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薛冷艳 《奋斗》2007,(10):16-17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协调,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稳定的体现与保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协调解决劳动关系矛盾。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当人心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和谐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3.
党刊文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虞云耀在《前线》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所谓“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科学取向,也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积极应对.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等各个领域自身及相互的均衡和协调.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是政治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是政治系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共识和聚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成员普遍、高度、稳定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政治认同建设中,既要形成、践行共识的政治价值,又要不断推进政治体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建设;既要有效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合力,又要预防和消弭政治、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5.
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与和谐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具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一个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的社会根本谈不上和谐。不断防止和消弭社会冲突与对抗,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而维系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除了依靠经济、社会、政治甚至军事等力量的协调和控制以外,更需要意识形态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和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在企业内部主要体现为劳动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工会的神圣职责,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企业工会在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吴红蕾  谢忠岩 《新长征》2006,(12):54-55
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昝振英 《实践》2005,(10):16-17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 劳动保障紧密相关。建立和 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 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是 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支 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要基础,必须高度 重视,切实抓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 个富裕社会、活力社会、公平 社会、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 就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 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 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核心是要通过 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健全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 突、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和机制。着力点应该放在充 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 经济发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  相似文献   

9.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财富优化配置的良好途径,是调节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有效杠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屏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是: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发展实力;遵纪守法,维护公平环境与员工权益;协调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0.
刘乃成 《奋斗》2007,(2):8-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员工的光荣使命。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强调自然与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等深刻的人生理念。“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和社会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结合体。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过程中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这三个要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各尽其能是前提,各得其所是关键,和谐相处是表现。各尽其能是指人们对社会的贡献,是效率问题;各得其所是指社会对人们的回报,是公平问题;和谐相处是指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稳定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6,(11):24-26
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要素全面系统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强化其教育引导、疏导协调、心理调控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党史博采》2007,26(2):24-2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要素全面系统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强化其教育引导、疏导协调、心理调控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迫切的问题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地解决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全面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王琨 《共产党人》2006,(15):18-19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谐社会由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构成,是多方面的工作成效的综合反映,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的行为至关重要。只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真正建设法治政府,才能够充分及时发现调节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不正常因素,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及时调节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反腐倡廉与社会和谐之间具有互为因果、循环互动的关系,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转化、互为关联、互为促进.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评价标准.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因为腐败首先侵害的,正是作为和谐社会基石的公平与正义原则.腐败就像是一个存在于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它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9.
马静 《理论学刊》2006,(5):40-41
一、经济增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系统内部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总的说来,和谐社会就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公共秩序稳定、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于经济增长的总体进程。只有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扩大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加国民财…  相似文献   

20.
于艳红 《新长征》2007,(6):32-33
社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法治氛围内人民生活的基点。社区能不能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能否在广大的城市化地区全面构筑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