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森 《党史文汇》2007,(1):42-45
我不经意中发现母亲书房桌上放着一封她写给父亲的信,这是一封无法寄递的信,这是母亲用心、用情、用爱在和已故父亲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凌河 《学习导报》2012,(21):46-46
这是28年前的一件往事——1984年4月,武汉一位工人,因为亲身受到的冤屈而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不称“军委邓主席”,也不称“中顾委邓主任”,而是恳切地写道:“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小平同志看了这封“称同志”的信,  相似文献   

3.
1999年金秋时节,灵武市委时任书记收到一封由吴忠日报记者转交的群众来信。信中写到:“在我17岁的人生经历中,唯一的一次生日是老师给我过的,我仅有的一双皮鞋是老师给我买的,甚至第一双运动鞋、第一件套头衫都是老师给我买的。在我眼里,老师就跟妈妈一样,妈妈没有为女儿做的事情,老师做到了。老师实在是给了我太多的爱……”看完信,  相似文献   

4.
那还是南部边境军事对峙的时期,当时我在广西前线服役。一天,一封皱皱巴巴的家乡来信,送到了阵地上。打开一看,歪歪扭扭写着这样几个字:"儿,速寄一张两只耳朵的正面照片来。妈。"母亲是一位几乎不识字的裁缝。看到这封信,我百思不得其解。战友们的一致判断是,家里要给我寻对象了。但那时候我才17岁,这件事尚不在家里人的考虑范围。即便如此,我还是择空匆匆跑到离阵地足足几十里的边境小镇,  相似文献   

5.
作家金振林在他撰写的《毛岸英》一书中披露,杨开慧临刑前曾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的信。信中写道: “我好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而(于)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  相似文献   

6.
何奇 《党史文汇》2002,(1):22-24
一 “华子,你妈回来了,快回家!”这是我祖父的声音。我原名郭重华,华子是老人们对我的昵称。 这是60年前的事了。1942年8月,我高小毕业,准备考中学。一天下午,我正在太原新城街小学的院里洗衣服,祖父急匆匆地走来,报了这个喜讯。对于继母(以下称母亲)的回来,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前些时,母亲给我祖父来过一封信,说她为了打听我父亲的下落,曾去过山东省博兴县,结果还是打听不到,失望地返回天津,问祖父是否知道我父亲的下落。祖父让我给母亲写了封信,说我们也不知道父亲的下落,希望她回太原来。前几天母亲来信说她准…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毛衣     
正每年的母亲节我都会送妈妈一件当年最流行款的毛衣,虽然4月的天气穿毛衣已显得有点热了,可我还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送着,这缘于我对母亲的一个承诺……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总是穿着一件已分不清颜色且打满补丁的毛衣。那时家里人口多,父母微薄的工资除了供养我们四兄妹吃穿、上学、给年老多病的爷爷抓药外,每月还要给远在河南的外公寄去15元钱的生活费。因此在  相似文献   

8.
正规则是不可碰触的底线我孕期住院时,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四级成绩刚出来,她是59分。她质问我:59分与60分,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在心里反反复复念这封信。之后我拟的答案是:这世界上的事,总得有一个标准,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人,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9.
杨冠群 《湘潮》2006,(9):53-54
灯下是一封53年前我写给父亲的信。岁月无情,纸张已变黄,宛如被硫磺熏过。信纸正反面都写了字,没有留下一点空隙,折射出那个时代物资的匮乏。信纸不是标准书信纸,也不是普通的纸,是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桌上的会议用纸,由中立国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书信用蓝黑墨水写就,字体粗大,笔  相似文献   

10.
老子 《廉政瞭望》2005,(6):53-53
请别影响我 工作 一日,某君乘公交车 钱包被掏,气愤之余,再 乘车前将一沓纸装进信 封放进口袋,鼓鼓的,然 后上车。中途摸摸,信封 还在,到站下车一摸,没 了,偷着乐。 翌日,此君再乘车, 到站下车后,忽觉腰间有 物,惊,掏出一看,信封装 着纸。信封上几个歪歪斜 斜的字:先生,请不要开 这种玩笑,影响我的工 作!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七一”党的79岁生日刚过,辽宁省的许多市厅级领导干部发现自己的案头出现一封不同寻常的信,信封上用钢笔工工整整写着自己的名字,落款是辽宁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省纪委给我的信!”这些同志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几行大字跃入眼帘:关于向我省市厅级领导干部推荐廉政建设文章的信……他们一口气读完了信,  相似文献   

12.
我读初中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叫魏长松的长辈从北京归来,他那时二十多岁,身体很棒。每天放学后我便跑去同他聊天。他说话不那么顺畅,有点结结巴巴。他家中兄弟多,回家当儿正赶上做瓦房,他没命地用木盒做泥砖,并在每块砖上用拉丁文和俄文两种文字记下序号。当时我好惊奇,心中挺佩服他这么年轻就懂几种外国文字。后来听说他曾向中央首长写过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在信中述说他在毛家湾的经历,然而此信一去便不复返了。于是他安下心来种田。只是偶而一次听人说他是“反革命”,坐过牢。再后来又听说他是林彪的警卫。我总觉得魏长松这人挺神秘的,直到读完大学参加了工作一直不能忘记他。终于我萌发了采访他的愿望。1993年4月9  相似文献   

13.
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一封给毛泽东的信激起了千层浪,后被错误批判为所谓右倾机会主义、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但就是这次会议在批判和斗争彭德怀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段与会议主旋律不相和谐的插曲,反而为他澄清了一桩背了20多年的历史冤案,卸下了反毛泽东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件事是庐山会议上唯一让彭德怀聊以自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母亲至今还珍藏着一件“文物”———一把红色的油纸伞,纸伞的骨架已掉了大半,留下许多宽宽窄窄的空白。伞的顶端被老鼠咬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天窗”,伞柄上的油漆已经脱落殆尽,唯有伞纸依然发出淡淡的清香……小时候,听母亲说,那把伞是祖母给供销社挑了三天货换了钱买的。那时候,它不叫伞,叫“洋开合”。稍大后才知道,那时候中国还很落后,好多东西都要从外国进口,连火柴也叫“洋火”。“洋开合”是我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母亲平时是舍不得用的,只有回娘家时才肯拿出来用,晴天用它遮阳,雨天用它挡雨。每当母亲撑着红伞出门的时候,邻里的姑姑婶…  相似文献   

15.
王文山 《奋斗》2009,(1):63-63
小时候我清楚的记得母亲身边总也离不了她的三件宝。第一件宝是她和父亲结婚时.接受娘家老妈陪送的长方形描金木匾匣。约一尺多长.五寸宽.厚度有四寸左右.刷着珠红色油漆。上盖儿和四周用金粉画的龙凤呈祥和蟠长、云子卷等图案。母亲用她装针线、顶针儿、剪子、压底儿刀。我8岁那年耍皮影时偷着把里边的东西全倒出来.用它做影箱.装影人子.母亲做活找不着针线了气得打我三匾匣盖儿。  相似文献   

16.
《把信送交给加西亚》,这是一个关于某人独立完成某事的奇妙故事。时任美国陆军中尉的罗文奉麦金莱总统的命令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在“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地址”的情况下,罗文没有任何推诿,在极端艰难的困境下出色地完成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一 纸乾 坤 八卦 图, 满 口前 生今 世 语, 打着 “替人 消灾 , 与人 增福 ” 旗号 ,大 肆 宣扬 封建 迷 信 的 看 相 人 , 近 来 又 频 繁 出 现 在 城 镇 的 一 些 街 头 巷 尾 。 他 们 通 过 看 “面 相 ”、 “手相 ”, 测 婚 姻 、测 财 命 、 测官 运 、 测 灾星 , 散 布 迷信 思 想 , 公开 骗 人 骗 钱 , 对 社 会 危 害 很大 。 面 对 这 些 “前 知 五 百 年 , 后 晓 一 千 载 ” 的 看 相 人 , 我 有 三 点 建 议 , 算 是 给 大 家 提 个醒 : 一 、 视 而不 见 。 街 头摆 地 摊 的 ,举 牌 游 走 的, 上 门 “推 销 ” 的 , 看…  相似文献   

18.
古书上说:“书犹药也,可以医愚……“始读,体会不深。直到不久前读到《一封奇怪的信》的短文,才深感老祖宗的话千真万确。此文说的是,1940年10月22日,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的那天,该馆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信的封面上写道:寄给把我变成人的人。信中写的是:“我本是个小偷。1973年偷了一只手提箱,里面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无意中读了第一页,就此不由自主地一口气读完了它。  相似文献   

19.
1978年9月25日,广东惠州地区检察分院的麦子灿给时任省委第二书记的习仲勋写了一封批评信,措词用语之尖锐、尖刻,超出上下级的容忍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信的开头就充满火药味:我同你不熟悉,也未见过面,只听过你讲话的传达,只见过你的指示发表在报纸上。但从上述的接触中,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的一天,我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采访,在那儿参观瞻仰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在事迹展厅陈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一封是赵云霄烈士给襁褓中的女儿的遗书。这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与馆藏人员进行了交流,后到解放军军事档案馆查阅了革命夫妻陈觉和赵云霄的一些资料,写成文字,向读者讲述一对革命夫妻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