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汉始,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之哲学体系,遂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核心思想,其“道”、“贤”、“公”、“君子”、“闻达”等内容,为后世政治制度阐幽发凡,对“求至公”、“举贤才”、“尚君权”、“重声名”之科举思想之产生、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以禄进贤,士人心性虽有万千气象之变化,或循君子贤士之道,自爱强志以求仁达;或饰正藏邪,巧言令色以图仕禄.然而,科举制度之总体设计,首重遴选严守儒家传统精神之士子“入仕”治政,故而科举思想正在于继承与阐发先秦儒学之价值核心,儒学最终得以走上制度化之昌盛,也正是借助了科举这一外在形式中之内在价值要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孙书敏 《前沿》2006,(4):254-256
儒道思想在文化上的对立互补,衍生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动态之美”、“自然之美”以及“意境之美”等独特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语出《国语·晋语》,其云: 赵筒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 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哀夫!”窦犫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 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 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 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 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对其中的“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清代人江永说:“谓贵者降而为贱,如宗庙之牺牲,恐服勤于田也。岂非牛耕之谓乎?”(《皇清经解》卷260)其后,1941年齐思和加以确认,以为这是“春秋时已有牛耕之确证也。”(《中国史探研》91页——92页)此后,“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耕说流行于世,累见于专著和教材。 然而,将“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视为牛耕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鉴于其说流行甚广,有必要在此加以辩正。 第一,登“宗庙之牺”的“牺”为牛,不合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关于开发大西北的经济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他亲手起草的第一部中国经济建设专著《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作为中国经济全面发展之基地“的经济方略。何谓“开发“?“开发“的意义何在?孙中山深入浅出地说:开发犹如“货弃异地,犹如珍宝在铁柜,若无钥匙,终亦死藏而已。广东俗语有所谓‘失匙夹万’者(夹万即铁柜之类),中国之贫,正坐此病。倘能用其聪明智识,从事开发,则吾人自身之幸福与子孙之幸福实夫涯矣。“而中国西部“包括西藏、青海、新疆之一部,与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方,……皆有最富之农产,最美之牧场。但此伟大之境域,外国多有未知者。“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一片宝藏,就是孙中山开发大西北经济方略的核心。孙中山考虑到中国大西北的地理、交通、经济等方面的特定状况,主张开发大西北应该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第一,孙中山认为,开发大西北最重要的是建设铁路。他说“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西  相似文献   

5.
贾毅平 《理论月刊》2006,(11):86-88
本文立足于当今社会现实,探究“忠恕之道”的本原意蕴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意义,旨在阐发儒家的“忠恕之道”,使用儒家的“忠恕之道”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驱使下的种种不良现象展开批评,进而弘扬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将儒家的“忠恕之道”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现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相似文献   

8.
当下时兴的“饭局”之风,已呈“繁花著锦,烈火烹油”之势(闹“非典”时例外),称得上“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出入饭局者,固然有三五知己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雅集、兴会,但相当一部分与“说事”有关,则不容置疑。所说之“事”,概乎言之,不外一  相似文献   

9.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之辨、觉愿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五个维度,可探析伪善是割裂知志、知行、觉愿、义利、公私等内在统一而致的恶,亦证其德性与德行的分离是致良知工夫不切之故。  相似文献   

10.
绍兴县地处富庶的浙江宁绍平原西部,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港。绍兴是著名的水乡、酒乡、桥乡和“名士之乡”,也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钟灵毓秀,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纺织之都”、“文化之邦”之美誉。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道艺论”所涉及的主要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其中“道”是文艺本身的道 ,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而“道艺论”奠基于庄子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因此 ,中国古代的文艺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文艺创作就是创作生命意象。生命怎样诞生 ,文艺就应当怎样创作。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把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教育扩展到国际范围。大学生参与国际竞争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主要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平等”为核心的“立身之德”。本文对“四德”实践的主要途径考评也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3.
学界多用“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之内涵。然考诸《墨子》文本,此一解说缺乏直接的文本依据。墨家在《兼爱》《天志》《大取》《小取》等篇所讨论的“兼爱”,表示的是一种“所有人应爱所有人”的理想之爱,具有交互性、周遍性与相若性等特质。“兼爱”的实质还在于“施由周始”,即施为者面对施为对象,皆秉持“视人如己”和“爱人之亲若爱其亲”的态度一体加以对待而已。而“爱无差等”则语出孟夷之辩中的墨者夷子,主要用以表示一种不区分“己之亲”与“人之亲”的同等之爱。据此观之,以“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并不能完整揭示出“兼爱”所强烈追求的“周遍性”特质,从而可能会窄化和简化墨家“兼爱”说的丰富面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现在已经成为时下中国流行焦点、热点论题.“中国梦”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期盼,是炎黄子孙齐心奋进的主线.紧紧围绕“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深入研判“中国梦”的价值之维、哲学之维、实践之维、理论之维、民族之维、时代之维六个方面主旨要义,突显“中国梦”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而“特色”情结更是贯穿“中国梦”的始终时代标识.努力挖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王柳丽  王新 《传承》2007,(6):104-105
“学”为科学之“学”,“技”为“技艺”之“技”。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西方科学思想在科技专家和洋务派的大力推动下,逐步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流。而中国传统科学中“技”为主体的特征导致了中国科学发展并未能培养起国民的科学素质,在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就是将科学之“学”误作技术之“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正式开始实施 ,但“西部开发”并非中国之“专利” ,很多国家都有“西部开发”史。所以 ,借鉴国外成功之经验 ,吸取国外失败之教训 ,将会使我国的“西部开发”顺利进行 ,少走弯路。通过比较中外“西部开发”之措施 ,作者发现 ,私权在“西部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卢立建 《前沿》2008,1(4):40-42
历史之真可分为“现象之真”与“逻辑之真”,寻求“逻辑之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逻辑之真”的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但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之后马克思继承修正了黑格尔“逻辑之真”的思想。在历史本体论意义上逻辑之真高于现象之真,但在历史认识论意义上应辨证看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福享 《创造》2009,(1):45-45
“为民之德,为民之情,为民之能。”三者相互关联,互为作用,它们共同铺就了为民之“道”。“德”为官之魂,只有为民之德打牢了,对老百姓的感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守诚信一直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修身之要,也是建业之基、治国之道,党的十八大更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相似文献   

20.
王学斌 《人民论坛》2023,(23):13-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人民群众之“主体”,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总体”,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整体”,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之“大体”。这是执一端而驭万象之“体”,亦是纳诸多“用”于其中且熔于一炉之“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