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理台独"的目的是要"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是现阶段最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的"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举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宪改"完成"一边一国"的法理架构,二是通过修改"法律"如"两岸关系条例"实现两岸关系的重新定位.陈水扁当局推动"宪改"受到岛内各种政治力量和台湾民众的制约,但是基于巩固个人权位的需要,陈水扁不会轻易放弃"新宪公投"议题作为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 ,两岸关系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在台湾岛内 ,陈水扁正加速推动“渐进台独” ,与李登辉的“急进台独”有合流趋势 ,使两岸关系蒙上新的阴影 ;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 ,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 ,一段时间内“政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 ,但从总体上看 ,两岸政治关系还在不断前进 ;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 ,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而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 ,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力所能阻挡的。在影响两岸关系的上述因素中 ,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是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20日晚,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出炉。依据台湾当局“中选会”公布的数据,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得票数为6471970票,得票率为50.11%;国亲两党候选人连战、宋楚瑜得票数为6442452票,得票率为49.89%。全台湾投开票所是13749个,废票高达33万多张。投票结果出来以后,泛蓝阵营候选人连战、宋楚瑜认为选举不公,枪击案“疑云重重”,提出“选举无效与当选无效之诉”。泛蓝阵营展开了政治和法律上的抗战,岛内陷入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一、“三二○”选举特征分析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呈现出两强对立、蓝绿对决的基本态势。泛蓝阵…  相似文献   

4.
2002年8月3日,陈水扁经过精心策划,利用视讯方式向日本“世界台湾同乡联谊会”传达出他对两岸关系定位的基本主张“一边一国论”,并抛出其对解决台湾前途招术“公投”,此后,陈水扁利用执政地位处心积虑地图谋推动“法理台独”,在今年台湾选举期间,不断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公然提出了以“制定新宪法”为核心的“台独时间表”,两岸关系被推到了危险的边缘。因此,从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角度入手,分析台独倾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探索打破两岸僵局,制约台独倾向,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5年是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以来两岸关系又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一年中,大陆出台了—系列重要对台政策,有效遏阻了“台独”发展势头,降低了两岸的对立和紧张,使两岸关系朝着有利于大陆的积极方向发展。而岛内民意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台当局靠“两岸对抗牌”已很难获取所  相似文献   

6.
今年 8月 3日 ,陈水扁通过视讯向在日本召开的“台独”组织“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发表讲话 ,公然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和“台湾前途公投论” ,明目张胆地向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挑战。此后 ,他一再露骨地鼓吹这类论调 ,完全撕下了一切伪装 ,充分暴露出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陈水扁在这个时候鼓吹“台独” ,并非偶然 ,是他推行“事实台独”策略、“以武拒统”策略和“以拖待变”策略的必然表现和结果。首先 ,“台独”势力的存在和发展是陈水扁坚持“台独”立场的社会根源。主张“台湾独立”的分裂思潮和活动 ,是在台湾重归中国版…  相似文献   

7.
政党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政党格局的变化。2016年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出炉,民进党大胜,国民党大败,致使岛内政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呈现出“两大多元”的格局。“两大”指的是民进党与国民党,“多元”指的是以“时代力量”、亲民党为代表的众多小党或“第三势力”。这一格局以台湾各政党实力为基础,主要由台湾的政党制度和2016年“二合一”选举的特殊性主导形成。当前,两岸关系受岛内政局影响的规律尚未改变,岛内政党格局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两大多元”格局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两大多元”格局将受国民党的发展走势、中间选民的政党认同和“立法院”的运作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2001年台湾当局大陆政策走向分析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从2000年5月20日执政以来,针对主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制定和推行大陆政策上表现为“台独”之心不死,“百变阿扁”之性尽显,利用其执政地位和手中的资源,以更为隐蔽、欺骗的手法,进一步强化所谓“实质独立”和“台独”软件的建设,游走于“台独”的边缘,“拖中求独”。进入2001年,特别是美国布什新政府上台后,美国奉行亲台政策,加强对台军售和支持,台当局呼应美国台海政策转向,大陆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的迹象,表现出严重倒退的趋势。(一)两岸关系走向保…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是海峡两岸不寻常的一年.台湾"总统"选举后,"台独"势力日益猖獗,在美国支持下打着稳定两岸关系的招牌,行渐进式"台独"之实,并大肆扩军备战,中华民族面临着永远分裂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反独促统的战略对策,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主动出击,捍卫我们国家的最高利益,完成统一中国的大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陈水扁在台湾选举获胜后,于5月 20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5000字的讲话中,陈水扁以所谓民主的胜利来总结台湾选举的经验,并再次承诺“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的施政理念。但在两岸关系的定位问题上,却颠倒次序、刻意模糊。陈水扁“五·二○”讲话费尽心机、用心良苦,但他仍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搞隐性“台独”,以拖待变,抗拒和拖延两岸统一进程,企图以“人权牌”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对此我们要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当前祖国统一进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岛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一方面 ,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顽固推行“台独”分裂路线 ,这是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 ,岛内民众希望“维持现状”的心态是影响祖国统一进程的基础性因素 ;另一方面 ,美国等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则是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争取岛内民心 ;加强两岸经贸合作 ,以经促政 ;妥善处理中美、中日关系 ,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增强综合国力 ,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00年3月18日,台湾所谓“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副总统”选举的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39.30%的得票率当选为台湾地区新的领导人,国民党丧失了在台湾维持50多年的执政权,台湾岛内出现了第一次政党轮替。  相似文献   

13.
陈水扁在台湾选举获胜后,于5月20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5000字的讲话中,陈水扁以所谓民主的胜利来总结台湾选举的经验,并再次承诺“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的施政理念。但在两岸关系的定位问题上,却颠倒次序、刻意模糊。陈水扁“五·二0”讲话费尽心机、用心良苦,但他仍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搞隐性“台独”,以拖待变,抗拒和拖延两岸统一进程,企图以“人权牌”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对此我们要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峡两岸两会随即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制度性协商,并在两岸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岸关系发展露出新的曙光。但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岛内民意发展尚存变数,加上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两岸关系取得重大改善仍需时日。因此,两岸执政当局和两岸同胞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建立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深化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1日,台湾进行了“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透过台湾选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台湾岛内各政党实力的变化及影响,正确认识台湾形势,把握两岸关系的新动向。一、选举中的大较量台湾选举,历来是台湾各党派的重要争夺战,是各政党摊牌解决政治危机的时机。“立法委员”选举和县市长选举也是台湾各政党实力的较量,直接关系到台湾未来各政党版块的分合、地方执政权的划分等政局走向。各政党都为选举而使出浑身解数。(一)这是一场朝野两大党从来没有打过的选战。第一次拥有执政优势的民进党和第一次失掉政权下野的国民党,在…  相似文献   

16.
台海局势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目前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从陈水扁在2006年2月27日宣布“终统”及准备“制宪”的讲话来看,我们还不能排除“台独”势力在2008年大选之前铤而走险、孤注一掷的可能性。但是,陈水扁的“搅局”并不能改变台海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以2004年底台湾地区“立法院”选举泛蓝胜出和2005年春连战、宋楚瑜等人相继访问大陆为契机,同年年底“三合一”的县市选举泛蓝大胜为标志,“和解———和平———和谐———统一”将是台海局势发展的大方向。这是我们学习孙子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后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严重撕裂,政局持续混乱 台湾"三二○"选举引发的种种重大争议,已为未来几年的台湾政局埋下动荡与不安的祸根.陈水扁凭借扑朔迷离的枪击案引发的部分选民的同情心,以微弱的优势当选.对于这样的结果,泛蓝阵营及其支持者拒不接受,提出了"选举无效"和"当选无效"的司法诉讼,并发动了多起大规模的街头抗争活动.蓝绿双方在政坛的对抗十分剧烈,泛蓝阵营及其支持者不断升高抗争层级.自"三二七"、"四○三"、"四一○"等大规模街头抗争后,有许信良的绝食抗议及50万人的大聚会,更有愤怒的民众撕毁张贴陈水扁当选的公告栏,并砸破"中选会"的玻璃门.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两岸关系经历了从对立交流期到和平发展期的重大转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与大陆对台政策、岛内政局、国际环境密切相关。今后一段时期,协商和解、全面交流、和平发展仍将是两岸关系的主流,但两岸关系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迫于客观形势和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为了能够赢得年底县市长选举,进而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顺利实现“二次政党轮替”,国亲两党携手出击,“你唱我和”,互动合作,对主导台湾政局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民进党“台独”势力构成了有效的牵制和制约。一、国亲两党互动合作的基本情况(一)自发基础上的两党互动合作国民党和亲民党在组织沿革上有共同的“祖先”,在两岸关系上有共同的认同,在政治发展上有共同的需求,在民众利益上有共同的责任,在战略战术上有共同的习惯,因此能够自发地走到一起,树起泛蓝军的旗帜,开始对付共同的对手,成为政坛…  相似文献   

20.
陈水扁与李登辉两人在“台独”问题上,是“殊途同归”,是一丘之貉。在分裂中国的“台独”心路上,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但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方式和策略。一、扁李都是顽固的“台独”势力的总代表,并勾结“藏独”分子,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李登辉老奸巨滑,老谋深算;陈水扁狡诈多变,为选票“变脸”李登辉的“台独”思想早已有之,他善于“表演”和“伪装”,直到上台,才逐渐自暴底细。李登辉上台后,马上聘用彭明敏为其“总统府”“国策顾问”,并暗地里纵容“台独”分子,默许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在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