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瞭望》1998,(22)
共商科教兴国大计同迎千年世纪曙光———写在“两院”院士大分召开之际●本刊记者6月1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照理是两年一次的“例会”。自1990年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今后每两年增选一次院士以来,包括此次在内的四次院士大会(...  相似文献   

2.
《瞭望》2010,(38)
<正> 9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集体在南京考察,有记者问,"院士们最近都在忙什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石玉林说,"我正在关注我国土地保护——现在3亩的粮食产量还抵不上过去1亩。"  相似文献   

3.
俞铮 《瞭望》2002,(25)
刚闭幕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是新世纪我国科技界最高学术团体的首次盛会。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指出,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各个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科学技术不仅将成为第一生产力,而旦将成为国家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董正超  张徐剑  卢建汶 《民主》2012,(5):40-42,2
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专家、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对南通的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认真考察后,经缜密研究、反复论证,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提出:"张謇先生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相似文献   

5.
孙英兰 《瞭望》2022,(3):17-19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从国内、国外再到归来为国家服务,杨维才对科技人才成长有切身体悟. 2021年11月,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杨维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位新晋院士坦言:"压力更大了." 杨维才表示,如何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是国家大事,也是身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的他一直在思考、努力...  相似文献   

6.
2001年 2月 19日,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获得这一殊荣的是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银发满头、精神矍铄的吴文俊先生向记者描述了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心情:“我能获奖有些出乎意料,当然感到非常荣幸。去年我从报纸上得知这一奖项的设立,当时我认为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没有想到数学家能得这一奖项,我能获奖不但是对我的非常大的鼓励,而且涉及我国对数学地位的评价问题。”   袁隆平院士是这样向记者描述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心情:“得奖既是鼓舞,更是鞭策。这个奖是奖给农业战线…  相似文献   

7.
马志明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是中国数学家首次担任这一职务“当选新一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主要的是中国数学界的荣誉,是国际数学界对中国数学界的肯定。”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马志明院士反复强调这一点。中国数学界正酝酿质变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记者按约定的时间走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  相似文献   

8.
《求知》2007,(9):47-47
袁隆平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袁隆平院士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一些切身体会。他说,要发展农业科技,舍不得花钱是不行的。要想多收获,就得多施肥。现在各方面都是水涨船高,农业科研也要加大投入。要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待遇,使它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9.
抓城市建设促经济发展──访乐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征修本刊记者近年来,乐山城市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可以说,城市建设是乐山市政府为市民所办的最令人满意的实事之一。前不久,我们就搞好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市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征修。记者: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10,(34)
<正> 中国馆的"东方之冠"、英国馆的"蒲公英"……哪一个会成为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作品?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可以视为一座里程碑。"8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郑时龄告诉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11.
北风 《侨园》2011,(11):3
初秋,来自中外上百位专家学者聚焦沈阳,参加"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东北亚发展论坛"。在专家学者的讨论中,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俞邃先生的发言令记者很受启发。会下,记者专访了这位知名学者。记者:您对举办东北亚论坛有怎样的认识?俞邃:东北亚是全球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东北亚需要和平,而目前的和平状态还很脆弱。东北亚更需要发展,发展潜力的利用和发展前途的开拓,取决于和平环境的优化。因此,举办这次  相似文献   

12.
在纳米材料——这个当今国际最活跃的科学前沿领域,“中国的卢柯”早已为人所熟知,他被誉为该领域的“巨人”、“先驱”,并作为惟一的中国籍委员入选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日前中科院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37岁的卢柯榜上有名,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在我们跑科技的这群记者中,“卢柯”则意味着难以接近——近年来他在新闻界的低调与他蒸蒸日上的学术态势形成强烈反差。通过中科院新闻办的多次协调,最近我才有机会见到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苏联科学院院士鲁缅采夫与苏联《工人阶级与当代世界》杂志记者的访谈录。他在谈话中指出,社会性和文明性是社会人及其个性发展的结果,是向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发展的结果。鲁缅采夫认为,资本的社会化过程确实在进行,这种社会化的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结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林晨 《瞭望》1985,(27)
六月中旬,十五个城市的代表聚会上海,交流城市改革信息。记者综合从会上获得的大量信息向我们报道,城市改革难度虽大,但没有停顿,而且还有许多新的开拓、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王军 《瞭望》2006,(19)
旧城内每一个四合院的留存,都是落实城市结构调整的行动去年1月国务院通过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之后, 两院院士吴良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坦言:“我认为北京的总规修编才完成一半。”总体规划确定整体保护北京旧城、推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市长武迪生一番关于树立城市大文化意识的议论,令记者深感兴趣。 武迪生说:“几千年来,城市一直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生长点,也是各类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的集合点。在造就城市的生长中,政治、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家估计,全国目前约有3亿农民正处于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路途之中,他们越来越是城市建设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记者近期在天津走访一些农民工后发现,他们普遍苦恼于交不着城里朋友,并未真正为城市所接纳……  相似文献   

18.
姚祥明 《民主》2010,(10):41-43
江苏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三角中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洞陶竹茶名扬四海;山水交融,环境优美,是著名的生态旅游城市;文脉厚重,人才荟萃,被誉为“院士之乡”、“教授之乡”。  相似文献   

19.
自9月俄罗斯总理更换以来,引发的猜测此起彼伏。有评论认为,这些变化标志着俄罗斯实际上已经迈向后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局一系列变化意味着什么?下一步会是怎样?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调研咨询小组成员、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俞邃,以下是专访摘录: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87,(2)
中国一些城市最近发生了一些大学生上街游行的事件。新年前夕,本刊记者就此访问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何东昌。 何东昌曾任教育部部长,现在主持国家教委的日常工作。 下面是记者(以○表示)和何东昌(以●表示)问答的纪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