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物权法作为规范所有权和他物权、确认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及其有效保护的民事法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目前我国立法机关已开展了物权法的制定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特别是财产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应当看到,一方面,我国多层次经济结构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为物权法的制定提供了契机,我国多年来在物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也为物权法的制定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物权法的制定工作浩繁复杂,仍有很多重大疑难问题有待于在理论上作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就物权法中的物权请求…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是民法中最难立法的一部法律。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出现了六大焦点问题:一是继续民法物权法编还是制定单行的物权法;二是社会主义公共财产是不是神圣不可侵犯;三是法人是否享有财产所有权;四是关于物权法定主义;五是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关系;六是物权与债权的交叉。除上述六大焦点问题外,民法物权编尚有许多技术性问题值得探讨,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里仅谈物和占有无需独立成篇、设法律责任专章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对集体所有权的规范沿袭了我国原有立法的规定,但集体所有权存在性质模糊、主体不明的固有弊端,在物权法框架内解决此问题,要把集体改造为集体法人,由集体法人享有集体所有权。集体成员组成集体法人的权力机关行使集体所有权。这种方案实现了立法的衔接,更好地贯彻了集体所有制建立的目的,并且最大限度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由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一部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它以规范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为内容,是关于不动产和动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法律规则。《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意义深远,是继《合同法》之后中国民事立法的又一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的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科学、合理、现代化的物权法,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的重点课题。本文选取法律经济学的独特视角,以现代产权理论观照物权法的经济意义,对其内在逻辑、发展趋势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物权立法中应注意的几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业主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是《物权法》颁布前后一直不明确的问题。应当尽快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等途径来解决这一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立法上应当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确认符合条件的业主团体的法人资格,细化业主委员会相关制度,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协助,进一步理顺业主与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以此解决我国《物权法》实施过程中在业主委员会制度方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对公法人民事执行立法准备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界定作为民事执行对象的"公法人"之内涵。但由于我国民法典并没有采用大陆法系"公法人和私法人"这一传统法人分类方式,导致对作为民事执行对象的"公法人"内涵界定的混乱。应当在立足我国现有立法基础上,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对公法人民事执行"立法",明确作为民事执行对象的"公法人"应当包含中央或地方机关、营造物以及有关民生的公用事业,并通过"依法为公法人"作为兜底条款,实现与我国民法典现行法人分类制度的立法协调。  相似文献   

8.
雷鸿 《青海人大》2007,(6):48-49
民法和行政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行政法属公法范畴。规范公权力,民法属私法范畴,规范私权利。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行政法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上是一致的。是重合的。由于物权法是基本法。对物的归属和利用作了基本定位,这就对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的行政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维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的法,在物权法规定物的归属和利用的情况下,行政法的作用是通过公权力的实现,保证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即私权利是通过公权力的实现来实现。因此,物权法对于执行公权力的行政机关来说,  相似文献   

9.
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的支配权。物权法的第一个基本使命是建立物权体系,确定社会财产支配的基本秩序,第二个基本使命是保障交易安全。制定物权法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规范和保护人民私有财产、维护交易安全的需要。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是否坚持以及如何坚持和实现公有制、如何规定集体所有权、如何看待我国私有所有权、如何保护交易安全、如何借鉴外国的和历史的经验。物权法共五编十九章,共二百四十七条。物权的创新之处是:以民事权利的手段实现公有制的要求、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私人所有权法律地位得到充分承认、建立了一系列强化措施保护一般民众的财产权利、采纳科学理念以调整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法人独立责任的具体含义,得出法人独立责任不同于法人责任形态,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指出了我国机关法人责任制度的立法缺陷,提出了我国机关法人的独立责任不以自身实际支配的财产为限,作为其设立者——国家的责任并非有限,国家应以国库为责任财产最终承担民事责任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怎样科学地看物权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在制定的物权法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但是因为旧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交易,因此现在很多人对物权法这个现代经济生活的基本法律很不熟悉,因此出现了一些十分偏执的观点,使得物权法的立法出现了严重的非科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对于物权法到底是个什么法以及它到底能做那哪些事情这样的问题,应该有起码的了解。否则就无法对物权法的制定提出准确甚至是正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不动产物权登记若干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是物权法的制度基础,在物权法中占据着显要的地位.物权立法应当重视不动产物权登记问题,科学分析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理基础,正确处理不动产物权登记与物权行为的关系,在检讨现行法的基础上通过立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论“物权法草案”的鲜明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物权法草案是照抄照搬外国物权法的观点不是实事求是的。我国物权法草案是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法律草案,具体表现在所有权体系的构建、对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和规则的设计、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以及对城市居民住宅所有人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其规则的确定。因此,物权法草案适合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尽早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下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调整财产归属和利用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  相似文献   

14.
法人分支机构大量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然而立法和理论界对其法律性质却未能予以准确地界定。本文根据现行立法之缺位、混乱与模糊的状况,剖析其本质和法律地位,指出法人分支机构是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却具有自身意志能力的从属于法人的组织体。法人分支机构在法律关系中应当名符其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物权立法的继受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物权立法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应当坚持继受和创新的原则,既要深入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物权法律文化,也要深入探讨我国的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好物权法,最终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法典化使命。  相似文献   

16.
十评物权法     
由于存在重大立法缺陷,即使与我国已有的民事法律相比,物权法也算不上是成功的立法。物权法异象专指物权法的非正常形象或另类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对物权法各种异象的观察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揭示物权法的立法失败之处及其原因。令人失望的物权法是需要反省的,而比反省更迫切更重要的,是在立法中真正解放思想和坚持科学立法。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的出台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法治建设二十年的优秀成果,本文旨在从法治的视角看待物权法的立法过程,明确物权法立法的所体现的法治意义.物权法依据宪法而立法,是中国民主立法的一次巨大胜利,坚持平等保护原则,这是物权法对法治的贡献,同时也只有在法治的时代背景下才有民主立法的物权法.  相似文献   

18.
新刑法确立法人犯罪是一大进步,但采用单位犯罪这一称谓是立法上的一大遗憾。概念的表述可以多种多样,但性质的揭示终归只能有一个。法人犯罪宜定义为法人或合法存在的非法人组织在决策机关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作者认为,法人犯罪的确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肯认了自然人地位的降低,一旦法人的整体行为被确认构成犯罪,法人成员即成了潜在的刑罚对象,经过法律的明文规定后,责任人员则成了现实的刑罚对象,故在我国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两罚制,事实上只存在单罚制。  相似文献   

19.
不动产相邻关系与地役权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正在制定的物权法中,不动产物权制度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相邻关系与地役权则是不动产物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具有法学史涵的“地役权”改称为“邻地利用权”的科学依据值得商榷。在立法中,应当关注对不动产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立法体系设计。根据制度的价值判断和业已存在的制度设计,不动产相邻关系与地役权并存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而现行立法中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划分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我国立法机关将制定物权法列入立法规划以来,至今已形成了三部物权法草案。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有关人员对物权立法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其中包括担保物权立法体例之选择、关于国家所有权立法的态度和关于取得时效之存度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有关这三个问题的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笔者相应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