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史海一勺     
《乡音》2012,(7):48-48
周恩来怎样严格要求邓颖超赵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西花厅岁月一书中,记述有周恩来总理严格要求邓颖超、邓颖超也严于律己的往事,兹录点滴:邓颖超告诉书的作者,周总理同她有个君子协议:两个人不能同在一个部门工作。因为这个协议,解放初期很多人要求邓颖超出任政务院政务委员职务,周总理就没让她上。中共"九大"后,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2.
《传承》2006,(Z1)
毛泽东的第一次病休1932年1月上旬,中央苏区中央局召开会议,讨论贯彻执行临时中央要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和反对主要危险“右”倾的决议。毛泽东不赞成打赣州:赣州是敌军必守的坚城,三面环水,红军技术装备差,很可能久攻不克,于我不利。但是,多数与会者执行临时中央的指示,主张攻打赣州。1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在叶坪召开。会议开始由毛泽东主持,毛泽东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必引起全国人民的抗日高潮,国内阶级关系必将发生变化。毛泽东的报告遭到中央代表团的成员的反驳“:日本占领东北主要是为了进攻苏联,不作此估计就是“右”倾…  相似文献   

3.
《传承》2006,(Z1)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最后。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图为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毛泽东在赴重庆谈判的43天里,大小的宴会达到了十多场,谈判开始时,喝酒也开始了。每次宴会,人们都拥上来,争着向毛泽东敬酒。那段时间,周恩来形影不离地陪伴着毛泽东,宴会上也不例外,总是紧贴毛泽东而坐,谈话时退后半个身子让毛泽东为先,敬酒时又抢前半个身子挡在先,毛主席酒量有限,我代了,我来代劳……”。由于周恩来挡在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探索黄冬有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方针,也是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中共领导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一、新中国建立初...  相似文献   

5.
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台湾特务阴谋刺杀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毛泽东主席作出批示,时任公安部副部长陈龙亲自指挥。公海生擒特务赵一帆,周恩来总理为何让陈龙作检讨?陈龙为何不作检讨?AAAA主席、中央:保密局行动处于6月11日指示四邑站赵一帆谋杀叶剑英同志。金海、银河号电船为其联络船只……  相似文献   

6.
正《周恩来:永远的榜样》李洪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卓越功勋、崇高品德和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作者饱含激情,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周恩来总理担负党和国家的"总管家、好管家"、人民的"总服务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的一个特点是牺牲个人、维护组织,这个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尼克松对他有一段评价。尼克松20世纪70年代初访问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有过多次接触。尼克松说:"毛泽东是一团烈火,周恩来是一个控制火势的人。"周恩来在我们党内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的实质就是"高度聚焦"。我在这儿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长征之初,博古是中共中央负总责的人,长征之前毛泽东给博古写了一封信,他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1,(18)
正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在胜利面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出发,踏上东移的征途,离开了他们生活、工作、战斗了13个春秋的陕北。当年5月,他们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会合。从此,西柏坡就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最高统帅部。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后,民盟云南地方组织积极与中共配合,为反专制独裁反内战,实现和平,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发动了著名的一二·一运动.本文拟从个案研究(case study)的角度对此进行叙述和分析.一、民盟云南省支部与“一二·一运动”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民盟云南支部及其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积极制造舆论,进行宣传,配合、支持中共在重庆的谈判.9月1日,《民主周刊》发表题为《关于国共商谈》的社论,对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毅然赴重庆谈判的行动和在重庆机场发表的书面谈话表示支持和赞赏,驳斥了一些人散布的各党派之间政治争论与人民无关的论调,再次提出召开由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会议的主张,希望国民党以最大诚意来打开政治僵局.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于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4日晚,民盟云南省支部和中共地下组织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反对内战,促进国内和平的实现,在联大新校舍东食堂举行了由昆明学生联合会和文化教育界人士参加的“从胜利到和平”联欢晚会.盟员尚钺、吴晗、周新民、闻一多、曾昭抡、刘思慕等在晚会上先后发表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知名记者、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代表曹聚仁,曾充当"国共密使",穿梭于香港与北京之间,秘密沟通海峡两岸高层之间的联系。其间,曹聚仁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见证了中共对通过和谈解决台湾回归问题的诚意。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很早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都是在特定制度框架内从事领导活动的,因此,干部领导体制和制度是决定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关键要素.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在30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思路和方针(以下简称<讲话>),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2.
杨飞 《传承》2010,(31):7-9
<正>作为中共党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周恩来与李立三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中共"六大"后,受共产国际影响,思想"左"倾的李立三曾与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的周恩来产生矛盾;待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给党造成惨重损失后,又是周恩来不计前嫌予以纠正补救;及至最后,李立三被共产国际调至苏联"学习",于"肃反"中被关进监狱,也还是周恩来施以援手才得以出狱。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邀黄炎培上延安□赵锡骅1945年5月,国共谈判由僵持进而停顿。民盟常委黄炎培等忧心如焚,遂联络几位国民参政员向国共两党呼呈继续会谈。黄炎培、褚辅成等向蒋介石慷慨陈词,呼吁国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继续会谈。又致电中共毛泽东、周恩来说:“……参政会...  相似文献   

14.
正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称赞这篇文章"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在讲话中他推开讲话稿,问魏巍来了没有,"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并郑重地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相似文献   

15.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老一代领导人直接关怀下,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对台湾广播.当时的广播稿大都是请一些著名民主人士和党内知名人士撰写,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 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致,广播稿内容多是政治宣传角度,很难打动台湾听众.怎样把话说得能让人人耳、入脑、人心,是建立不久的新政权面临的新问题.战争时期的一套语言肯定不适用了.  相似文献   

16.
又到一年一次的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此时,不少人大代表把参加人代会称为"赶考",值得赞同. "赶考"一词源于毛泽东同志说的一句话.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他对周恩来同志说:"走啊,咱们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60多年来,毛泽东同志关于"赶考"的话一直铭记在人民心中.人大代表把参加人代会视作"赶考",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 代表参会是"赶考","考"什么?依笔者之见有三. 一"考"代表的大局意识.代表要识大局,顾大体.大局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就是方向,就是政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职权,切实担当起时代的重任、人民的重托;在人代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头脑清醒,充分行使好代表的权力,充分展示人大代表的政治风采.  相似文献   

17.
正第一篇章历史中走来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一、英雄相惜,一见如故——革命斗争的"一转"1924年,在邓演达任职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学生总队队长期间,重用共产党人,曾邀集周恩来等人商量总政治部的工作方针与人事配备;1927年,邓演达同毛泽东在农民运动和土地问题上合作非常密切;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演达于6月30日写下了《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体现了与共产党人同气连枝的政治主张;1930年,邓演达回国后,希望同中共建立联合反蒋战线;1932年的"福建事变"后,农工党提出了"联共"的建议,农工党党员徐铭鸿与中共谈判并签字,签署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体现了农工党人的鲜明态度。  相似文献   

18.
"白区",是十年内战期间,中共及其领导的民众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称谓。周恩来从1927年11月与南昌起义部队离散后辗转到达上海,到1931年底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除两次去苏联历时近一年外,在最大的白区上海战斗生活了3年左右。周恩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领导"锄叛"活动。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清党""分共"后,中共党内出现了不少变节叛党者。周恩来在1929年3月2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顺直省委并汪铭的指示信》中提到,中共党内自首叛  相似文献   

19.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前后,党内爆发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争论,看似是政策之争,实质上是路线之争和深层次的理论论争。其起因是苏联(共产国际)、国民党、中共内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定位不一,由此引发了策略还是战略,游击战还是运动战两大问题的争论,争论背后是中共内部对抗战道路、依靠力量、领导权、发展方向的认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随即被六届六中全会所"统一",毛泽东不仅在政策上主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由此争论作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阐释,共产国际选择了认可,而国民党则不然,这样就与中共的分歧愈加明显。事实上此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演变成国共独立领导下的各自行动,从这一点讲,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势所必然、也是理所应当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延安整风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整风运动,普遍的看法是为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危害严重的教条主义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发动整风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彻底肃清国际派在中共的影响,打击和争取以周恩来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的力量,用自己的思想改造中央,进而确立毛个人在中共党内的绝对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