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敏 《传承》2010,(6):48-49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根据世界历史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学说。介绍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提出的背景、条件及其意义,阐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并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晚年设想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对比,结合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扼要分析,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非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东方社会主义“跨越论”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东 《理论月刊》2005,19(3):47-48
马克思在他的晚年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形成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人也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提出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熟,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国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片面夸大"跨越"思想的适用性便是其中之一.实际上,马恩"跨越"思想仅仅是一个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有其特定的适用性;现实社会主义与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本质的差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罗慧  郑庆材  崔海燕 《新东方》2009,(12):35-37
长期以来,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在中国有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有没有走出“卡夫丁峡谷”问题上,学者各有自己的见解。立足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回顾中国历史,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以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向世人进一步证实中国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并且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流行于学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是一种误读和曲解。被视为这一理论的根据,则是所谓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其实,马克思所说的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轭形门"。在这两个不同提法的背后,是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不同观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跨越发展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成功地将马克思晚年设想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实践。但不容忽视的是: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方面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实现了社会主义,并不等于说这些国家已经真正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为"卡夫丁峡谷"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跨越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郭琦 《长江论坛》2009,(6):89-91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辩证地分析了马克思"跨越"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或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因此东方国家一旦成功地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0.
"跨越理论"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途径",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提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他认为,这种跨越只是政治制度上的跨越,而绝非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商品化和现代化的跨越,跨越之后的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生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第二种途径"实现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种"不够格"是指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生产力欠发达,而绝对不是指政治制度的"不够格",从而解决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难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1.
刘晓艳  吴阳松 《前沿》2008,(10):20-23
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即马克思的跨越理论。问世以来,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在我国,特别是从199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解读,探讨,可谓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热点。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仅关系到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而且还关系到现实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建设。本文拟在澄清对马克思跨越理论错误解读的基础上,探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卡夫丁峡谷“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茹 《理论月刊》2009,(6):49-52
马克思晚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结合东方落后国家俄国的条件,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然而当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苏联巨变、东欧解体,学术界就开始燃起了对落后民族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争论.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含义,同时就赵家祥先生的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进一步针对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提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跨越,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卡夫丁峡谷"是无法跨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构想。目前学术界的探讨中,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亦即根本不入资本主义的门,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14.
关于落后的东方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 ,五十年代和马克思晚年有两种不同的设想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一些设想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前提是什么 ?这一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辩证唯物主义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胚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讨论开始,哲学教科书的二分"板块结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绵延不止。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否唯物史观的"理论胚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突显的是"两个跨越",即社会形态的跨越和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两个跨越"和影响我国哲学教科书近半个世纪的二分"板块结构"发生了理论碰撞。基于实践和理论的需求,本文着重论证如何摆脱这个"理论胚胎",恢复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经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研究领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阐释,"跨越"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借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跨越"理论上的实践和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原著出发,寻求理论的真正含义,试图用"跨越论"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误读,马克思只是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并没有提"跨越"一说。很明显,"跨越"与"不通过"是不能够"划等号"的,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一些学者之所以固执地坚持"跨越说",其根子或许就在于将"不通过"与"跨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跨越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而且在实践中容易导致社会主义的教条化、模式化。澄清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正确理解和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历史方位,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新审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跨越”理论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研究之六冯景源一由于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偏颇理解而引起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论证时,特别重视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探...  相似文献   

20.
周月春 《湖湘论坛》2009,22(1):34-35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论)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因此,试从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研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思想“跨越论”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刻影响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