会的经验、理性和道德基础,重构"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4.
学术信息     
《法理学论丛)出版由张文显和李步云两位著名法理学家主编的《法理学论丛)第一卷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第一卷主要收录了1989—1998年间我国法理学学者公开发表的具有重大学术影响或学术创新的学术论文。从第二卷起,《法理学论丛》将主要刊发我国法理学学者的学术新作。第二卷的主要栏目有:“理论新视野”、“法理学专论”、“世纪回眸”。“博士论文精粹”.“域外采风”、“书评”等。《法理学论丛》的出版是我国法理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是我国法学理论工作者发表其学术新见解、论证真理论新创造、交流其学术心得与体会、参…  相似文献   

15.
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 1790—1859),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法律哲学家,又被尊称为“现代法理学之父”,其思想独树一帜,开创分析法学一派,影响巨大。本文拟从历史的视角,解读奥斯丁法学思想的来龙去脉,以对当前的法理学研究有所裨益。 一、奥斯丁的思想简介 奥斯丁一生著述不多,代表作主要有两部;1832年出版的《法理学范围之确立(The Province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逝世两年后即1861年出版的《法理学讲义(Lectures On Ju-ris…  相似文献   

16.
法理学的新突破与新起点刘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法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水平。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法理学研究有了一系列的新突破和新起点,呈现出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态势。一、对邓小平民主与法制...  相似文献   

17.
侯健 《中外法学》1998,(6):89-91
<正> 一九九八年,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宗灵教授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五十周年。沈宗灵教授早年负笈美国,归国后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他在当代中国法理学、现代西方法理学和比较法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总干事和比较法学会总干事。他的足迹记载了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为此,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支持下,《中外法学》编辑部和该系法理学教研室,于九月十二日举办了题为“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以志庆祝。有关领导、各地学者、沈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法学话语的多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法学话语的多面性,主要在于其就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形成的日本因素与根本解决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基本因子,唯物史观与法社会学的话语表达,重点讨论自由主义法学与马克思主义法学分野或合作的种种表象,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作一个初步的阐述。研究20世纪中国法学话语多面性的存在,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法理学形成发展的历史经过,从而深入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经过100多年的反复和努力,中国法哲学研究初见成效,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筑了独立的法学范畴体系和话语结构,使法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二是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使法律同其他社会现象区别开来,并形成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力量以指导社会按照法治的要素重塑利益结构。但是,囿于复杂的社会因素,中国法理学尤其是宪法法理学,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运行机制缺乏整体性的、形而上性的反思,公法基础理论欠缺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公法哲学就是关于权力和人权的哲学。步入新世纪,中国公法领域迫切需要形而上的沉思,中国法学最有价值的范式研究和体系建构也将在公法领域里发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世纪的即将到来,法学界格外热情地探讨即将逝去的20世纪中国法学的发展轨迹,展望21世纪中国法学发展的应然逻辑。这其中主要是法理学界对中国近、现代法学史特别是法理学史的回顾与反思。随着探讨的逐渐深化,逻辑地要求对中国近、现代法理学史进行学科化的梳理、总结与建设。那么,这一建设应定位为什么?一、问题的逐步申论:应重视中国近、现代法理学史的研究1998年秋,在南京召开的一次法学学术讨论会上,公丕祥教授提出:像在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在我国法学领域,也存在着中国法学学术史的重建问题。针对此,我在当时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