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雅宁 《世纪桥》2007,(3):89-9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个性的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寄托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的信仰追求。如何保存、重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如何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儒学正好可以作为此时教育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儒学。孔子之后,儒学不断发展。到战国时代,经孟子、荀子等人的推展,儒学成为显学之一。至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魏晋…  相似文献   

3.
现当代新儒学是文化守成主义的一部分.这一思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为海外新儒学,改革开放后返输中国大陆.三代四群十六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蔡仁厚、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现当代新儒家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长久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有:(1)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元对峙的模式,并由此反省现代性,重新思考东亚精神文明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2)"文明对话"与"文化中国".(3)儒家价值与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4)儒学与现代民主、与自由主义的关系.(5)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及"内在超越".其思想贡献、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当然亦有其思想困局.儒学有草根性,有生命力.开放的新儒家学者,要在中国大陆再植灵根、重建儒学,特别要重视民间教育.当代新儒学是中国健康的、现代化的、重要的、建设性的、辅助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新儒学是文化守成主义的一部分.这一思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为海外新儒学,改革开放后返输中国大陆.三代四群十六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蔡仁厚、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现当代新儒家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长久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有:(1)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元对峙的模式,并由此反省现代性,重新思考东亚精神文明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2)"文明对话"与"文化中国".(3)儒家价值与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4)儒学与现代民主、与自由主义的关系.(5)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及"内在超越".其思想贡献、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当然亦有其思想困局.儒学有草根性,有生命力.开放的新儒家学者,要在中国大陆再植灵根、重建儒学,特别要重视民间教育.当代新儒学是中国健康的现代化的重要的建设性的辅助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1儒学在20世纪的命运是颇有些戏剧性的。由于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咄咄逼人的挑战,中国一直未能作出富有成效的回应,所以到本世纪初,在一些受西方影响较深并期望迅速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中,认识到儒教所维护的制度体系和社会观念是导致中国落后和阻碍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儒家资本主义”则是一种社会政治方面的主张。近现代新儒家提倡“融汇西方新潮、挺立自家传统”,他们批评了西方文化“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不平衡”,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平衡发展。现代新儒家主张从儒家传统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但他们认为儒家的“内圣之学”是千古不易的“恒理”,人们对其只要继承,无需超越。在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可以从现代新儒学中获取有益的借鉴和理论思维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高晓波 《世纪桥》2014,(8):36-37
新儒家主义的当代使命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加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当代新儒学主义在构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中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助推构建社会主体文化的步伐;第二,加强新时期的民族主义,构建国家层面"政治文化",以新儒学重建社会主体文化。  相似文献   

8.
重建儒家哲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哲学是一个包括儒家自然哲学、历史哲学、道德哲学、人类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管理哲学、宗教哲学、教育哲学等的有机体系,它具有社会性、人文性、伦理性和直观性等主要特征。重建儒家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国哲学体系,为整个中国哲学重建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有助于挖掘儒家哲学的丰富资源;三是为当代人提供人生智慧、道德规范、行为指导和精神动力。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哲学知识,儒家哲学具有丰富多样性,近代以来许多哲学家、哲学史家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为我们重建儒学哲学提供了可能。为了更好地重建儒家哲学体系,就应深入挖掘儒家文献与儒家思想中的哲学内涵,不断丰富儒家哲学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从不同的理论层面、采用不同的理论范式加强儒家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依据“六经”而发明其旨趣的学问,儒家是专门从事这样学问的学者群体。作为儒学研究者的我们与儒家则是同一文化系统中两个不同时代的学者群体,其文化的同一性要求我们继承以“和”(和谐)为标志的儒学思维方式和以“仁”(自由)为标志的儒学价值目标,其时代差异性则要求我们坚持时代所赋予的主体性,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自由人之间的和谐而致力于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儒学研究要成为一种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创新活动,须有明确的学科导向和知识创新目标,在此前提下做出对一定学科发展有意义的可以被检验的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孔子曰:"君  相似文献   

11.
中唐时期,韩愈在先秦儒学道统思想论述基础上,明确提出儒学道统论以排斥佛老、复兴儒学,其精神实质是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不仅具有在理论上承前启后开宋明理学之先的创新价值,且其儒学觉醒意识集中倾注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外王致用,以儒家经世精神关注社会民瘼、排斥佛老,先后两次被贬官岭南,却积极在基本为四夷即今所谓少数民族中传播弘扬儒学,接橥的是拓展儒学促进少数民族思想文化进步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宇宙观、思维方式、政治传统、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的总和;它渗透于本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长久地影响着他们的衣、食、住、行及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但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成分。“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哲学,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化,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事务,可以说是一种人世的学问。儒家最重要的内容是其伦理道德学说,以仁义、礼乐为精髓的宗法伦理价值系统构成了儒家的核心”。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即:统一性、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几千年绵延不绝,其固有生命力来自于它自身的适应性和合理性。儒家的积极入世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文化主流。而道家则提倡"清静无为,逍遥随性"。儒家给人鼓励,而道家则在人低落的时候,是可以给人慰藉、劝人平和的,儒道互补,叫人进退有度,从而回旋有余。  相似文献   

14.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15.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罗国杰的文章指出,本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中国形成了“新儒学”学派,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儒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们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而是只强调“复兴儒学”、“返本开新”,力图在儒学的根本中开出现代的科学与民主等。这与我们的主张存在着严重分歧。一些人提出要把儒家精神作为我们的时代精神,是十分错误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如果不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就不但不可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还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阻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儒家思想已  相似文献   

18.
儒学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的文化资源,海外新儒家功不可没。儒学历来重视道德价值问题,有助于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的重构。儒家倡导的人文伦理学,同基督教倡导宗教伦理学,可以融会贯通:二者都是建构全球伦理的思想资源。阐发儒学的现代性和普适性,有助于提升儒学在全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想是从舜帝那里推演而来的,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儒学发展的基本阶段刘蔚华儒学诞生于春秋时的鲁国。但从一开始,它就不仅以地区文化的面貌呈现于世,而是以继承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同三代文化直续亲缘。因此,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约着儒学发展的历史。尤其,儒学对于社会现实生活所特有的干预精神和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