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与国共关系研讨会观点述要罗辉权1993年11月2日,“国共两党关系与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在武汉宣告成立,出席成立大会的专家学者共有30多人。与会同志就“改革开放与国共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改革开放是不是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目前在武汉举行,会议围绕国共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抗战的胜利与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再度携手、实行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密切相关。潘汉年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舞台上首唱主角,是中共方面在西安事变前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最高领导人。西安事变爆发后,他作为中共与国民党的联系代表,积极奔走于京沪之间,为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事后,他又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国共两党在西安、杭州、庐山等地举行的谈判,最终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潘汉年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由原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共两党关系与海峡两岸关系史”课题组组长王功安研究员和该课题组副组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湾研究所名誉所长毛磊教授主编、经全国 8个省市的 70余位专家学者历经 1 0年辛勤耕耘而编写的《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共 2 0卷 (约六百万字 )已于近日由武汉市出版社全部出齐。为了评价、宣传这套丛书 ,扩大丛书的影响 ,发挥丛书的作用 ,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由设在武汉的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两个关系”研究课题组发起 ,由武汉统战理论研究会、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武汉出…  相似文献   

5.
为打倒列强和封建军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采取了联合的策略.建立起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统一战线,“党内合作”形式的确立是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以及孙中山妥协的产物,但是妥协并不代表分歧的结束,各方的分歧依然存在.在“党内合作”形式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问题引起了国共之间的争端,使国共合作矛盾重重.关于合作问题的国共两党内部的争论,也暗含着这一合作形式必然破裂的隐患.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根本,高举抗日民族斗争的大旗,与国民党进行了艰难复杂的协商和谈判,实现了国共两党的携手合作,促成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我党在延安时期国共谈判中积累的谈判斗争经验及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促进当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陪都重庆的代表机关,是联系国共两党的枢纽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国内外各方面代表人士直接交往的主渠道。在国统区广泛地开展统战工作,促进国共合  相似文献   

8.
1922~1927年爆发的以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及收回教育权为主线的全国范围的非基督教运动,从表面上看,积极从事反对基督教斗争的是各地非基督教同盟,但实际上,在他们背后还有众多团体、政党的关注和指导.非基督教运动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政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国共双方而言,国共两党中一些要人都积极参与和引导运动;国共两党都对运动的关注和指导成为一种政党行为,成为共同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牵引下,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第一次合作。但国共两党内都存在反对的声音,均被各自的"权威"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压制,双方有条件地达成党内合作。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反对派逐渐走上分共的道路,一直在共产国际压制下的共产党,只能被动地等待国民党破裂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除了党内合作方式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共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顺利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携手共同创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是统一战线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纪念馆西展厅展出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部分,玻璃橱窗内展放有三份外文文件复制品.这三份复制品,来自荷兰皇家社会科学院,是马林档案中马林在中国工作时期所作笔记的复制件.其内容为:一,1923年2月7日之后,在李大钊住所讨论罢工问题;二,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关系讨论中有关李大钊的发言记述;三,中共"三大"选举产生的李大钊等中央委员给孙中山的信.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之后,以"中间派"自诩的罗隆基参与了当时大量的政治活动,并根据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而选择与国共两党中的一方进行合作。这种具有偏向性的选择,虽说只是他的一个策略而非其最终目标,但是,他选择与国共的合作与否,并不是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国共关系,是从分裂走向合作,从你死我活的军事战争走向联合抗日共赴国难。研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的这种重大转变及其原因、经验,对我们同李登辉的“两国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争取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顺利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携手共同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我们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鉴于当前两岸国共关系发展现状,本文从统战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分析构建国共"协商型"政党关系,并在两党的交流互动中遵循"非零和"合作博弈的原则,将有助于推动国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两岸政治协商的实现,进而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由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分裂。在这一转折时期,美国对华采取了既防止中国出现内战、又给予国民党支持和援助的政策,这一政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第五届国共关系史暨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概述何仲山由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省社科院和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国共关系史暨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1月18月至20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18.
2004年7月21日,由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课题组发起,联合武汉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及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暨邓小平画家统一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召开,有近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9.
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促成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 ,共产国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评价问题。然而事实上 ,共产国际与三民主义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异常的少。共产国际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三民主义这样一个原本不应该忽略的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共产国际与三民主义阶级属性的差异而导致的相互之间的隔膜与轻蔑 ;二是由于三民主义理论本身的不确定性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性 ;三是由于当时中国国内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造成的。共产国际在三民主义问题上所采取的这样一种“鸵鸟”政策所导致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国共合作的过早破裂。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0月24日至26日,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政协、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9个单位联合发起,在南京召开全国第三届国共两党关系史学术讨论会。现将会议的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