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国太 《重庆行政》2010,12(3):36-38
2010年5月,三峡库区生态移民课题组深入到开县、云阳两县进行生态移民调查研究。课题组发现,三峡库区生态移民已经由理论到实践,开县、云阳两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取得了可喜成就,两县的经验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移民有着可借鉴、可移植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反贫困问题提出的前提和基础,反贫困是减贫、缓贫、消贫的措施与对策,反贫困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贫困问题的出现。生态移民的反贫困是我国农牧区反贫困制度的历史变迁,是反贫困理论和观念创新的客观要求,生态移民反贫困的效果取决于制度变迁的方向与绩效。  相似文献   

3.
贵州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并与生态环境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实施生态移民既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又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文章在总结回顾过去10年来贵州生态移民成效、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选择安置模式、促进移民稳定就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实施好生态移民工程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孔凡芳 《人民论坛》2010,(5):278-279
在当前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库区全体居民的生态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态道德素质。这对于三峡库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后三峡发展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营和管理,以及全国的生态文明发展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分,给重庆市各区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承载生态涵养发展功能的三峡库区区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突出生态优先,着眼涵养发展,理应成为工作中的重要遵循。一、生态涵养发展为三峡库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涵养发展,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重要制度基础。目前,三峡库区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形式单一、资金监管缺失和管理机构不到位等。因此,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补偿形式、加强政府对生态保护行为的监督管理等,是完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制度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三峡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和移民搬迁安置全面进入扫尾阶段,"后三峡时代"已经开启,三峡库区面临着新的"地质灾害、二次生态移民"问题,后三峡时期三峡工程运行体制与制度、库区发展等问题又引起了各级政府及学术界关注。政府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发展中仍将担当重任,财税政策也仍将是解决后三峡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三峡水库的逐渐建成,从生态产业选择的角度来研究三峡库区的水域生态经济产业体系的组建,是解决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生态脆弱区引发生态贫困产生,生态资本是生态贫困减少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脆弱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气候变化大;环境稳定性差;环境恢复功能低。四川藏区位于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本水平偏低,促使生态贫困蔓延。为此,对类似四川藏区的生态脆弱区应加大生态资本投资,提高生态资本水平;同时积极提高生态资本经营水平,大力增加人们的收益,有效防范化解生态贫困。  相似文献   

10.
李维 《传承》2013,(3):106-107
生态移民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围绕生态环境退化和偏远贫困地区农民的民生问题而展开,解决生态移民的生活、生产以及后续发展问题,作为解决民生困境的突破口和试验区,需要坚定不移、强力推进、狠抓落实,保证民生计划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