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早年的“跨越”思想和晚年的“跨越”思想一样,指的都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指“跨越”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直接实现社会革命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早年“跨越”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共同胜利论”和“发达国家带动论”。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存在并正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此时代的德国看作是“支配着世界市场”,并能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认为德国能把前资本主义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带到共产主义新社会中去,因而也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相似文献   

2.
竞争理论的演变:分析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争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古典竞争理论和均衡竞争理论都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竞争;克拉克实现了竞争理论由古典竞争理论向现代竞争理论的过渡;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等现代竞争理论则是在动态环境下研究竞争。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现代性进行理论探讨是现代西方思想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亚当.斯密确立的劳动价值论,既从经济学层面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又从"历史深处"凸显了现代性的界限。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把现代性视为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从而在经济学语境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还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它从经济层面建构了一种崭新而高效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政治层面建构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从文化层面则建构了一种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理论先行、上下联动、刚柔相济、增量改革是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出发理解现代性的矛盾问题,需要紧紧把握住资本的逻辑。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行进于资本的矛盾裂变之中。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居于现代性矛盾的核心,从内部规定着现代性矛盾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结合馆藏图书剔除工作的实际,论述了馆藏图书剔除是馆藏图书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之一,应建立具体的业务部门、进行经常性的馆藏图书剔除工作。详细地阐述了馆藏图书剔除的理由,对馆藏图书剔除的错误认识和在馆藏图书剔除中,为减少风险所采取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既不是沃勒斯坦所说的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开始形成的具有全球联系和特征的世界经济的延续和扩展,也不是吉登斯所说的由于民族国家及其体系为扩张提供制度保障使世界经济扩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导致西欧社会经济变化从而进行海外扩张的逻辑结果.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欧洲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是欧洲殖民国家剥削、压迫、奴役和控制殖民地国家,它一直延续到当今世界体系之中,决定了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  相似文献   

8.
张志峰 《学理论》2011,(4):52-53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争是一直伴随其左右并不断使其向前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很多企业、集团纷纷采取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采用,究其原因,就是行业内的竞争所致。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由于生产规模有限,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多,那时,产销统一由生产者自己完成。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个产业资本家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他便不能同时兼顾生产与销售。因此,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科学体系,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我国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尤其是如何在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不同国家、民族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互间不断交往、交融的过程和趋势.不同的交往观必然会有不同的全球化理路.马克思以"物质交往"为核心,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为规律,延伸出"世界历史"的全球化逻辑;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核心,认为交往行为中的相互作用起着比劳动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建构了一个没有强迫,但又能保持民族国家主权独立的"世界共同体"方案.两个方案各有利弊,但都没逃脱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财富分配非正义的前提批判是对前资本主义交换的批判,它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可交换劳动能力的批判。劳动能力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分离使劳动者具有"自为性"和"为他性",是劳动与财富分离的首要条件。其二,对货币内在矛盾及其所有者"致富欲"的批判。货币通约一切使用价值的"质"与现实中始终是一定"量"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货币所有者的"致富欲",是财富增殖的根本动力。其三,对货币与劳动能力交换的批判。货币与劳动能力交换是劳动与财富分离的重要途径,也使象征资本主义正义的所有权、自由与平等走向自身反面。马克思基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从前资本主义的交换中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分配非正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North Korea is not a nation or field that attracts a great deal of critically minded analysis which would address the processes and moments of its ideological history.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it comes to matters of North Korea’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deologies which underpin developmental and productive strategies within that nation. The routes which Marxist analysis in general took to connect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are themselves fairly obscure and rarely considered. This paper therefore seeks 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Marxist analysis of nature and of those modes of production which encounter, transform and interact with na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orms. It considers the work of both Engels and Marx on the subject before tracing the journey those theorisations took into the practices and articulations of later Marxists, communists and socialists tasked with applying Marxist principles more widely in the processe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governance. In particular, it analyses notions of an Asia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debate in Marxist circles as to that mode’s veracity and utility. It also encounters briefly the work of Karl Wittfogel, a counter-Marxist theoretician, and his notion of Hydraulic Economy. Finally, the paper traces the journey made by these theoretical structures into the intellectual world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navigating the debates it generated among early Korean Marxist intellectuals and their embedding or otherwise within the id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f North Korea.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是中国人首次独立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全集版。收录《资本论》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4、45、46卷,编辑质量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3、24、25卷有很大提高。但由于没有利用(或没有充分重视)MEGA2/Ⅱ/10、MEGA2/Ⅱ/13和MEGA2/Ⅱ/15的注释成果,新版《资本论》也存在重大缺陷。有必要在充分利用MEGA2/Ⅱ/10、MEGA2/Ⅱ/13和MEGA2/Ⅱ/15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资本论》的新版本。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与我国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晚年所作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是探索“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这种观点严重缺乏文本依据,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色彩与武断性,是不合理、不宜采纳的。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有助于科学理解笔记的主题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是当下党建工作中的重点所在。党的纯洁性建设是一个繁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党的纯洁性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要有效提升党的纯洁性,就必须在这种纷繁复杂中理出头绪,抓住各种因素的逻辑关联,找到影响党的纯洁性的关键之所在,理清思路,最大限度地有效提升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6.
17.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着一条“原理”,即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产生公有制因素。这种认识.不符合西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理应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18.
吕萍 《学理论》2010,(10):62-63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对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克服了传统自由观的局限性,创立了科学的自由观。深入理解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苏联时代实行的"官职等级名录制",揭示了苏联时代特权现象的制度化特点。依据于权力道德化的干部作风建设,而不是着眼于建立权力客观化利益机制的政治制度,官僚特权现象不但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会借助于道德化的利益机制而滋生和蔓延开来。因此,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建立相对公平的利益机制,清除制度性和政策性特权,将成为遏制特权现象的重要制度化机制,这就是从苏联反特权教训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debate on the nature of money, its origins and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has been recently taken further in separate articles in Economy and Society by Lapavitsas and Dodd. Both criticize Ingham's elaboration of Keynes's contention that the money of account is the primary concept in a theory of money. Lapavitisas reiterates and extends his Marxist analysis of money's origins as a universal equivalent in commodity exchange. This fails to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a money of account, without which genuinely market exchange cannot take place. Dodd's claim to furnish a much-needed analytical refinement in the analysis of money, used to criticize Ingham's position, is shown to be based on a re-statement of an established and widely accepted distinction in monetary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