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庆有个状元府,状元府四代有翰林出。嘉庆皇帝赋诗赞美,光绪御笔题匾赐福。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就出生在“四代翰林“的安庆状元府里——  相似文献   

2.
一 郑孝胥,字苏戡,号海藏,人称“郑海藏”,祖籍福建省闽侯县。 1860年5月2日,郑孝胥出生于苏州胥门,故名胥,字苏戡。郑孝胥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据统计,自郑孝胥的曾祖父郑鹏程开始,郑家四代之内有十个举人,其中五个成为进士,又有三个被皇帝钦点为翰林。  相似文献   

3.
《春秋》2001,(2)
在蒙阴,多年流传下来这样一个故事:某县官初任蒙阴,一日闲来无事,骑马经过县衙后街一个石坊,只见上书“五世进士”几个大字,他缓辔凝视,不以为然。“官宦门第,教子成名,五世连科,何奇之有?”然后打马过坊,不经意一回头,见坊上“父子翰林”四字,旋即下马就拜,叹道:“父子同入翰林,修国史,教圣君,大不易也。”故事已无从查  相似文献   

4.
朱洪 《现代领导》2005,(12):39-40
与佛有缘 1907年11月5日,赵朴初出生在安庆天台里四代翰林府第中。父亲赵恩彤.任过县吏和塾师,生性敦厚,家中作主的是母亲陈慧。家中设有佛堂,母亲每日早晨烧香拜佛;门前的水塘是她的放生池,里面放养着不少她买下的龟、鳖。  相似文献   

5.
杨实生 《求索》2010,(11):250-252
光绪初年的"四谏"是清流中的佼佼者,赵尔巽抓住"四谏"都出身翰林这一特点,在《清史稿》中称他们为"翰林四谏",显然附会了清末民初时期对清流热捧的现象,难避杜撰之嫌。其实"四谏"并非因为出身翰林而出名,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作为清流中负气敢谏的人物而名噪一时,所以"四谏"实际上是指"清流四谏",只是慑于历史上把"清流"与党祸联系在一起,才不敢轻易使用这一字眼。"四谏"是指哪四个人?说法不一,陈宝琛和《涧于集》后序中的说法最为可信,他们提出张佩纶、宝廷、黄体芳和何金寿为"四谏"成员。  相似文献   

6.
<正> 查嗣庭(1664—1727),字润木,号横浦,出身于清初浙江海宁声名显赫的书香门第查家。查氏兄弟四人,老大原名查嗣琏,后改名慎行,二十岁补诸生,四十四岁才中举人,后经举荐,诏随入都,康熙三十二年(1693)入直南书房,后“钦赐”进士出身,但他的儿子查克建此时已考中进士。老二查嗣(王粟),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入翰林,官至侍讲,诗名与其长兄查慎行并行于世。这个查嗣庭排行老三,康熙四十七年(1708)进士,选入翰林,经吏部尚书加太保的隆科多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制》2010,(22):59-59
据《沈阳日报》报道,从2008年起至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奔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421”家庭已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大部分地区都能按期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决定村里的重大事项。但不少地方村民议事会的质量并不是很高,最突出的问题是村民代表只“代”不“表”或只“表”不代”的现象比较严重。所谓只“代”不“表”,其典型的表现是:少数村民代表虽参加议事,但只当摆设,自始至终听不到他的声音,看不到他的意见,参加议事会似乎只是为了凑数,没有代表村民的意志。所谓只“表”不“代”,其典型表现是:个别村民代表谈锋甚健,议事颇多,但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重大决策时,与己有利的事就支持,与己无关或不利的事就反对。村民代表应是村民利益的代言人,只“代”不  相似文献   

9.
中华老字号“同利肉燕”老铺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以“燕”为媒,走遍海峡东岸,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他又成为大陆首批赴澎湖的旅游者,所到之处,他以独家技艺结交彼岸同行……  相似文献   

10.
“平民”与“贵族”的分化“第三代”诗人的心理文化特征■陈旭光谭五昌“第三代”诗人作为一种群体的特殊性是相对于“朦胧诗”群体而言的。从社会地位来看,“第三代”诗人总体上属于平民阶层,他们中绝大多数出身于普通的市民家庭,不象“朦胧诗”群体中的许多成员出身...  相似文献   

11.
在清史读物和清宫影视作品中,常能见到“南书房行走”这个有点古怪的官名。南书房,是清代翰林在内廷侍候皇帝读书和做机要工作的地方;“南书房行走”,是在南书房里执勤的翰林的称谓。所谓“行走”,是指本  相似文献   

12.
“文化台独”此路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台声》2007,(4):44-45
最近,民进党当局把“去中国化”的毒手伸向教科书.岛内新版高中历史书内容遭到民进党当局大幅修改,原版本里的“本国”、“我国”、“大陆”等字眼均被改为“中国”.对许多史实的评价也与以往大相径庭。此外.对台北故宫藏品的文字说明也进行了修改。尤其是对南京大屠杀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台湾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上却完全删除或极度简化。新出炉的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二册“中国史”中.翰林版本只字未提。至于其它版本.三民版是有图无文.南一、龙腾版是图加简短叙述、康熹版是有文无图。  相似文献   

13.
“母子”情深李化一1995年深秋,那是多么阴冷的一天哪,寒意对刚步入年华的保安队员杨福振来得似乎又特殊早些。他的战友艾新伟将杨福振背下四楼搭辆“的士”,环视过市容和曾经保卫一方平安的警卫区域,杨福振拖着虚弱的身体吃力地说:“大伟,我走了之后,请你代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二代”作为时下热门的公共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结构的转型.“富二代”、“贫二代”、“官二代”的二代现象并非透视镜下的显性毒瘤,“富二代”的接力效应、“贫二代”的联盟效应、“官二代”的回避效应是因果递推下的“中国二代”现象.马太效应的逆转,有助于实现“贫二代” 对“富一代”、“官一代”的层际跨越.  相似文献   

15.
“不好好干,你就下岗回家去”;“再这样不尊重领导,就让你下岗”……。 近来到基层调研,听到工人们向我们诉说不少有关用“下岗”威吓他们的事儿。这堪称“以下为吓”吧。 在这同时,也还了解到一些“以下代改”、“以下代教”、“以下代管”的种种反映与表现。 “以下代改”,即以下岗分流代替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目前,在一些企业,言必称“下岗”,左一个下  相似文献   

16.
陈锋 《桂海论丛》2012,(3):37-40
党的四代领导核心从我们党执政之初,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心理,胡锦涛总书记通过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四危论”,同时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化险解危  相似文献   

17.
唐钧 《时事报告》2010,(2):73-75
最近一个时期,媒体上出现了一股“二代”热,常见的有“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还有“贫二代”(“穷二代”),等等。公众和专家学者,都对此议论颇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会导致受众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最后走向事实上的歧视。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西》2010,(21):60-60
近年来,媒体关于“二代”现象的讨论很多,诸如“富二代”、“贫二代”等。“二代”现象的出现并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超出了多数人的记忆与经验范围。  相似文献   

19.
“天府”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中国,一提到“天府之国”,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四川成都平原。然而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关中地区。《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20.
<正>“微”时代,新媒介正日益介入并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表达形式。“人人都是批评家”的背景下,文艺批评还需要共识,还能有共识吗?大量综合媒介文本充斥我们的时代,书写还有未来吗?“微”时代的文艺批评如何实现“自我调控”,建立一种有限度的审美融合?又如何在艺术本位和资本力量的裹挟之间寻求突围?蒋述卓、彭锋、张宝贵、唐宏峰四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以上问题做出了富有启发的探讨,希望本组专题能打开“微”时代文艺批评这一时代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