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建构了把资本积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异化相互关联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源配置和人类道德的影响,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把财富积累作为最高价值,使自然和劳动力都屈服于无限积累的商品生产。由此造成私有制下单纯的金钱关系与生态主义需要超越私欲的道德,二者缺乏一致。资本的每一次扩张,甚至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自然资源,都只能缓和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才能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关系,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
就其基本内容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观既着重于对资本主义的异化批判,也着重于揭露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既着重于揭示生态发展的共产主义向度,也十分强调社会主义政府的基本责任。因此,在当代世界的视阈内,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它不仅对于正确地认识当代世界的生态伦理问题,而且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均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认为科技进步和制度变革可以解决社会各种生态问题,并将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置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颠倒的生态价值观,代表着对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否定与解构。这种思潮遮蔽生态恶化的事实,混淆生态问题的根源,颠倒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方与改善之法。实质上生态问题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生态虚无主义却刻意掩盖和弱化这一因素。我们需要把握当今生态事件的特质,透视生态问题的症因,对生态虚无主义造成的颠倒再颠倒,形成敬畏自然的生态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从制度层面探寻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制度批判、现代价值观批判以及政治批判上,有着相同的政治哲学立场,这种旨趣使得两种生态政治理论具有一种先在的同源共约性.然而,从产生的自然伦理价值、地理空间和工业化发展程度上看,两者也都带有一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对我们的启示在于生态社会正义不能仅限定在资本主义革命的政治解放意义上,更重要的应该是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基础着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生态问题的恶化,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生态良好的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势,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王阳 《学理论》2010,(20):45-46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批判精神和方法论,其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人、自然及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变革现存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全球目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春娥 《学理论》2014,(15):30-31
消费主义价值观源自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是在当代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价值哲学,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生等方面扭曲的价值内涵。恩格斯自然生态问题制度性归因思想启示我们: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阶级特质、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等方面探寻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根源;消费主义价值观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向世界蔓延,延续着资本主义的寿命,同时也不断集聚起加速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动因,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对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9.
正第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多重含义,包括它们是否同时产生、是否相互影响、在什么情况下谁的影响更根本等多个方面,不能一概而论。就物质生产而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生产活动中同时产生的。从相互影响看,它们一个构成生产关系,一个构成生产力,不可分离。工业文明所引起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物,也是片面的自然观、科技观和价值观的产物。就解决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而言,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批判资本  相似文献   

10.
生态社会主义在当代西方诸多生态主义流派中独树一帜,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武器,认为自然生态问题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或矛盾的外化,只有彻底废除资本主义才能使其得到真正解决,并对社会变革的现实途径和策略,以及未来社会主义的模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生态社会主义在其不长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其理论形态未免仍很粗糙,但对人类永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却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于生态危机根源的追问与思考,形成不同的批判路向。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的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所主导的生产,另有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认为是生产本身引发生态危机的爆发。两种不同批判路向的分歧的原因在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路向的不同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资本是带来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且把资本逻辑作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跃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从唯物史观的立场看,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具有同一性,资本逻辑或生产逻辑的"泛化",是需要跳出资本主义社会来看待的另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的、逻辑的反映,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和谐发展,展现在四个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社会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多维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3.
生态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都是当代西方生态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社会运动"的主流,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西方政治格局和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方法、政治主张、价值取向等方面。本文分析阐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加深人们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戴维·佩珀是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面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这一现实问题,佩珀在批判生态中心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错误思潮的同时,提出了"弱"人类中心主义范式,这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基础上新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从"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基础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提出构建以社会正义为终极目标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绿色乌托邦:生态自治主义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自治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并迅速成为主导绿色政治运动的理论思潮。它以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为哲学基础,提出了人类现代环境问题成因的一般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识阐释,并构建了一个以生态原则和地方自治为基础的、超越现代民族国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后现代社会,也即一个生态理想国或生态乌托邦。它在政治主张上确有许多创新之处,以致于很难将其归属于某一传统政治学流派。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学理论,它尚有很多缺陷,特别是未能阐明通往绿色目标的现实道路,而这不是只靠生态中心主义方法的自我完善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主义有着红绿差别,红色的绿色分子充分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为绿色的绿色分子则更多受惠于无政府主义。研究生态主义中的红绿差别对研究生态主义政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认为红绿生态主义者的哲学基础和政治诉求有着明显差异,对生态与人类的关系、生态与技术的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导致他们对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生态马克思主义因其以生态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而受到当代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此也导致学术界把关注的目光过多放在对其制度性理论批判的梳理上.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何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批判为主题转向以社会制度批判为主题的深层原因并未论及.由此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对资本主义批判主题确立的缘由及其理论批判缺陷入手,揭示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进行转换批判主题的深层原因和目的,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批判主题转换的逻辑意义在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把法兰克福学派以发现问题根源为思维的逻辑起点转换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逻辑新起点.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恰恰突显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制度性批判主题确立的重要目的性,也彰显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作了重新考察,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力图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反思,它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整体主义是生态政治的价值追求和思考重心所在。生态政治的整体主义价值观,首先呈现出一个存在论上的有机整体画面,强调自然生态体系的有机整体性;然后,导出整体主义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原则,完成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统一;最后,积极看待整体意象和个体意象之间的摩擦,突出可能由此形成的平衡的思考状态,以动态的思维来对待适中的摩擦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4)
如今制度问题已经成为关涉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制度的生成与变迁作为制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得到了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充分关注。在政治学新制度主义内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社会学制度主义从文化的视角、历史制度主义从冲突的视角分别给予不同的解释框架和逻辑论证。虽然各流派都尽力抽象出一个普适性的解释,但在制度建构中就都显现出有限的解释力,我们应超出学科限制在更为深刻的层面去理解制度的原始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